正文 第七章 以靈活的態度擇業和求職1(1 / 3)

掌握創業與就業的區別

有個古老的寓言:一個虔誠的信徒帶著一生的坎坷來到了天堂。他向宙斯抱怨說:“主宰萬物的神呀!我是如此虔誠地敬奉你,為什麼不幸的命運還要降臨到我的頭上?”宙斯說:“所有的人都很不幸,可是最不幸的,是那些麵對所有的機會時,偏偏挑中了不幸的人。”人生時時需要我們去做出各種選擇。每種選擇都預示著千姿百態的結局。麵對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你的目標是做一個就業者,還是做一個創業者,這都要看你自己的選擇。選擇是一切行為的前提,也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懷著宏偉的抱負,揣著躍動的青春,此時的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麼去就業,尋求一份理想的職業;要麼去創業,創造一個輝煌的未來。這是人生中最艱難也是最重要的選擇。

現代人有現代的意識,現代的追求。然而,不論什麼人,他的一切精神追求,或直接、或間接,都與職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人的幸福、理想、事業等等,隻有和事業融為一體,才會更長久、更有意義。

人生幸福,可以從家庭中獲得,可以從愛情中體驗,亦可以在休閑生活裏采擷。但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往往生命力最強,也最有意義。因為這種幸福不僅隻限於一個人或幾個人,它屬於全部為人生幸福辛勤勞動著的人。

從事某種職業,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職業生活是人們一切生活的基點。因此,人們對未來的理想,首先就表現為一種職業的理想。特別是對於那些尚未步入社會的青年人來說,職業理想往往是他們所有理想的核心。因為將來選擇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不僅關係到他們的生活,而且將影響到他們一生事業的成功與否。

既然人生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職業,那麼,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認真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職業選擇。職業選擇大體包括兩種:一是就業,二是創業。是適合“就業”,還是適合“創業”,那就要認識一下自己,掌握創業與就業的區別,以便為今後的抉擇,做充足的準備。

(1)創業的風光與風險。

一個創業者,必是胸懷大誌,身具大勇之人。否則他無法麵對創業的艱辛,挑戰創業的風險。

當然,創業可以為一個有誌青年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可以迅速積累驚人的財富。

世界首富無一不是創業者。創業可為你帶來以下好處:

A.收益巨大。一般來說,創辦企業是實現資本增值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有好的項目,在幾年內,資本可能實現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增長。雖然在一流大公司做事也許很體麵,但從收入角度講,即便是一個小企業的老板,其年收入也可能比一家大型企業的部門經理高。如果你想獲得很高的收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辦自營企業。

B.隨心所欲。能夠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一個人在公司做事最常見的方式是按照既定方式做,個人很難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做事。而自營企業可為創業者提供一個施展個人全部才華與意誌力的舞台。

C.個人自由。個人創業者,可以自由安排管理製度和工作時間,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的判斷和偏好。除此之外,你還可以選擇做很多就業者無法做到的事情。

但創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社會中,成功的創業者並不是很多,這就是說,創業同時也有許多風險:

A.風險過大。經營一家企業要比在任何一家公司工作風險都大,同樣,如果你創業失敗也不是你被公司解雇所能比擬的。創業失敗不僅會使你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還有可能使你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甚至傾家蕩產。

B.承受壓力。創業者唯恐失敗,所以時時要謹慎,時時要去拚,處在一種長期的緊張、持續的壓力和長時間連續工作的狀態,承受的壓力比一般人要高得多,這種工作模式和心理狀態可能會對創業者的家庭和社會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還會嚴重損害他們的健康。

(2)就業的平穩與平庸。

相對創業而言,就業也有其有利的一麵:

A.風險校為別人工作,隻要按要求完成工作就能得到報酬,完全不必擔心公司的成功與失敗。這家公司不如意,可跳槽到另外一家,沒有多大風險。

B.無精神壓力。不必為怕創業失敗去擔心,隻要按時上下班就可完成工作任務,其餘時間可自由支配,沒有過多的精神壓力。

C.收入固定。就業隻要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就有報酬,不必擔心勞而不獲,即使一時得不到工資或公司不景氣還可以再換一家。

就業在社會中是大多數人的選擇,雖然比創業省心得多,安全得多,但也有其不利一麵:

