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適應、維持水平的自我教育案例分析(1 / 2)

“人是什麼”?在人類智慧的光譜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端點:一個是理性,另一個是非理性。非理性最完整地標示出了,人從自然界繼承而來的生化物質,也最生動地體現出了,人與動物之間順延的進化關係。它肯定了人是一個肉體的、感性的和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個活的生物體——充滿了自然力、生命力和能動力,同時也是受動的、受製約的和受限製的存在物。這些生命化物質與生存環境相互作用中,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自我調節和自我複製的能力,它使每個人的生命係統具有開放性,“在連續不斷的流入與流出中,在其組織的不斷構成與破壞之中,在與平衡狀態不同的所謂穩定態上維持自己”,這一過程生成了一個專屬人的自然而然的社會環境——生活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日常生活世界——隨著人類實踐活動而產生的事實性的、被知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對人生有意義並生活在其中的生涯過程。它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是每個人直觀性、經驗性、自在性、重複性的生存場域,每個人通過自己諸多樣式的自我教育活動,生活著又構建著這個對象性的、屬人的、意義的世界。它們共同將每個人的情感、意誌、直覺、體悟、信仰,持續地、源源不斷地外化成最普通、最繁瑣、最現實的實踐活動,展示出每個人都是現實的曆史過程中,活動著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思維著的尋求自身最舒適適應狀態的人。

這種適應從學齡前的幼兒就已經開始了,其最主要是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小明( 男5歲左右)想要獲得爸爸媽媽的喜愛,不僅要牢記爸爸媽媽千叮嚀、萬囑咐的各種規矩、規範,而且還學會了聽他們平時的各種談話、議論,和對人對事的評價,有意無意觀察他們經常做什麼,怎麼做,做的結果(對、錯)怎麼樣?等等,於是開始默默映射到自己的腦海裏,哪些是爸爸媽媽喜歡的話,哪些是他們不愛聽的,哪些是他們最反感的,甚至說了要遭到他們嚴厲懲罰的。哪些是爸爸媽媽最喜歡的行為,哪些是他們不願意見到、非常反感的行為,哪些是他們絕不允許的。更多的是,小明對爸爸媽媽各種日常習慣行為的模仿,如笑的姿態、吃飯的隨手動作、說話的語氣表情等。當然什麼時候哭、鬧、笑、叫能得到爸爸媽媽什麼樣的待遇,都已開始“心中有數”。更為關鍵的是,小明經常聽媽媽講起“她從小就想當個醫生,因為外公家裏窮上不起學,沒有當成”,於是小明開始在心裏對醫生很向往,覺得等將來長大了,要去做個醫生,讓媽媽高興……

分析:應該說學齡前孩子身上已經有了大量的自我教育行為,這完全是自發的,是隨著身心的自然展開而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並且帶著非常明顯的自我教育緣起時候的痕跡,諸如操作-反應模式、嚐試-錯誤模式和模仿模式,它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獲得“重要他人”——父母的喜愛,以此滿足並且是過度、重複性地滿足,自己那些類似本能的基本需要——饑、渴、溫暖、安全等。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在生活世界生存的很多方法、手段和途徑,學會了將很多的規範、法則、條例變成自己行為活動的指南,也初步體驗、體會到了在群體、集體生活中的種種樂趣、樂感,並開始明白這些規範、法則、條例的遵守,是他進入群體生活的先決條件,由此在他精神世界的最底層奠定了,他所屬的那個社會文化最基本的準入門坎,為他進入更廣闊的群體生活和更為複雜的社會化曆程,準備了堅實的心因性前提條件。

進入學生時代,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成長的核心任務就是處理突然冒出的私人化情緒情感的社會合理化問題。這些私人化的情緒情感與自重、自尊、尊嚴、個人價值緊密聯係在一起,顯著表現為學生們開始從容貌、衣著、時尚、私人小群體的歸屬,來主動建構自己的心理世界,在其中他們基本分析了自己個性中哪些是優勢,哪些是不足,哪些是自己需要刻意保護的核心價值感,由此成形了一整套屬於不同個體的人格化的社會適應機製,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機製,其實質就是一套社會篩選機製。這套機製告訴他,社會中的什麼信息要深深的接受,什麼信息淺嚐即止即可,什麼信息完全不能接受,連看都不能看;什麼行為能做,什麼行為不能做,碰都不能碰;什麼人要努力地成為自己的榜樣,什麼人根本不能打交道,什麼人要盡心盡力地維持關係等等等等。帶著這樣一套機製不同層次的個體進入了不同的社會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