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璿拿著珠子,一會兒在兩隻手間來回的拋著,一會兒放在眼前,去捕捉那些從樹葉縫隙流下來的陽光,自顧自的玩得開心。唐晨看了隻是微微一笑,便全心投入剛剛學的東西裏。
凝氣、聚氣、煉氣和禦氣,是三個修煉的階段。凝氣就是剛剛開始的時候往體內凝聚真氣,一分為二,分為體內和體外。剛剛開始的話,應該先學會把身體裏的氣凝聚在一處,然後是引天地靈氣於體內。修煉氣息必須要找山清水秀,遠離塵囂的地方,去感悟周圍的微弱、難以發現的氣息。光這一點就可以把在揚州凝氣的想法忽略。
而且,唐晨可以直接跳過凝氣,因為司馬已經將十年修為傳與唐晨,唐晨現在全身都是勁,隻是使不出。司馬十年修為異常深厚,以至於當時唐晨覺得自己快要膨脹爆裂而死。當時倉促,傳進唐晨體內十年的修為並沒有聚在一起,隻是打散了分布在唐晨全身,還好司馬及時用內力封住,不然傳了也是白傳。
如蜀山弟子,通過基本的凝氣,便能感知周身的真氣,通過聚氣,便可感知自身的內勁。這最基礎的自我修行,通過這兩項修行,讓一個人感知自己的氣息。接下來就是煉氣和禦氣。
煉氣是將聚集在體內的真氣提煉,跟從海水裏提煉鹽一樣,去雜,沉澱,聚積,再去雜,再沉澱。修為取決於煉氣的程度,像司馬這樣多年提煉自己的真氣,出招便能迸發出極為深厚的力量。
唐晨現在要做的,先是凝氣,把周身打散了的真氣找到,然後聚氣……他學著電視那樣盤腿而坐,這倒不是鸚鵡學語,是司馬說到的,盤腿修煉的話能促進體內的氣的循環,如果能在一個時辰裏運行一個周天,那就過關了。
唐晨盤腿而坐,雙手放在膝上,閉上眼睛,頓時空我,進入一個寧靜的狀態。他照著司馬的意思,不去想別的,周圍無論是蟲鳴鳥叫,還是水流風吹,除非是殺到身邊,不然都與自己無關。
這便是聽息。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靜功,便是道家修煉的學術內容。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隻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通常分為坐式和臥式。
通常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麵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隻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並且,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隻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修煉便是講求一個“靜”字。
唐晨也看過諸如此類的古今小說,雖然半信半疑,卻也照做。摒除所有雜念,靜靜的坐在那。一開始,坐了好久,卻沒一點反應,他不由納悶,怎麼不奏效?自己明明什麼都不想了,卻也達不到那種感知氣息的境界,更別說心如止水。
是不是時間太短了,我太急了?抱著不服的心,從新閉上了眼睛,把神經放鬆下來,不再去想什麼什麼達到達不到,什麼都不想,跟著自己平緩的呼吸,靜靜的坐著。
外麵的一切,與自己無關。
不久,隨著平緩的呼吸,和放鬆的感覺,他漸漸進入了一個很奇怪的境界。他感覺到,隱隱的有一股能量在體內,像血液一樣,循規蹈矩地幾位緩慢的挪動著,循環在自己身體裏。他沒有興奮,隻是循著意念,試著去感知那股能量,試著用意念去跟那股能量溝通。
過程很緩慢,似乎度秒如年,很久很久,他都無法溝通那股能量。就像一萬塊錢放在自己麵前,自己卻一張也拿不了。這種感覺沒讓唐晨放棄,反而把心一沉,不達目的不罷休!
隨著平緩的一呼一吸,他試著催動這股能量,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突然!他感覺於雙手處,那股能量的運動稍微加快了一點,隻是稍微的一點點,他感覺到了!不是幻覺!他忍不住小興奮了一下,也就零點一秒之內,那股能量便恢複原來那般慢。
隻是微小的一步,他猶如得到無上的鼓勵,連忙重新投入全身心。那股能量再一次被催動,這一次似乎比剛剛還快了一點。漸漸的,那種感覺越來越熟練,體內那股能量從原來龜行之速逐漸提升,過了好一大會兒,已經很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