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芬芳過後總是空 (3)(1 / 3)

孫休登上帝位後,大臣們一再催促他早立皇後和太子,免得再出現孫權當時的紛亂局麵,但孫休卻一直遲遲沒有行動。每次臣子提到這個問題,他便以“涖事日淺,恩澤末敷,後妃之號,嗣子之位,非所急也”來推脫。

或許是他看怕了兄弟之間的流血爭奪,或許是他冥冥中有種預感,自己的兒子未必能夠延續自己接下來的帝王之路。

這一拖便拖了五年之久,永安五年(公元262年),孫休終於立自己的妻子、魯育公主的女兒朱氏為皇後,兒子孫為皇太子。

孫休好文弱武,曾於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製度,但其西征巴蜀的軍事作戰卻屢屢受挫。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七月,再一次征蜀敗歸後,孫休病重不治,英年早逝,年僅三十歲。

此時,最悲痛的不是群臣,而是他的皇後與幼子。朱皇後的一生十分不安穩,母親的冤死,兄弟的慘亡,自己的心驚膽戰,好不容易守得雲開,卻再次陷入了無邊的深夜。

孫休病重之時,不能言語,但尚能書寫,他手書傳位於太子孫。然而,這邊孫休剛咽氣,不同意見便出來了。左將軍張布找到朱皇後,說在此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若由幼小的太子繼位隻怕又會出現諸多變故,他建議由一個年齡大點的人繼位,以利於皇位的穩定交接。他提出的人選是孫和之子,時年二十三歲的烏程侯孫皓。

朱皇後的性情與母親魯育公主一樣,柔弱溫順,雖然她心中百般不願,但無奈她無法操控局勢,隻得無可奈何地說,自己一個女人家,不知道什麼社稷憂患,如果對吳國無損,對宗廟有益,那麼便悉聽尊便了。

朱皇後的話透著孤兒寡母的悲哀與無奈,也正是這段話讓後來的孫皓懷恨在心。

孫皓上台僅一個多月,就下令不許稱朱氏為太後,而貶她為景皇後,後又將其逼殺,治喪時,竟然隻在宮苑一間簡陋的小屋內。

在孫休病逝的一年之後,孫皓為了消除後患,又將孫休四個兒子遣送至偏遠小城,後還是不放心,又派兵將年齡大點的兩個孩子殺死於中途。

一般來說,濫殺無辜的人通常是有些性格障礙的,或許是孫皓幼年便經曆了父親孫和的慘死,為他日後的矛盾性格埋下了深深的禍根,或許是含辱長大,承受了太多不堪忍受的痛苦。

不管怎樣,登上帝位的他一洗往日的屈辱,朱皇後悲劇的結尾倒也打開了另一個女人幸福的開頭,那便是孫皓的生母何姬。

何姬是丹陽句容人,其父親何遂,為軍中騎士,某日,孫權遊幸諸營,何姬在路旁翹首觀望,孫權看見了,覺得這個女孩頗有不凡之氣,便命令宦官召其入宮,賜與兒子孫和為妾。後來何姬生下一個男孩,孫權十分欣喜,給孩子取了個小名為彭祖,這便是孫皓。

後來,太子孫和被廢,封南陽王,居長沙。孫亮即位,孫峻輔政,孫峻的情婦魯班公主與何姬向來有嫌隙,而孫峻對於魯班公主又一向百依百順,在公主的調唆魅惑之下,孫峻將孫和遷居新都,並遣使賜死,孫和的嫡妃張氏也自殺殉夫。

當時,何姬傷感有言,若眾人皆死,那麼誰來撫養孩子?於是,她沒有衝動行事,而是悉心撫養著孫皓及其三弟。孫皓即位後,尊父親孫和為昭獻皇帝,母親何姬也被封為皇太後,居升平宮中。

剛即位的時候,孫皓頗有勵精圖治之意,發優詔,恤士民,開倉廩,振貧乏,釋出宮女以配無妻之人,放生養在宮廷內院的鳥獸。一時之間,在百姓心中,孫皓無疑樹立了一個高大的英明君主形象。

或許是剛走上帝位的忐忑,讓他不得不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或許是他原本性格中也有正直善良的一麵,然而,不管是何種原因、何種動機,這種動力都沒能讓他堅持多久,很快他便展現了性格中邪惡的另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