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穀穴
釋名
合,彙也,聚也。穀,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穀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
集解
《千金翼方》:“產後脈絕不還,針合穀入三分,急補之。”《聖惠方》:“目不明,生白翳,皮膚痂疥,遍身風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
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主治齒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發熱等症。孕婦慎用。
位置
在手背,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取穴方法
人體合穀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中衝穴
釋名
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於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
集解
《靈樞·本輸》:“心脈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歸經
手厥陰心包經
主治
(1)精神神經係統疾病:昏迷、休克、腦出血、中暑、癔病、癲癇、小兒驚風。(2)循環係統疾病。(3)小兒消化不良,舌炎,結膜炎等。
位置
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取穴方法
仰掌,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
三間穴
釋名
“三”,概數,與“二”相比稍大。間,間隔、間隙。三間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比二間穴稍高的空間層次。本穴物質為二間穴傳來的天部清氣,其性溫熱,上行至三間穴後所處的天部位置較二間穴為高,故名三間。
集解
《靈樞·本輸》:“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腧。”
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泄熱止痛、利咽。主喉痹、哽咽、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疾、唇焦口幹、氣喘、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位置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取穴方法
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二掌指關節後,第二掌骨小頭上方處取穴。
商陽穴
釋名
借少商商金之氣,由陰側轉入陽側,故名“商陽”。
集解
《靈樞·本輸》:“大指次指之端也。”《針灸甲乙經》:“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中風昏迷、發熱、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青盲、頷腫、胸滿、喘咳、手指麻木等。
位置
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取穴方法
在食指靠向大拇指一側的指甲根旁取穴即是。
二間穴
釋名
穴在次指內側,爪後第二節後。故名“二間”。
集解
《靈樞·本輸》:“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本經滎穴。”
《百症賦》:“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郤暗。”
《天元太乙歌》:“牙風頭痛孰能調,二間妙穴莫能逃。”
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食指屈伸不利、疼痛,熱病、腮腫、咽喉腫痛、頷腫、鼻衄、齒痛、口幹、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肩周炎、肩背痛振寒,嗜睡、目痛、目翳、目黃、食積、便秘。
位置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前。
取穴方法
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橈側前緣,當赤白肉際凹陷處;微握拳取之。
手三裏穴
釋名
手,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三裏,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該穴名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範圍。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濕雲氣化雨而降,在該穴處覆蓋的範圍如三裏之廣,故名。
集解
《千金方》:“癮疹,灸曲池二穴,隨年壯。”《醫宗金鑒》:“主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等證。”
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潰瘍病、腸炎、消化不良、牙痛、口腔炎、頸淋巴結核、麵神經麻痹、感冒、乳腺炎。
位置
在前臂背麵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取穴方法
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取穴。
少澤穴
釋名
本穴為本經受澤之初,故稱“少澤”。
集解
《靈樞·本輸》:“少者小也,澤者潤也,心之熱出火府於小腸,故名少澤。”
歸經
手太陽小腸經
主治
頭痛、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疾病、昏迷、扁桃體炎、咽炎、結膜炎、白內障、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熱證、前臂神經痛。
位置
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取穴方法
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在小指尺側,距指甲角0.1寸處取穴。
液門穴
釋名
俾生津液,有刺本穴,而津液立生者,故名“液門”。
集解
《靈樞·本輸》:“小指次指之間也。”《針灸甲乙經》:“在小指次指間陷者中。”
歸經
手少陽三焦經
主治
頭痛、咽喉炎、耳疾、齒齦炎、角膜白斑、瘧疾、前臂肌痙攣或疼痛、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口幹舌燥、夜裏口渴。
位置
在手背部,當第四、五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取穴方法
一手大指與食指掐住另一手無名指與小指間的赤白肉際處,即是該穴。
陽溪穴
釋名
凡經氣行至凹隙處,多取名溪、穀、淵、池、泉、海。此穴當腕骨陽側內聳凹隙之中,故名“陽溪”。
集解
《靈樞·本輸》:“大腸上合手陽明,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火。”
歸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治
清熱散風,通利關節;主狂言喜笑、熱病心煩、胸滿氣短、厥逆頭疼、耳聾耳鳴、肘臂不舉、喉痹、痂疥。
位置
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
取穴方法
在手腕橈側,拇指上翹,當兩筋之間,腕關節橈側處取穴。
關衝穴
釋名
穴在少衝,中衝之間。故亦名之以“衝”,而曰“關衝”。
集解
《針灸大辭典》:“故本穴可謂手少陽經之關界、要衝、故名。”
歸經
手少陽三焦經
主治
頭痛、喉炎、結膜炎、角膜白斑、腦血管病、熱病、小兒消化不良。
位置
無名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取穴方法
以另一手掐取穴之手無名指指根處即是該穴位。
魚際穴
釋名
魚,水中之物也,陰中之陽也;際,際會、會聚也。魚際者,水中之陽聚集也,意指穴內氣血由陰向陽的這種主要變化。
集解
《靈樞·本輸》:“目肺脈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榮。”
歸經
手太陰肺經
主治
咳嗽、哮喘、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
位置
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取穴方法
位於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仰掌取之。
勞宮穴
釋名
勞,勞作也。宮,宮殿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此帶動脾土中的水濕氣化為氣。本穴物質為中衝穴傳來的高溫幹燥之氣,行至本穴後,此高溫之氣傳熱於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濕亦隨之氣化,穴內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氣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濕,如人之勞作付出一般,故名。
集解
《靈樞·本輸》:“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
《針灸甲乙經》:“在掌中央動脈中”。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以屈無名指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