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在文化思想界,在文學界,魯迅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現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魯迅峻潔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永不妥協的硬骨頭精神,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並受到普遍的尊崇。魯迅的名字,已化為一種人格、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可以說,從“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不曾受魯迅影響的並不多,而中國現當代思想文化,若沒有了魯迅,也必將失去某種光彩。因此,在新世紀,以讀書生涯為窗口,從一個側麵去透視、介紹魯迅,是十分有意義的。這對於全麵認識魯迅,乃至於澄清某些認識上的誤區,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書伴隨了魯迅一生,“書與生命同在,這一概括用在魯迅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書籍在魯迅一生的思想發展中,在建構宏偉的思想文化體係,臻於前無古人的深刻性方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書籍,造就了魯迅這位世紀的文化偉人。有人喻況魯迅的全部著作,是中國近現代的百科全書,斯言甚是;不過還應加上一句,就其知識性的內容而言,《魯迅全集》便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知識意蘊之深廣與豐富,古今中外,無所不包,確係罕見。這一切都是魯迅畢其一生博覽群書的結果,它以樁樁雅事,件件佳聞,陳展著魯迅讀書的實況,再次有力印證和進一步昭示了一條真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廣泛涉獵,無所不讀,是魯迅讀書生涯的鮮明特點。從幼年開始,魯迅一麵從正統的教育中,獲得了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訓練,打下了有關中國文化知識方麵的基礎;更重要的,他能不拘於正統經典的學習範圍,從古代文人的雜覽、野史、筆記等著作中,獲得更為豐厚深廣的知識與思想的素材;眼界開闊,為自己開辟了吸取知識和思想文化養料的博瀚書籍空間。所以,他一開始就走了一條與那時多數讀書人不盡相同的求學之路。青年時代,他有機會浮槎東洋,在異國的土地上,感受到了西方近代思想的衝擊力,因而他能敏銳地投身在西方近代學海中,吸收他認為有用的知識和思想,哲學、文學、政治、曆史書籍他無所不窺;即令是自然科學著作,讀起來也如饑似渴。廣博充盈的知識,古今中外的思想的交彙,使魯迅插上了思想升騰的強勁翅膀,為他登臨真理之峰,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鮮明的目的性,是魯迅讀書的又一特征。中國自古以來都很重視讀書的目的。但多數讀書人遵循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功利信條,崇奉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準則。因此,這種讀書,功利性似乎被強調到過於突出的地步,而這種功利,實質上不過是個人前程、家族名譽這些較狹窄的功利。從根本上說,雖然有“治國平天下、“經國之大業這些冠冕堂皇的高尚口號所代表的目的,但落在實處,真正能刺激讀書人皓首窮經的,仍是揚名顯親,耀祖光宗,個人出人頭地這些目的。“境界在多數讀書人那裏,還隻是停留在實用的功利層次,個人利益的層次。魯迅則不然。幼年時他的讀書談不上有多高的境界,那時他不過和多數孩子一樣,被動地接受家長的安排,想走科舉之路。當他成年後,尤其是當他獨立外出求學和走出國門之後,讀書的自主權就抓在了他自己的手中。他憑著興趣和愛好,選擇讀書的內容;憑著自己的個性,去把握讀書的方向,如從學醫到棄醫從文,就分明顯現出他自主的讀書意識。所以,以自己的心性來確定讀書的範圍和方向,乃是他讀書的一種目的。但這是不完全的。魯迅讀書,最能體現真正讀書人價值的,是為民族的振興、解放而讀書。請注意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選擇學醫,還是棄醫從文;無論是他早年喜愛進化學說和尼采的作品以及“摩羅詩人的著作,還是晚年努力學習馬、列類著作,都是為了尋找中國獨立解放和生存發展的道路,都是希望從他們的學說中,發現救民族救國家救國民的良方。他一生都在批判民族文化中的糟粕,一生都致力於改造國民性、追求中國理想人性的偉業,而他的讀書,也往往出於這樣的目的,這從他讀什麼書,翻譯介紹外國書和學說的傾向便可見出。此外,治學,著書立說,也是魯迅讀書目的的重要組成。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也是一位造詣深、成就卓著的學者。在中國小說史方麵,他的研究具有篳路藍縷之功;他校勘的《嵇康集》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校本;他一生還輯錄整理了大量古籍,顯示出了這方麵的突出才能。圍繞著治學,他所披閱的古籍其量至巨,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堆積中,披沙揀金,從而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