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郭威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將功名歸於大家,這實在是低調處世的典範。這不僅免遭朝廷上下的嫉妒,而且在朝廷中留下了好名聲。人際交往中的真誠不等於雙方直接簡單、毫無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們本著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於對方的東西係上美麗的紅絲帶送給對方。
人們都有這樣的觀點,我自己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世界繞著我轉。 比如,我們把一次郊遊時拍攝的一張照片拿給你看,你的眼睛首先往哪裏看呢?當然是你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你最感興趣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並不是批評,隻是一種實際情況,人對自己大凡都是如此。如果一味從你的觀點來看,其他人的感覺會好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心理需要,就好比自我中心意識的思想在發話:“快來看我啊,多麼與眾不同!我的故事比你的精彩。”心裏的這個聲音也許不會說出來,但心裏卻堅信著“我的成就就是比你的重要”。是啊,人人渴望自己被關注、被傾聽、被景仰、被認為不同凡響,而且通常是跟另外一個人比較而言。這種意識驅使著我們經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總是迫不及待地要發言,以便將周圍人注意的中心引到自己身上。想想看,這在無形中卻敗了別人的興致,從而疏遠了自己與他人,真是對誰都沒有好處。
雖然我們的積習一時難以根除,但想想擁有這種把光環讓給他人的自信,將是多麼令人愉快的好事,更何況做到這一點無需麵對艱難困苦,你需要的隻是勇氣和毅力以及一點點謙虛而已。不要故弄玄虛:“你猜我今天幹了什麼?”靜下心來認真地傾聽,你隻需要說:“這真棒!”或是“後來呢?”這就夠了。這樣,與你交談的人更會感到和你談得來。而且,你是聽得如此專心,他會心生感激的。於是,你變得可愛起來,別人下次還願找你聊,你越來越受歡迎了,因為你和藹可親、善解人意。
當你克服了愛搶風頭的習慣時,你就會跳出需要別人關注的消極心態,轉而擁有一種慷慨地把光環讓給他人的自信。你不會因此而失去什麼,相反,你的成熟美自然地昭示著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度,一種並不張揚的高度,你的內心就會升起一股奇妙的平靜感。
把光環讓給別人是一種低調處世的謀略。例如,一位領導能夠把光環讓給下屬,那將成倍地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使下屬更加尊敬他,更加努力地去工作。要盡量地把光環讓給別人,你的心裏也需要牢記下麵幾點:
(1)每個人都是利己主義者,他需要某種程度的被注意、被欣賞和被承認,尤其是來自領導的欣賞和承認;
(2)每個人都感覺他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世界要繞著他旋轉,因此他對自己比對別人更感興趣:
(3)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需要,他希望在工作中、在家庭中或在俱樂部裏都有被人認為是不可缺少的感覺;
(4)每個人都會不惜一切代價地爭取他所迫切需要的被人關注和承認,這樣他才會感到自己更為重要。
永遠別說“你錯了”
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對方的有些做法是不太妥當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於是我們想趕緊出來阻止對方,有時候會很直接地告訴對方“你錯了”。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你會發現得到的永遠是別人的白眼,原本還算融洽的關係被一句“你錯了”搞得僵化。
誠然,發現別人的錯誤並指出來是對對方的負責,但即使你百分之百確定對方是錯的,也不要直接告訴對方“你錯了”。否則,不但對方不會接受你的建議,還會適得其反。
一個人說錯話或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調客觀原因,認為錯得有理。
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時,並非意識不到犯了錯誤,隻是頑固地不肯承認而已。所以,當你對這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的牆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的居所設置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意識到在價錢上吃了很大的虧。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當問起那窗簾之事時,十分驚訝地說:“什麼?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這位先生卻不肯承認自己做了一樁錯誤的交易,他辯解說:“一分錢一分貨,貴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價錢買到高品質又有藝術品味的東西……”
結果,他們為此事爭論了一個下午,最後不歡而散。
如果你辯論、爭強、反對,你或許有時獲勝;但這種勝利是空洞的,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