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來猜一下,有些學生打開這本書,一定就是為了找到如何畫臉、樹、雲或一切事物的“竅門”,試圖找到讓繪畫水平爐火純青的捷徑,或找到幾十年前就廣受歡迎、而今依然被很多人深愛的技巧,但是無疑他們要失望了。成功沒有捷徑,優秀的作品不是這樣產生的。本書旨在為學生提供非常實際的幫助;但是與維多利亞式的過時方法相比,我們所提供的方法可能對學生的智力要求更高。

通過兩大藝術學校的訓練課程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筆者還是不清楚繪畫究竟意味著什麼。學校教的就是忠實地描摹一係列物體,開始是最簡單的形狀,如立方體、椎體、圓柱體等等(這是開始練習繪畫的極好方法,但是現在似乎被忽視了),之後是較為複雜的熟石膏雕塑,最後是描摹人物頭像以及模特擺出的造型。認真完成這一切後,眼和手就獲得了極佳的機械訓練;但是這還不夠。當眼力訓練到近乎機械精度的時候,筆者參觀了歐洲大陸的美術館,研習了早期繪畫大師的作品,很快就發現,自己和這些巨匠相比,其中定有一方的繪畫觀念是錯誤的。在這些美術館裏幾乎找不到作品能夠“像模型一樣”可以獲得任意一所他所上過的學校的獎勵。所幸筆者還有點自知之明,意識到可能從某種難以理解的角度來說,這些大師是對的,而自己的訓練在某些方麵有所欠缺。因此,筆者走上了將機械式精確繪畫與藝術式精確繪畫相分離的漫漫長路。

現在看來,也許是筆者資質魯鈍,所以才未能更早一點開始這段旅程。但是他接受了邀請編寫此書,隻為了一點尚未清晰的想法,就是避免一些學生執迷不悟以及可能走上彎路。

撰寫關於經驗的內容,比如藝術,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筆者會害怕因為這種誤解而降低自己的信譽。就像描寫糖的味道,隻有已經嚐過這種味道的人才可能理解你;而那些沒有吃過糖的人,隻能根據你的文字漫無邊際地想象。書麵文字必定隻限於理解的事物,因為隻有理解後才產生文字;而藝術則表達不同的思想觀念,文字對此隻能含糊說明。盡管如此,有很多人雖不能說在某種意義上完全感受過某些藝術作品,但卻毋庸置疑地具有一種強烈的渴望,隻要稍加引導便可以更充分地欣賞作品。正因為如此,藝術之類的書籍還是有用的。盡管此書主要是針對練習繪畫的學生,但是我們也希望它能幫助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厭倦了浮躁與爭鬥、想從藝術中尋求恢複活力的人。對於國內很多人來說,當代藝術還是一本尚未翻開的書;當代藝術的觀點與他們從小所學的知識大相徑庭,因此他們拒絕接納。但是,隻要他們克服障礙,認識到當代藝術家的一些觀點,就會發現新鮮而又不容置疑的美。

如果一個人從拉斐爾(Raphael)的角度欣賞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的畫,他看見的將隻是用亂七八糟的顏料堆砌而成的毫無意義的“胡作”。而如果一個人以克勞德·莫奈的觀點欣賞拉斐爾的畫,毫無疑問,他看到的將隻是生硬而空洞的肖像,布景缺乏大自然本有的生動。兩者之所以相差如此之遠,正是由於某些繪畫的觀點相異。關於形態的處理,不同的觀點會使作品產生巨大的差異。因此,我可以毫無愧疚地說,書中大量篇幅是關於通常被視為純理論而遭忽略的內容;但實際上這些內容對繪畫的實踐是至關重要的。對想要做的事情有個清晰的構想,這是成功實施的第一要素。但是我們的展覽會中充斥了觀點與上述理論相悖的作品。作品顯示了極大的天賦與能力,但是沒有藝術頭腦;圖畫與在學校練習描繪細心或隨意擺放的物體的習作相差無幾,毫無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