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 追根溯源話推拿(1 / 1)

推拿的產生與演化

推拿的萌芽與產生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經常要從事各種生產活動,身體難免會遭受各種傷害。受傷後,身體會感到疼痛與不適,於是人們出於本能地以手撫摸、按壓體表疼痛部位,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抑製或緩解這些疼痛,久而久之就逐步演化為後來的推拿之術。

作為一種古老、獨特的自然物理療法,推拿就是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萌芽、發展而成的。黃帝時期,三大神醫之一的俞跗提出“古代按摩八法”,其中的一些手法就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理論性著作。書中對人體自我保健與“精、氣、神學說”做了係統精辟的論述,為推拿養生保健、祛病緩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推拿的發展與演變

到了秦漢時期,推拿常用來治療“筋脈不通”“肢體麻痹不仁”、寒邪所致的“肌肉堅緊”及“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等病症。《漢書·藝文誌》中所載的《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被後人認為是我國第一部推拿專著。

古往今來,不少名醫都擅長運用推拿來療病祛疾,從而使推拿之術在民間得以廣泛應用與流傳。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發明了五禽戲,五禽戲不僅能防病治病,更有健體美容的功效。隋唐年間,甚至出現了專精推拿的職業人群以及專於推拿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太醫博士巢元方主持編纂的《諸病源候論》中就介紹了許多推拿方法。宋金元時期,推拿療法則更注重於不同手法的分析與應用,並開始出現運用相關器械來輔助推拿的現象。到了明代,推拿學科發展得更加嚴謹與豐富,如,麵向特定人群的小兒推拿逐步從成人推拿中細分出來,等等。

推拿療法在當代

當下,推拿療法的理論與應用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不同流派異彩紛呈、各有千秋,為推拿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積澱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推拿療法依然以其親近自然、簡單實用、功效獨特的特點而深受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推拿

推拿又有“按蹺”“蹺引”“案杌”等名稱,因其曆史悠久,被學者讚為“元老醫術”。“推拿”一詞由摩挲、按矯、按摩等逐漸演變而來,這不僅是名詞的變更,也是千百年來推拿醫師們不斷總結、創新和發展的結果。

春秋戰國

醫學

典籍《黃帝內經》

相關記載

“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

典籍《千金要方》

醫學

相關記載

“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

明醫學

典籍《萬壽仙書》

相關記載

“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

推拿曆史演進簡圖

原始

原始人以手撫按痛處緩解疼痛。

上古

上古醫家俞跗所創“古代按摩八法”。

戰國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理論性著作——《黃帝內經》中,《素問·異法方宜論》所提及的中州地區風土相宜,物產豐富,人們飲食取材多樣,生活安逸,多患四肢痿弱、厥逆、寒熱一類的疾病,故擅長“按蹺”以舒暢氣血、活動肢體。

秦漢

《漢書·藝文誌》中所載的《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被後人認為是我國第一部推拿專著。

三國

華佗(約145~208年),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人。“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被稱為“神醫”。秉持“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發明了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五禽戲。

隋唐

出現專精推拿的職業人群以及專於推拿學科的研究與教學,太醫博士巢元方主持編纂的《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中,介紹了眾多疾病的病因、病理、病變表現以及導引、按蹺等外治方法。

宋金元

推拿療法更注重於不同手法的分析與應用,並出現運用器械來輔助推拿的現象。

明代

推拿學科發展得更加嚴謹與豐富,小兒推拿逐步從成人推拿中細分出來。

今天

推拿療法的理論與應用得到極大的豐富與發展,湧現出的不同流派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