A.入不敷出。雖然就業者收入有保障,但在消費水平日漲的今天,大並購房、養車、生兒育女、追求生活現代化,總要大量的投入,隻憑有限的死工資是不夠用的。加上老板隨時要炒掉你,萬一社會經濟動蕩或碰上特殊困難,生活立刻就會陷入窘境,無法與創業成功者相比。

B.生活平凡。創業成功者是社會矚目的焦點,受萬人敬仰,某種程度上可以呼風喚雨,能辦成一些大事。若無特殊機遇,大部分普通就業者隻能過平常日子,平凡一生。

路在腳下,關鍵在於自己的選擇。了解了上述的利弊分析,所以在開始人生時,應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不願受雇於人,希望充分地獨立,不甘心每月領工資,過平凡的生活,並且勇於創新,敢於開拓前途,敢冒風險,這類人就適合創業。

如果你不太喜歡冒險,安享生活穩定,勤勤懇懇,專一可靠,這類人就適合就業。如果你對自己認識不足,不知是該選擇“創業”還是選擇“就業”,心存疑惑,那麼回答下麵幾個問題,它有助於你找到選擇的答案:

你習慣於在一個大組織中扮演一個角色,但你能不能在一家小店裏扮演幾個角色?

你有沒有這種技能和耐心?

你習慣於風險越小越好,但你能參與冒險嗎?創業階段,風險是主課,你能承受嗎?

你習慣於定期領薪,但許多創業者都是懷著開奔馳的夢想卻一直開著普通的汽車。

緊縮開支,降低生活水平,你有心理準備嗎?

你習慣於呼朋喚友,但你能孤軍作戰嗎?有同伴的支持是多數企業家最為懷念的。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又有一個偉大的設想計劃,那麼就不要猶豫,投身創業中,去開創一番事業。若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冒險,安安穩穩地就業對你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

選擇“冷門”也是創意

創業的過程中,似乎不必隨波逐流,有時候選擇一些冷門的行業,也是一種創意,同樣能獲得成功。

在泰國有個養鱷大王叫楊海泉,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華僑家庭。父親楊水青早年前往泰國謀生,為人傭工,母親做挑擔小販,養育9子3女,楊海泉排行第四。由於家境困難,他隻斷斷續續上過一年小學,從10歲起就做童工,先後做過照相館傭工、客棧的店小二、金鋪的夥計,還做過小生意。

15歲那年,楊海泉在別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小小的雜貨店,主要收購當地的土特產轉賣給商人。但是沒有多久,雜貨店就關門了,這是他生意場上的第一次失利。他總結出一條經營之道,即:在激烈的競爭中必須獨辟蹊徑,大膽開創冷門生意,這樣才能獨占鼇頭,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冷門在哪裏呢?

一天,楊海泉遇到了一個以獵殺鱷魚為生的舊相識,兩人在一起談起鱷魚,談出了興趣。那人介紹道:“鱷魚的全身都是寶,捕殺鱷魚的人發了大財,但是現在鱷魚已越來越難捕了,就連小鱷魚也在捕殺之列。”

楊海泉靈機一動,立即想到:如果這樣濫獵濫捕,即使是一座金山也會被挖空的,何況是動物呢?如果把鱷魚的幼仔飼養起來,就像養羊養豬那樣,長大了再殺,不就可以“無窮無頸了嗎?

然而畜養鱷魚自古未聞,家人和親友對此都不屑一顧,對他冷嘲熱諷。

可是楊海泉毫不動搖,說幹就幹。他一麵到鱷魚產區去廉價收購幼鱷;一麵很快就在自家的地裏修築了一個養鱷魚的池子。小鱷魚不值錢,楊海泉是一個十分勤勞的人,得到了那些獵鱷人的好感,很多人就白白地把小鱷魚送給了他。

小鱷魚不斷多起來,但是楊海泉很窮,連很少的鱷魚飼養費都拿不出來。親戚朋友看到楊海泉的這種“反常”舉動,都紛紛前來勸阻。

他的母親更是反對,以“養虎傷人,養鱷積惡”責怪他,說他是異想天開,想錢想瘋了……

但是,楊海泉就是有一股“九頭牛拉不回來”的倔勁兒,一點兒也沒有動遙他認為,別人嫌棄的,不願意幹的,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走起來才會更加寬廣……

