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陳元:做一個真正的銀行家 (3)(1 / 3)

談到這一事件,陳元說:“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開行一貫堅持‘政府熱點,雪中送炭’的工作方針,始終關注以奇瑞汽車為代表的民族自有品牌的發展曆程。”在這一項目中,國家開發銀行充分顯現了優越於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指向特征,為民族品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在陳元的帶領下,國家開發銀行在完成富國強民這一重要使命上兢兢業業,已經與30多個省、市、自治區等各級地方政府簽訂了近200份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在支持國家建設和地方發展的資金供應方麵,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6.力推金融領域的信用體係建設

自誕生之日起,銀行就與信用結下了不解之緣,或者說這二者本就是一對孿生兄弟,甚至有的人認為正是因為信用的完善催生了銀行的誕生。總之,無論持何種觀點,都是在強調信用體係的建立對銀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國當前金融體係主要還是以信貸融資為主,而銀行業則是整個金融的核心,因此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銀行業在金融體係當中承擔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在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這樣的金融業的發展就顯得相對滯後了,陳元說:“中國要形成強健高效的金融體係,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是要著力打造健全的微觀製度和金融基礎設施,真正樹立起市場化融資的觀念、方法和體製,推動整個經濟和金融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由於我國金融業的銀行核心地位,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就要從銀行業的信用體係建設和完善方麵入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建立了嚴格的計劃經濟控製體係,金融業發展極其緩慢。

沒有一個相對適宜的環境,銀行業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長期對現代金融製度的漠視以及相關知識的匱乏,造成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銀行業發展的瓶頸。長期困於財政融資的指導性框架之內,銀行業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市場化的融資觀念,更沒有風險意識,在種種約束之下無從應對風險。陳元認為,把本應由市場進行分配的金融資源用財政性的手段進行管理和配置,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就不可避免了,同時還會造成治理結構缺損、經濟與金融發展脫節等諸多問題。

陳元還跳出銀行業的專業範圍,站在整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高度分析了這一問題。他認為金融業的問題不單單是銀行的問題,而是經濟社會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是企業脆弱的融資結構以及惡劣微觀環境的必然結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並且長期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勢頭,然而這並不代表一些體製性的問題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消失,相反還可能會變得更為明顯。在陳元看來,正是因為市場建設和融資體製建設的落後才在宏觀經濟迅速發展的大勢下凸顯了金融業的不平衡。

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上,陳元提出了把政府和市場結合起來的主張。在他看來,政府和市場是互相促進的,表現了內力與外力的關係。在有效的政府作用之下,市場經濟的發展會體現出高效和持續性,同時也可以激發作為市場中個人的經濟活力;同時,市場也可以有力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政府缺位的領域,更能發揮金融機構以及公眾的優勢作用。

陳元認為,我們要利用好宏觀經濟發展強勁的優勢,利用好這些資源和能力,著力與國家信用的高能量結合,大力推動市場建設,並將這些具體到微觀製度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在國家主導的思維定式之下,陳元提出的觀點引入了市場化的重要思想,在確保國家和地方重點項目資金鏈連續的同時,又可以有效抑製經濟運行中的一些不穩定因素,對消除主觀人為因素導致的投資過熱現象有著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陳元還指出,要積極地建設和完善有效控製風險和更加透明的信用體係,這對於推動經濟長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信用建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他認為,信用體係構成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一點是絕對不可忽視的。隻有完善了信用體係,才能夠使經濟在一個低成本、高效率、合理化的平台上運行,也才能夠更好地維護經濟與金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