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前列腺炎,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係統常見病。該病多見於成年人,青春期較少發生,老年人多因前列腺增生導致尿路梗阻,易於並發慢性前列腺炎。本病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病因及發病機製未被完全闡明,常用的診斷方法不夠詳盡。治療往往偏重使用抗生素,大多數病人的治療效果不太滿意。目前已經認識到前列腺炎不是一個病,而是具有各自獨特形式的綜合征。這些綜合征各有獨特的原因、臨床特點和結果,因此,必須進行準確的診斷,並在治療上區別對待,選擇合適的方案,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提出的對前列腺炎綜合征的分類方法至今仍被采用,即分為急性和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細菌性前列腺炎多數與泌尿係感染有關,前列腺液培養可見細菌生長,並可見過多的炎症反應性細胞;特異性感染的前列腺炎亦可經前列腺液特殊檢查發現病原體,例如淋球菌、念珠菌、結核菌、滴蟲、沙眼衣原體和解脲支原體等,同時有較多的白細胞。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比較少見,常常突然起病,有尿頻、尿急、尿道灼痛、排尿困難、會陰脹痛等局部表現,同時伴見發熱、寒戰、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狀。慢性前列腺炎十分常見,多數患者沒有急性病史,而隻是表現為慢性、複發性經過。臨床表現有:尿道灼痛不適、尿急、尿頻,有些病人尿末流出白色濁液,或時時有黏液自尿道口溢出,會陰、肛周、恥骨上、下腹部、腰骶部、腹股溝、陰囊、大腿內側及睾丸、尿道內有不適感或疼痛。有時射精後疼痛不適、血精,或有早泄和性功能下降,甚至陽痿。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與非細菌性前列腺炎臨床症狀相似,前列腺液中有大量白細胞和巨噬細胞,區別在於前者作前列腺液細菌培養陽性,而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則無細菌生長;前列腺痛患者臨床症狀明顯,但前列腺液檢查正常。
前列腺炎屬於中醫學的“淋證”、“精濁”、“白淫”等病的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與思欲不遂或房勞過度、相火妄動,或酒色勞倦、脾胃受損、濕熱下注、敗精瘀阻等因素有關,與心脾腎等髒腑關係密切。如《素問·痿論篇》所謂:“思慮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醫宗必讀》亦雲:“心動於欲,腎傷於色,或強忍房事,或多服淫穢方,敗精流溢,乃為白濁。”由此可見,本病的發生,首先是與不當的性行為有關。房事過度,或忍精不泄,酒色勞倦,勞傷精氣,以致腎精虧損。腎氣虛弱,精離其位,陰精變成腐濁,敗精流注,精氣不固,遂成精濁或遺精等。或者所願不遂,相火妄動,情誌鬱悶,精未外出,化熱生火,損傷腎陰。久病傷腎或素體陰虛,房勞傷精或熱病傷陰,皆可使腎精內虧,相火易熾;水火失濟,陰虛火旺,擾動精室可導致本病發生。其次,濕熱下注也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濕熱之邪,可由外侵,亦可由內生。外侵者可因外感濕熱火毒,蘊結不散,濕熱穢濁之邪下注;或者下陰不潔,包皮過長,藏汙納垢,或性交不潔,濕熱之邪由下竅浸淫,留於精室,精濁混淆,精離其位而成本病。內生者可由嗜食肥甘酒酪和辛辣炙傅之品,脾胃受損,運化失常,積濕生熱,下注膀胱;或者肺脾素虛,容易感冒,引動下焦濕熱;或者病久傷及脾腎,脾氣虛則濕愈難化,腎氣傷則精易下泄,以致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清濁不分而發為本病。濕熱長期不得清利,相火久遏不泄,精道氣血瘀滯;或情誌不調,喜怒不時,肝失疏泄,氣血流行不暢,脈經受阻,使氣血凝滯;或感受寒濕之邪,厥陰之絡受損,氣滯血瘀,運行不暢,而見會陰、少腹、睾丸及腰骶等處脹痛不適。憂思鬱怒,久治不愈,耗氣傷陰,心腎不交,則又見情誌變化,健忘、憂慮、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等。總之,腎精虧損、脾失健運、濕熱下注、精道瘀滯是本病發生發展的幾個重要環節,而以脾腎虧虛為本,濕熱瘀結為標,標本相夾為患,互為影響,使病情錯綜複雜。本病反複發作,長期不愈,可導致性功能紊亂。早期因腎陰虧損,相火易動,以陽事亢進或早泄多見;隨後陰損及陽,腎氣虧虛,則轉為陽事不振、性欲低下,甚至陽痿。由於前列腺液是精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前列腺炎可導致精漿成分改變,使精子活力下降,畸形增多,精液液化時間延長,部分患者可以並發不育症。
前列腺炎的臨床表現極為複雜,沒有固定的綜合征,病因病機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各種症候相互夾雜,臨床症狀的輕重與實驗室檢查結果不成正比。所以,必須按照中醫辨證求因的原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進行辨證論治。總的來說,本病病機與“濕”、“熱”、“虧”、“瘀”有關。中醫分急、慢性前列腺炎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