人工飼養鱷魚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沒有經驗可循,沒有老師可拜。事實證明,敢為人先的人就必須有膽量經受各種磨煉。

喂養鱷魚比喂養一個初生嬰兒還要困難。

剛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缺乏飼養經驗,有些小鱷魚因此而喪命。成年鱷魚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凶悍的,但是小鱷魚的生命卻很脆弱,對氣候反應很敏感,對小小的驚恐也會發生痙攣而生病,嚴重的還會殘廢或喪命。可是這一切並沒有嚇住楊海泉,他經過日日夜夜認真地觀察,難題終於得以解決,他成功地闖過養殖第一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問題在等著楊海泉。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一是小鱷魚喜歡吃魚類或水中的小動物,有時還要吃肉,楊海泉很難拿出這麼多錢去買飼料;二是隨著鱷魚的不斷長大,原來的鱷魚池已經容納不下了,楊海泉缺乏必要的資金去擴建。

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楊海泉喘不過氣來。

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楊海泉隻好含淚操刀宰殺部分基本達到出售規格的鱷魚賣掉以換取資金。就這樣一麵飼養一麵宰殺,經過3年的時間才基本解決了經濟危機問題,慢慢地經濟上有了一定盈餘。

為了提高鱷魚的價值,楊海泉購買了屠宰設備,鑽研獨有的宰殺技術。當時,泰國的鱷魚產品都是由捕殺鱷魚的人在捕捉的時候宰殺的,設備很簡單,加工很粗糙,鱷魚皮的質量不高。楊海泉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

楊海泉對自己的舉動是十拿九穩,頗有信心的,果然,很快他就生產出了高質量的鱷魚皮產品。“海泉鱷魚皮”很快就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售價比一般的鱷魚皮產品高出了許多。

憑借著“海泉鱷魚皮”的名牌優勢,楊海泉很快就占領了先機,成立了一家“友商貿易行”,包攬了鱷魚皮的生產出口業務,生意做到了國外。楊海泉善於經營,講求信用,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好,生意當然就更加紅火,實力也更加雄厚了。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楊海泉的“北欖鱷湖”已經是舉世矚目的最大規模的人工養鱷湖了,率先進入了專業化養鱷的行業。

1971年3月,在美國紐約召開了世界保護鱷魚大會,有1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參加會議,楊海泉作為泰國的唯一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他就像一個技術權威一樣,在大會上慷慨陳詞,向世界頂尖級專家講授他的養鱷經驗,還講述了泰國近50年來養鱷的情況,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

他很自豪地宣布:“在我的養鱷池裏飼養著15000頭大大小小的鱷魚!”

1973年,國際保護鱷魚大會在泰國曼穀舉行,會場就是楊海泉的“北欖鱷湖”,這是對楊海泉事業的高度評價,是宣傳楊海泉先進經驗的絕好機會。

就是他這樣一個窮人的孩子,幾乎沒有上過什麼正規的學堂,現在居然走進了世界最權威的鱷魚專家的行列,創造了一個神奇的“鱷魚王國”,成為了泰國的巨富。

泰國人對楊海泉的成就大加讚頌,有一本雜誌這樣寫道:“楊海泉的事業成就充分表現出了泰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

楊海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不“滿足”,他知道,要保持世界唯一最大的人工養鱷湖的美譽,還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還必須不斷前進……

從楊海泉的成功中可以發現成功的一個方法:走冷門、燒冷灶,大膽創意,勇於堅持……

人棄我取,也能創造奇跡

人爭我棄,人棄我取,是一種特殊的戰術戰略,可用於軍事上,亦可用於商戰中,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被譽為“上海灘奇跡之王”的周雲光以善於抓住不是機會的機會來創造奇跡而聞名於舊上海。如果說舊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那麼周雲光就是這樂園中最為風光的人物之一。

周雲光的銀行是在非常險惡動蕩的環境中建立的。當時的上海租界內外,外國銀行林立,美國的花旗、彙興,法國的東方彙理,英國的彙豐、麥加利,日本的三井、住友、三菱,比利時的化比、中法實業,德國的德華,俄國的道勝,荷蘭的安達等銀行,都是實力異常雄厚的金融財團。外資銀行依靠強勁的實力,根本看不起中國的銀行,周雲光的上海銀行更是沒有被他們放在眼中。不少人都認為上海銀行的倒閉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