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叛逆的靈魂(1 / 3)

1906年至1908年,紀伯倫以他的小說創作掀起了一股社會批判浪潮。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前期,作品都是用阿位伯文寫出的。紀伯倫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與他的生活經曆和所處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紀伯倫的前半生耳聞目睹的是社會的黑暗,統治者的殘暴,人民的貧困和痛苦與宗教人士的偽善,所以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以揭露 、控訴和批判為主調,向黑暗的社會,腐朽的教會和愚昧的傳統發起猛烈的攻擊。

1906年,紀伯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草原新娘》出版,艾敏·胡萊卜為它作序。這個集子包括三個短篇:《世紀的火和永恒的火》、《瑪爾塔·巴尼婭》和《瘋人約翰》。

1907年,紀伯倫24歲的時候,發表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從名字上我們就能夠看出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叛逆和反抗是小說的主線,這是違背統治者的意願的,也正因為如此,這本書被土耳其政府宣布是“危險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讀物”,並在貝魯特中心廣場當眾焚燒此書,由此還給紀伯倫定下叛逆分子的罪名,而且被土耳其當局吊銷了“國籍”,還被教會開出了教籍。這是紀伯倫文學創作上的一個轉折點,他不

但向統治者發出反抗,同時,也呼籲廣大民眾起來反抗這種沒有自由,受剝削和壓迫的製度和為統治者所用的教條。紀伯倫認為,人類的傳統習俗是人類“為自己身心製定的一個殘酷的法律,為自己的感情築起的一個狹隘、可怕的牢獄,為自己的心靈、理智挖掘的一個深深的、幽暗的墓穴!”而一旦有人要起來擺脫這些清規戒律,他們便會說:這是個罪惡的叛逆者,必須予以放逐;這是個下賤的墮落者,罪該萬死……”紀伯倫點明:“這個社會機構,對敢於起來反叛它教規習慣的人要進行迫害的,卻不會去詢問他們之所以要反叛的原因。”

《叛逆的靈魂》中的《瓦麗黛·哈妮》歌頌了一個敢於藐視傳統和法律,敢於同沒有愛情的婚姻決裂的阿拉伯女性。這樣的文學典型在當時的阿拉伯社會是沒有過的,也難怪會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已經麻木,思想和情感已被禁錮在統治者們畫好的圓圈內。而紀伯倫所刻劃的人物形象卻是與人們,尤其與阿拉伯人的世俗觀念完全相悖,紀伯倫早已預料到這種反應,他借瓦麗黛·哈妮之口說:“人家會說,瓦麗黛·哈妮是一個忠實的忘恩負義的女子,她水性楊花,……是一個淫蕩的女子,她那汙濁的手拆毀了宗教編織的神聖婚姻花冠,卻帶上了一個用地獄的荊棘盤成的肮髒草圈。因為他們祖先的幽靈依然活在他們的心中,他們猶如空穀裏的洞穴,隻能為別人的聲音發出回響,卻不知道那聲音意味著什麼。他們不懂上帝對萬物的律法……隻是用鼠目寸光的眼睛看事物的表象。

他們無知地加以判決,盲目地予以定罪。這樣來進行判決和定罪的人是多麼該死啊!”是的,紀伯倫早已知道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但他還是要執意去做,可見,紀伯倫是多麼厭惡當時的社會!當年的6月份,紀伯倫就去了巴黎,由瑪麗資助在那裏深造繪畫藝術,6月13日紀伯倫進法國巴黎藝術學院,受到羅丹、奧金·卡萊爾在19世紀建立起來的象征主義畫派的影響。紀伯倫開始為當時知名人士畫像,其中有羅丹、艾德蒙·魯斯坦、亨利·洛克、克羅德·德彪西。他在巴黎各處遊訪,參觀凡爾賽宮。他還在青年土耳其團體“金環”內多次演講,鼓舞青年敢於向傳統教條發起挑戰,爭得平等和自由。那時候的紀伯倫已經開始向禁錮人們思想和束縛人們靈魂的教條、製度宣戰了。1909年,紀伯倫開始從事政治活動,與阿尤布·薩比特、舒克裏·哈尼姆等籌建政黨,為民族複興而戰。

同年,紀伯倫的父親哈利勒逝世,享年65歲,在紀伯倫與女友瑪麗的信中曾提到:“我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一位親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剩下他與妹妹兩個人了。雖然父親在世時,紀伯倫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關懷和父愛,但是,父親的辭世仍給紀伯倫很大的打擊,要知道,在內心深處,他是無比熱愛父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