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城君這時就覺得更奇怪了,宋旭深知候城君中計接著言道“如果沒什麼本事的小人,在這裏收到候城君的寬待,四方誌士必定不服氣,一定會前來,而且這也足以說明候城君大人廣納賢士得名氣不假,可也可以增加候城大人的名望。”

如果在平時,候城君一定有想打殘宋旭的衝動,越國雖不大卻也是建國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曆史,也有過類似孟嚐君和馮褑的故事(春秋時期的典故)但候城君卻想找些有本事的人鞏固自己的地位。

原來就上次胡蘭的大軍撤退的真正並不是因為越國和魯國重修與好。仔細一想也就會覺得這個原因太過牽強。在越國軍隊原本都是由國君的胞弟樂安君打理。胡蘭這支卻不同,他們戰鬥力極強,將領多是有極高軍功的人出任並非是貴族,而且他們隻聽命國君。

樂安君一心想要廢除類似這種編製的軍隊,朝中也是一直排擠他們,但是最近國君卻頻頻提拔支持這種方式的官員並決定朝中官職的大小也要憑借政績任命。受打擊的人大多都是樂安君的近臣為此樂安君已經一個多月不來朝見君王,並且在自己的封地彭城,鄴城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和部隊企圖謀反,其他的君侯和不少高級將領也都常常在這些地區出入,國君的地位岌岌可危,這才召集部隊回京守候,拱衛王室。

而出任越國相國的候城君也是支持的一派,但是掌握的軍權可是少的可憐,區區幾衛人馬(十人為一伍,百人為一甲,千人為一衛)加上真正聽命國君的部隊也就兩三萬人,而樂安君據說就已經聚集了二十萬人馬,其他地方君侯就是沒有加入樂安君,也是處在觀望態度。

而國君隻要稍一妥協眼前的不利局麵或許煙消雲散,但他候城君,卻時刻都有可能被樂安君清君側蠱惑國君的罪名來個五馬分屍。雖然他候城君是個忠臣,但是也不想丟了現在的地位時不時向國君進言懲罰樂安君。

這時候對於這裏的國家大事一無了解的宋旭,不知道是走了狗屎運還是倒了大黴。候城君也自然明白宋旭這時候來的意義,打心裏也覺得宋旭能說出那些話來,也的確有獨特之處連忙作揖道“先生乃是高人,門下多有得罪,還望王先生原諒,先生請。”

就這樣宋旭可算是解決了吃飯問題,他現在就已經有點崇拜自己了。一連數日宋旭在侯成君每天粗茶淡飯也算是解決了溫飽問題,可是宋旭在此處和那些門客顯得格格不入,他們都是精美的服飾,美味的菜肴,誇誇其談出身也多為顯貴後人。

隻憑借著一麵之詞能有如此待遇的宋旭在他們看來應經是給了宋旭天大的好處,處處嘲笑、挖苦宋旭。宋旭並不再意,所幸宋旭泰拳練得有兩子,很快就被編為武士。換到武士的住處在也不用聽他們的叨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