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風蕭蕭兮易水寒(1 / 3)

戰國荊卿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太儒則不知權變,難以變通;太俠則剛勁難馴,犯於大禁。但畢竟亂法的儒士是少數,犯禁的俠士也不多。可刺客確實犯禁,但不都犯情。有些刺客為財,有些刺客為氣。為財的死了幹淨了是好下場,不汙自己不汙青史。為氣的,活時隻為一劍報知己,死後或者隨風煙消,或者感慨萬萬後來人。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史記.刺客列傳》”

戰國時的“衛”在今天河南洛陽市附近,《史記》上說荊軻的祖先原來是齊國人,後來才遷徙到了衛地。關於衛人叫荊軻叫慶卿的原因可能有兩個:①齊國有個慶氏,可能是荊軻家族原來的姓氏,所以衛人稱他慶卿。②“荊”、“慶”音相近,所以文人稱他慶卿。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但史書上沒有說他的學識如何,劍術怎樣。但我們似乎可以從後來的記載中大略猜測到一二。戰國多戰爭,或者是大國攻打小國,掠到了一點城池就撤走;或者是兩國交戰,第三國支援弱國。荊軻是個典型的戰國遊俠形象,在他沒成為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之前。

兩次論劍

在荊軻遇到太子丹之前,《史記》記載他有兩次和別人論劍情況。第一次是荊軻經過榆次這個地方時要和一個叫蓋聶的人論劍。但是他們的比試沒能進行,因為荊軻見蓋聶時,蓋聶“怒而目之。”(《史記》)蓋聶怒目看著荊軻,結果荊軻沒有比試就離開了。有人讓蓋聶去把荊軻再找回來,蓋聶說,“昔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史記》)。蓋聶不再去把荊軻找回來的理由就是,從前要和他論劍的人見到他怒目圓睜就離開不會再留在這裏。後來有人去找了荊軻,荊軻果然離開了榆次。蓋聶對於這個結果顯得一點不吃驚,他習以為常了。蓋聶不知道他這一次怒目所對的人,後來在秦王朝的宮殿上雙手奉著燕國督亢的地圖從容地走向後來統一六國的君王,走向慷慨的死亡。

荊軻的第二次要與人論劍是在他經過趙國的國都邯鄲的時候。邯鄲的名劍客魯勾踐和荊軻爭道,魯勾踐大怒著大喝荊軻。荊軻又逃去不再返回了。

蓋聶和魯勾踐都是當地的名劍客,從荊軻與他們的交道來看,荊軻的劍術恐怕確實不能算十分厲害。

燕國結交

荊軻遊曆到了燕國,當時燕國的屬地主要是今天我國北京東北一帶。荊軻在燕國待了比較長的時間,“愛燕之狗屠及擊築者高漸離”(《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和殺狗的及一個擊築的叫高漸離的人交往很好,“築”是一種像琴的樂器。荊軻喜歡和他們一起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高漸離擊築,荊軻就和著高漸離的旋律唱歌。喝足唱夠後就痛苦流涕,好不放浪不羈。然而荊軻並不是一個無頭無腦的遊俠,《史記》記載,“然其人深沉好書”。所以荊軻在燕國結交了很多豪士,尤其一個燕國的處士叫田光的很善待他,認為他不是個一般的人。

燕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奭,所以燕國的王族是姬姓。燕太子丹姓姬名丹,我們常說的太子丹是也。太子丹原來在趙國作人質,秦王嬴政的父親子楚也在趙國作人質。嬴政在趙國出生,少年時和太子丹的交情很好。但是到嬴政回秦國作了秦王,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時嬴政卻對他不好。所以太子丹心懷怨恨從秦國逃回了燕國。

秦國開始了掃六和的行動,韓趙魏三國離秦國最近,也就最先受到攻擊。隔著韓趙魏就是東北的燕國,因此當韓趙魏三國受到秦國的進攻時,燕國感到了即將要到來的威脅。

沒過多久,秦國的大將樊於期因為得罪了秦王而逃到燕國來。太子丹接納了樊於期,當時太子丹的太傅想要阻止他。他的太傅認為,應該立即將樊於期遣到匈奴去,借匈奴之手殺掉樊於期,這樣才能放緩秦國對燕國的進攻。但是太子丹最終沒有聽從他的老師的意見,但這一次的談話,太傅給太子丹推薦了一個人,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