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扇蛤可以做出好些動作。它可將自身猛拉幾英寸退後,遠離一些惱人的物體,也可從水底上升,用一種特有方式遊動(貝殼一張一合地排水,就像在做一係列咬水動作),當上下翻轉時,如果它健康,常可在幾秒或幾分鍾內扭轉回來。
我有幸接觸到利物浦大學的戴金教授,他對大海扇蛤進行專門研究。在他的幫助下,我順利地拍到了大海扇蛤翻轉的動作,而且,戴金教授還向我講解了大海扇蛤的多種動作方式。
這些方式主要是通過兩張殼和外套膜之間的有力肌肉的聯合動作產生。肌肉收縮,殼閉合,水從殼中噴射出。外套膜邊緣決定了水的噴射方式。如果它們阻止水從前方噴出,會從蝶絞後麵噴射出兩股水流,然後借此遊動。如果水是從前方分射出來,扇貝自身會被彈回到幾英寸後。如果將大海扇蛤上下錯誤反向(下側弄成有植形動物(zoophytes)、海綿(sponges)和藤壺(barnacles)生長的一麵),它會馬上張得比平時還要寬,可以看到兩個外套膜邊緣之間的內髒。觸手完全伸展,但一旦外殼停止張開,它們會迅速收回,這表明外殼將要閉合。雖然外殼張開時很緩慢、穩定,但閉合卻很突然。此刻外套膜邊緣接觸,但留有空隙讓水從前方分射出來,水衝出時,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使大海扇蛤退回到蝶絞線部位,用繞軸旋轉的方式進行翻轉。
我們已對扇貝進行了討論,現在來討論一種很多人都熟知的雙殼貝——牡蠣。
幾年前,我在一個牡蠣場待過三天,參觀完那裏的工作狀況後離開時,我曾思索:為什麼牡蠣這麼便宜?到達時,有人跟我說大量的牡蠣發生了白化現象(white sick),也就是說,打開外殼,從外套膜中會滲出光滑細膩的液體,其實這是無數的牡蠣胚胎。這一階段的胚胎沒有色素,隻有小部分被原始殼覆蓋,一頭有大量的發狀細絲,即纖毛(cilia)。
我們進行了打撈,最後撈上一個黑化(black sick)的牡蠣,與白化牡蠣相比,它們的不同點是胚胎已含色素,兩張精巧的殼將發育中的牡蠣完全包住。
一旦牡蠣黑化,帶有纖毛的幼胚胎,也就是蠣苗(spat)隨時都可能被母體從套膜腔排進大海。從一隻滑石筆上刮下粉,放入到一杯海水中,當蠣苗剛被排出時,你可用肉眼看到,而且很清晰。
我花了好些小時,試圖拍到蠣苗被排出時的照片,但是沒有成功。不過,因為這一過程與扇貝大量排出精子的情形差不多,而後者我有一係列的插圖,所以我用扇貝的圖片代替。排出蠣苗和排出精子這兩種情況中,殼都比休息狀態時張得略寬一些,然後“啪”地閉合,每次都有一大團物體被排出,就像槍口噴出的煙霧。
當蠣苗被排出後,將其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每個胚胎都正在慌慌張張地四處遊動。不久後,你會發現有一個靜靜地躺著,如果是平躺,隻能看到一個半透明的精巧的殼,如果是直立,可看到兩個殼,而且此時兩個殼形狀相同。如果你仔細觀看一個靜態的蠣苗,會發現兩殼間伸出一個襯墊狀的東西,這叫做麵盤(velum)。麵盤上覆有纖毛(之前已描述過的發狀細絲),纖毛快速運動,使蠣苗能在水裏穿行。仔細觀看,你會發現有蠣苗停止了移動,因為當它遊動時,麵盤突然往裏縮,雙殼閉合將其封蓋,蠣苗猛力一拉,停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