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鏖戰(下)(1 / 2)

當利亞斯發生叛亂的消息,展轉傳到法雷爾王耳中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已經擺到他桌麵上,已經簽著安東尼烏斯名字的停戰協定當場撕毀。第二件事則是命令紅衣法師李察,率領部署在東方的七個騎士團向獅子河西岸的巴魯斯軍發動猛攻,誓言要奪回失地。

且不說法雷爾人這一落井下石的行為能不能得逞,光是七個騎士團的兵力就已經令到安東尼烏斯無法等閑視之,必須集中全部精力來應付無暇他顧。因此皇帝根本不可能派遣一兵一卒支援南方的亞曆山大裏亞。不過作為補償,他還是派遣了一位自己頗為倚重的將領,帝國大將黑森伯爵朱薩托雷多來主持南方的戰局。

當這位有“帕德蘭噩夢”之稱的名將重臨亞曆山大裏亞要塞的時候,他才發現這座他曾經駐守了十年之久的傳奇要塞,當前麵臨的形勢並不值得樂觀。

駐守這戰略要地的是帝國軍的第十五鐵壁軍團,就如這軍團的綽號所顯示的那樣,這是支擅長防禦的隊伍。曆史上的第十五軍團曾經多次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麵對強敵奮起而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皇帝才可能隻用這一個軍團,來防守這片對帝國如此重要的地區。

但是第十五軍團所贏得的種種榮譽早就已是曆史了,事實上這支部隊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沒有上過戰場了。整支軍團除了不多的幾個老兵,剩下的全是從沒聞過血腥味的菜鳥。

他們的體力和士氣固然不錯,訓練也還是很充分,但缺乏經驗就是缺乏經驗,第一次上戰場的士兵任何意外都有可能發生。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黑森伯爵寧願帶上幾支久經戰陣的輔助軍,也比這群新兵蛋子要可靠得多。

如果隻是經驗不足也還可以湊合著用,可問題還遠不止於此,根據《據巴魯斯法典》一個正規的帝國軍團應該包括五個一千人的步兵支隊和兩個五百人的騎兵支隊,總兵力應該超過六千人。第十五軍團的編製本來是完全符合法典的標準的,但就在幾個月前,由於與法雷爾的戰事吃緊,帝國軍部就從十五軍團抽調了兩個步兵支隊支援西線戰場。結果就是第十五鐵壁軍團隻剩下三個步兵支隊,軍團現在隻剩下三分之二的兵力。

至於負責支援軍團作戰的輔助軍則是更加不堪,拉提姆眾城邦和本土的諸侯都是態度曖mei,很明顯暫時是得不到它們的支援了,惟有從附近的鄉村中抓些農夫來湊數。可即使是用了抓壯丁這種十分傳統的辦法,那位可愛的要塞指揮官也隻抓了千把人回來,連用來填壕溝的都不夠。

總括來說,就是整個亞曆山大裏亞要塞的可用之兵,全加起來也隻有五千多人。

可是安東尼烏斯皇帝給他的命令,就是在最短時間內撲滅這場叛亂以恢複帝國的財政平衡。如果時間拖得太久,皇帝一定會非常的不爽,那黑森伯爵的身家甚至是性命都會變得相當危險。巴魯斯帝國軍高級將領的死亡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的同行,除了因為他們有身先士卒的傳統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還要承受來自皇帝的怒火。黑森伯爵可以在安東尼烏斯手下幹了三十幾年還沒倒黴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可以不打折扣的完成皇帝交代下來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