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文參考文獻(2 / 3)

65.羅芬,鍾永德,李健,陳朝.主旨導向的旅遊解說規劃“七步法”.社會科學家,2008,(4):103-113

66.羅芬,鍾永德,付紅軍.SMRM模式在環境解說中的應用初探.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5):38-41

67.羅芬,鍾永德等.黃山園內旅遊解說類型與有效性分析.旅遊科學,2005,19(5):34-37

68.羅佳明.地方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在世界遺產管理中的作用.求索,2007(2)

69.羅秋菊.大型事件活動提升舉辦地旅遊形象評價研究.旅遊學刊,2009,24(2):6-7.

70.羅絲巴哈,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台北:明文書局,1987.

71.羅振軍,佟瑞鵬.旅遊景區安全容量分析與事故風險評價.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2):150~156.

72.馬立榮.我國森林公園建設與旅遊開發的探討.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6(5)

73.馬永立,談俊忠.風景名勝區管理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74.馬育倩.我國世界遺產教育發展研究.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8(6):82-85.

75.牛亞菲,王文彤.可持續旅遊概念與理論研究.旅遊規劃與發展,2000(3)

76.派恩二世,吉爾摩.體驗經濟.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77.逄淑新.無錫靈山景區門禁係統的設計與實現.中國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庫,2009:1-4.

78.束晨陽.對風景名勝區規劃有關分區問題的探討.中國園林,2006.

79.斯沃布魯克.景點開發與管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80.孫道瑋,陳田,薑野.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旅遊資源綜合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5(5):97-99

81.孫悠詳.美國國家公園考察報告.丁文魁主編《風景名勝研究》.合肥: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82.譚白英.文物與旅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83.唐鳴鏑.景區旅遊解說係統的構建.旅遊學刊,2006,12(1):64-68

84.田勇,孫豔梅.旅遊景區門票價格模型確立研究.價格月刊,2007(2):16-18

85.田玉堂,度假村的理念與操作實務.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

86.王秉洛.國家自然文化遺產及其所處環境的分類價值.張曉、鄭玉歆:中國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7.王德剛,何桂梅,賈衍菊.旅遊區開發與管理.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142-146;152-155

88.王桂新,劉旖芸.上海人口經濟增長及其對環境影響的相關分析.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1(1)

89.王京傳.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旅遊產品體係構建.旅遊學刊,2010,25(2):7-9.

90.王昆欣.旅遊景區服務與管理.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4,70~89

91.王乃舉,黃翔.大黃山旅遊品牌共建戰略研究.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36-39.

92.王堂.中美風景區管理比較研究.旅遊學刊,1996(6)

93.王興斌.中國自然文化遺產管理模式的改革.旅遊學刊,2002,(5):16-21.

94.王興斌.風景文物旅遊資源管理體製和經營機製改革探討.旅遊,1999(4)

95.王興斌.體驗經濟新論與旅遊服務創新.桂林旅遊專科學校學報,2003(1)

96.王瑩.中美風景區管理比較研究.旅遊學刊,1996(6)

97.威廉·瑟厄波德主編.張廣瑞等譯.全球旅遊新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98.魏來,梁永寧.旅遊景區數字化建設研究——以雲南石林為例.數字與縮微影像,2008,(3):23-27.

99.魏小安,竇群,彭德成.發展旅遊和遺產保護能否雙贏.中國旅遊報,2002.12.11

100.魏小安,魏詩華.旅遊情景規劃與項目體驗設計.旅遊學刊,2004(4)

101.魏小安,張吉林等.旅遊規劃通則.國家旅遊局

102.魏小安等.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旅遊局,2003

103.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104.吳乾隆,李宏,吳東亮,彭平平,郭曉貝.數字景區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6):74-80.

105.吳小舟,楊小鵬.對甘肅省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的探討.甘肅林業科技,2001(3)

106.吳忠宏.解說對動物保育的重要性.台灣社教雜誌,1987,(12):245

107.伍婷婷.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困境與救贖.中南財經大學研究生學報,2005,(6):160-162.

108.夏林根.旅遊經營資源概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109.向榮.風景名勝區管理體製及其門票定價機製探討.江蘇商論,2006(9):74-76

110.肖星,嚴江平.旅遊資源與開發.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

111.謝凝高.世界國家公園的發展和對我國風景區的思考.城鄉建設,1995(8)

112.謝哲根,劉安興.森林公園旅遊產品的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3)

113.徐鵬.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與旅遊一體化.產業與環境,2002(22)

114.徐升豔,戴繼洲.從旅遊產業的視角剖析景區門票漲價問題.廣東商學院學報,2000(6)

115.徐嵩齡.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管理體製改革.管理世界,2003,(6):63-73.

116.徐嵩齡.風景名勝區股票上市論爭.旅遊學刊,2000(3)

117.徐嵩齡.論碧峰峽旅遊開發模式的意義.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118.徐嵩齡.中國的世界遺產管理之路-黃山模式評價及其更新(下).旅遊學刊,2003(2)

119.徐嵩齡.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管理體製改革.管理世界,2003(6)

120.徐嵩齡.中國遺產旅遊業的經營製度選擇.旅遊學刊,2003(4)

121.許學工.加拿大自然保護區的兩種建立模式.環境保護,2000(11)

122.晏磊,苗李莉,劉嶽峰.關於GPS技術在智能交通係統中的應用分析.測繪通報,2005,(8):26-28.

123.楊開忠,楊詠,陳潔.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地球科學進展,2000,15(6):630-636.

124.楊銳.美國國家公園規劃體係評述.中國園林,2003(1)

125.楊銳.美國國家公園體係的發展裏程及其經驗教訓.中國園林,2001(1)

126.楊正泰.旅遊景點景區管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27.因斯克普等.旅遊區綜合開發模式.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