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如果不是我堅持要見他的母親,根本就不會知道他是這樣對待他的家人的。養老院的人說他兩年都不去看望母親一次——我對他的愛和貢獻能超過他的母親嗎?一定不能。誰知道他會不會有一天也把我扔在這樣一個地方——或許更糟糕的地方!”
事實證明Linda做對了,Jay後來的太太下場很慘,離婚的時候幾乎是被趕了出來的——一個對待自己家人都不好的人,永遠不要期望他會對你好。
九、如果他/她不“讓”你
他總是不讓你做這個,不讓你做那個。不讓你穿喜歡的衣服,不讓你說自己想說的話題,不讓你見你的朋友,不讓你去想去的地方,不讓你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讓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離開他吧。愛情是為了快樂,如果身邊多了一個人,你反而不快樂了,留下來幹嗎?
有的時候他並不是做得那麼明顯,他也不是板著一張臉很凶地命令你,他會用別的借口,比如“這樣是為了我們兩個人好”、“愛是需要彼此改變的”……總而言之,到了最後,你又不得不聽他的。
為了愛人,我們或許可以改變?但是問一次自己,他值得你為他改變那麼多嗎?他值得你完全丟掉自己,變成他想要的那個人嗎?
離開他吧,好的愛情,會帶你實現所有夢想,或者變成你追求你夢想的翅膀。不好的愛情,阻止你去實現夢想和你想要得到的東西。
如果他不“讓”你。離開他!
附 錄 上一代和下一代
請你們原諒我的自私。我不打算為上一代的期待結婚,也不打算為下一代的誕生結婚。我隻打算為自己的快樂結婚。
不少渴望組建家庭,而結束單身生活的人,其壓力是來自於上一代和下一代。這句話經常被問到:“你父母不著急嗎”、“你想要孩子嗎”……傳宗接代的老傳統在那裏。結婚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你有義務把血脈延續下去。朋友的父親在六十大壽的時候拒絕舉辦祝壽晚宴,其原因是兒子依舊單身。父親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完,沒有資格慶祝”。
多數東方人從小被教育要在合適的年紀成家立業生子,努力工作,養育下一代,請家教輔導孩子做作業,供孩子上大學。如有能力,在孩子大學畢業後還照顧他們工作,安排他們相親、買房、結婚,接著催促、等待兒女結婚生子,然後接著照顧孫子孫女……很多母親、外婆更是感人肺腑地說:“我的一生,就是我的孩子。”
首先,對我們盡職盡責、無悔奉獻的上一輩致以最高敬意。
但世界是圓的,科技、交通、通信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家庭之間,在世界的那一頭,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可能以及家庭相處模式。
決定結婚的他們,首先是因為“享受彼此的陪伴,決定終身相愛陪伴”。孩子是“Bones”(額外分紅)而不是結婚的目的。“養育子女”也不是人生的頭條任務。孩子是愛情的結晶,夫妻生活的潤滑劑,彼此更緊密相連的話題和紐帶,而絕非要照顧一生、努力一生的“任務”。“我享受養育孩子帶來的快樂,但18歲請搬出我的房子,去過你的生活,也讓我繼續我的生活。我可能要重回校園攻讀另外一個學位,我可能要去環遊世界,我可能要去……”
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東西方也有所不同。東方是血濃於水,一切包辦,但也要求其下一代與其保持緊密的關係,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某些家庭裏的孩子甚至是一種投資。在未來要負責養老,按照上一輩的意願期望生活等等。
西方則客氣禮貌,家長會培養和孩子的朋友關係,而非附屬和擁有的關係。孩子成年之後離開家庭,父母不會負責幫孩子買房子找工作,同時也不期待自己老年時候依舊和孩子住在一起,接受孩子的回報和照顧。除了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更重視的一個角色是“自己”。
2011年的中國,上一輩的債務已經背上——他們已經把太多的愛和希望,責任和義務放在你身上。對他們大叫一聲“我是我自己,我不屬於你,我要過我自己的人生”似乎太殘忍。這樣“殘忍不孝”的事情,邰小姐不幸做過。出身於一個非常傳統家庭的我,自從15歲就叛逆地大聲在房間裏辯論:“我是一個獨立生命,我是一個獨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