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波羅和中國公主》(1 / 2)

由著名歌劇作家伊莎貝爾·阿布勒克(Isabelle Aboulker)創作的音樂劇《馬可波羅與中國公主》,講述了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和中國公主的傳奇故事。

馬可波羅到中國後為元朝皇帝效力近20年,屢次提出返回意大利的請求,均被皇帝挽留。這時,皇帝的公主啟程到波斯與阿古納國王完婚。於是,具有豐富航海經驗的馬可波羅向皇帝自薦,護送公主走海路到波斯灣。馬可波羅在這艱難的航程中經曆了嚴酷的考驗:在吃人族島上停靠三個月,逃避馬拉巴海岸的吃人魚,遭遇海盜以及與大風大浪頑強抗衡,等等。這位威尼斯商人也因最終完成了皇帝下達的命令而實現了返回家園的夙願。

2010年6月18日,留尼汪150多名來自不同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在聖但尼市的尚·弗勒裏劇場,演出了這部音樂劇。

當天下午的演出是兒童專場,我非常高興能來到留尼汪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一起欣賞學生們的精彩表演。聖但尼市朱莉特·多竇(Juliette Dode)初中國際中文班的學生參加了音樂劇的表演,開場前,一個金發小姑娘Lenka特地用漢語向大家介紹:“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謝謝總領事先生今天下午光臨,讓我們感到很榮幸。今天,我們要上演的是音樂劇《馬可波羅和中國公主》,是根據《馬可波羅遊記》改編的,講述了馬可波羅如何經曆千辛萬苦回到意大利的故事……”

這部音樂劇集音樂、歌舞、表演為一體。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裏可謂高潮迭起,台上兒童演員們繪聲繪色的表演,讓台下的小朋友們完全沉浸在馬可波羅波瀾迭起的旅行中。

第一幕,扮演馬可波羅的小演員深情地歌唱:“永別了,北京。明天早上我就要離開,以後再也不會回來……我懂得這裏人們說的話,卻忘了意大利的語言,然而她就銘刻在我的記憶中……”;而遵父命即將遠嫁波斯的“公主”則是另外一種複雜的心情:“他們沒有給我選擇,他們為我決定一切,我將嫁給一個我不認識的國王……在大洋的另一頭,另一種生活等著我……我們能不能改變道路?命運是不是已經寫在我們的手心?”

之後的行程中,馬可波羅在海上遇到風暴。風聲、雨聲,海鷗、海獸的驚叫和哀鳴聲此起彼伏,樂隊用交錯的旋律營造出驚濤駭浪的聲音,那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暴風雨。不久,馬可波羅一行又遭遇海盜。扮演海盜的孩子們戴著京劇麵具突然從舞台側麵衝出來,在觀眾席間舞刀弄槍,全場氣氛一下子沸騰了。整個劇場成為一個盛大的舞台。海盜的叫喊和合唱團緊張的歌曲讓人聯想到馬可波羅一行與海盜廝殺的場景。音樂聲和孩子們的合唱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畫麵,使人身臨其境。最後一幕是孩子們合唱“馬可波羅、馬可波羅”,童聲合唱、樂器交相輝映。

演出結束後,我對孩子們說,馬可波羅曾經帶著中國文化到西方,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現在留尼汪的學生們又將《馬可波羅與中國公主》搬上舞台,我熱烈歡迎和鼓勵類似的文化活動,並讚賞留尼汪教育局對文化交流活動的支持。

我還找到用漢語報幕的小演員、初中生Lenka,詳細詢問了他們在學校裏學習漢語的情況。2010年2月孔泉大使訪問留尼汪時,這個可愛的小姑娘是初中合唱團的報幕員,孔大使對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中國駐法大使館的新聞報道中特別提到了她。

本劇的音樂指導吉爾·雷蒙(Gilles Raymond)告訴我,演唱團的孩子們為了這部音樂劇,從研讀作品,到理解劇情、開始排練,付出了很多努力。每周排練三五個小時,他們還利用周末和假期專門參加了很多文化培訓,學習了關於中國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麵的知識,如元朝、忽必烈、瓷器、絲綢之路、元代文化、中國戲劇、中國皮影戲、中國樂器、羅盤等。“對我們的孩子,甚至對很多公眾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了解這位中國和歐洲交流史上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