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驍勇燕王展雄威(1 / 3)

生逢亂世

元朝末年,由於統治集團日益腐朽,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各地人民的起義鬥爭此起彼伏。在這戰亂四起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早在四年前,朱元璋這位亂世英雄就率領大軍,以應天府為根據地,擴大自己的實力,並搶占地盤,他牢牢地在南京站穩腳跟後,就把南京改名為應天,是取順應天命之意。

朱元璋立誌推翻元朝,自己稱帝。朱棣出生的這一天,朱元璋心情特別高興。據說,朱棣出生時屋裏充滿了五色光氣,終日香氣繚繞不散,宮內外一時傳為異聞,人皆稱奇。朱元璋本想為這第四個兒子的誕生好好慶祝一番,但因軍情緊急,忙於到前線指揮作戰,都沒來得及給兒子取一個吉祥的名字。

當時的形勢是,朱元璋的西邊是陳友諒,東邊是張士誠,自己處於兩麵受敵的不利形勢下。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陳友諒和張士誠還相互聯絡,想消滅朱元璋。但朱元璋的軍隊上下一心,士氣高漲,結果大敗陳友諒,將陳友諒用流矢擊斃。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這支勁敵後,揮師東進,消滅了張士誠,迫使方國珍投降。

這時,南邊的半壁河山已成了朱元璋的天下。但直至他登基做皇帝,中國大地上的戰火硝煙依然沒有散盡。稱帝後又經過數年征戰,他這才基本上統一了全國。這種長期的戰亂,在明成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印記。

到了正二十七年(1367)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上皇位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七個兒子,心中十分高興。這時形勢已經粗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七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

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次曰、曰、曰棣、曰、曰楨、曰。

這時明成祖已經七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縱覽史書和野史,想查證明成祖的生母是誰,始終罩著神秘的光環,這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個謎是真實存在,數百年來一直籠罩著神秘光環,長期吸引著許多學者進行考察。從問題的實質來看,就是嫡子和庶子的問題。

中國古代存在著事實上的一夫多妻製,特別是封建帝王更是如此。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它的妾被稱為庶母。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皇帝駕崩,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其它庶子則不得覬覦。如果是嫡子,即使不是老大,對皇位繼承也優於其它庶子。

明成祖自稱是馬皇後所生,自然也是名正言順的嫡子了。明成祖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皇帝手中奪取皇位後,馬上指使臣下編寫了《奉天靖難記》,記述了靖難之役的經過,為他歌功頌德。

從明清以來的各種史籍來看,有關明成祖生母的說法大體有五種。一是如上所說,高後生了五個兒子,第四子就是明成祖朱棣。二是懿文太子和秦、晉二王都不是高後所生,隻有明成祖和周王為高後所生。三是高後生懿文太子和秦、普、周正,明成祖是達妃所生。第四種說法影響比較大,謂明成祖乃元順帝的妃子所生。第五種說法是,明成祖乃妃所生。

說妃為明成祖生母,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即南京大報恩寺中對妃的供奉。明成祖取得皇位後,以報答高皇後母恩為名,在原來天禧寺舊址上修建了大報恩寺,讓一些僧人為母親祈福。可是,寺內正殿中供奉的卻是他的生母妃。因殿門經常封閉,外人難得一見真象。

之所以花那麼多筆墨來考證成祖的生母問題,這是因為,它不隻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這個問題成了明成祖一塊重大的心病,總想千方百計地掩飾,唯恐別人知道了他的老底。朱元璋多妻多子,他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八個女兒。他嬪妃成群,其中既有蒙古人,也有朝鮮人。有學者曾指出:“元璋子孫中有蒙古、高麗血統,是毫無問題的。”他的嬪妃中還有他以前的勁敵陳友諒的妃子,從而衍變出一個故事,說他的兒子潭王原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以猛治國,許多士大夫被糊裏糊塗地殺掉,僥幸活下來的也隻有在朱元璋的屠刀下膽顫心驚地生活。

建文帝繼位後,優待文人,重用知識分子,方孝孺等人改官製、複井田,也都得到他的支持。因此,士大夫們在建文帝時頗為得意。明成祖通過靖難之役奪得帝位,推翻了建文帝,大殺建文帝舊臣。

方孝孺這個文人首領被誅了“十族”,其株連之廣曠古未有。另有“瓜蔓抄”之類,使大批文人受株連被殺,這也正是明成祖後來形象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醜化明成祖的傳說就傳播開來,故此有些對其不滿的文人杜撰他撲朔迷離的身世本也不難理解。

英才初顯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宮廷中的帝王子孫一定是很幸福的。其實並不是這樣,除了錦衣玉食,他們並沒有多少樂趣可言,從某點程度上說枯燥乏味的。他們要循規蹈矩地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臉上還要掛著一絲不苟的表情。除此之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他們偶爾外出郊遊才能親眼目睹到一些民間生活情趣。

每當他的皇帝老子要舉行大祭時,朱棣和他的弟兄們都要隨之去助祭。例如郊祭,即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謁廟,即謁祭太廟,此外還有正月初一和冬至舉行的大型朝賀,他們都要參加。起初,朱棣和他的小弟兄們在服飾上與長兄沒什麼區別,都要“服況冕”。“冕:五彩、九旒;衣五章,裳四章。即帽子有五種顏色,九條飄帶。衣是指上身服飾,“五章”也就是五彩,即五種顏色;裳是下身服飾,有四種顏色。這是在最隆重場合穿的最莊重的服飾。

要是到了像初一、十五之類的朝見,則都穿“皮弁服”。各種祭儀和朝見成了朱棣眾弟兄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在這種場合都要規規矩矩,雖然都還小,但絕不允許嘻嘻哈哈。第一次可能還覺得挺新鮮,但時間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見的。

另一項主要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儒家經典了。朱元璋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隻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什麼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為徐達墓撰寫的碑文,誰也斷不開句。

朱元璋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為憾事。所以,他十分關注對孩子們的教育。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曆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征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

朱元璋還找來一些才華出眾的青年,讓他們為朱棣弟兄們的伴讀。師傅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宋濂了。宋濂前後十幾年,向他們講解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特別是講到曆代興亡事跡時,都要詳細說明某事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

洪武二年(1369)四月,朱元璋又命心腹謀臣孔克仁等“授諸子經,功臣子弟亦令入學”。新來些外廷功臣子弟,這可能會給朱棣兄弟們帶來些新鮮空氣。

至於如何教育這些皇子們,朱元璋對儒臣們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針:“譬如一塊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師,豈不是愛子弟還不如愛金玉嗎?好師傅要作出好榜樣,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理國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育他們的方法,最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能辦好;心不正,各種邪欲都來了,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們切實的學問,用不著像一般文士那樣,隻是會記誦辭章,沒一點好處。”

朱元璋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他說出的話還是在理的。因為太子是他的接班人,他對太子的教育特別關注。有一次,他對殿中傳禦史郭淵文等人說:“這些孩子們的文章還作得差不多,隻是對太子來說,重在端正他的心術,不要流於浮藻。”在朱元璋看來,學問重要,德性更重要。為此,他還特意找了一些品行端莊的文士,讓他們當皇子們的賓客和諭德。隨時隨地向皇子們進行說教。

朱棣兄弟們不但要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而且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宮,趁朱棣兄弟們都在跟前,便指著宮中的一片空閑地對他們說:“這裏並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樓榭,作為遊玩場所,隻是不忍心多費民財罷了。過去商紂王大造瓊宮瑤室,結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

“漢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憐惜一百兩銀子的費用,就沒有建,所以當時國泰民安。你們以後要經常心存警戒啊!”在這種場合,朱棣兄弟們都要格外恭謹,不然,會受懲罰就比師傅們更嚴厲。朱棣從他父皇那裏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十七歲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一下民間生活。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裏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父皇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這裏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

在這裏,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時候是怎麼樣受苦受難,創業是多麼的艱難。他在這裏住了三四年,民間生話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朱棣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鍛煉出來的。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朱棣的長兄朱標,在南京一帶是出了名的大頭太子,還是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還是於南郊,在效壇南邊正式登基稱帝。他追贈祖上四代,冊封馬氏為皇後,立朱標為皇太子。當時朱棣兄弟們都在場,他們還要按照事前的安排,由他們的二哥代表眾兄弟向大哥祝賀。自此,朱棣這些小兄弟都要尊稱長兄為殿下,他們雖然都貴為太子,年齡也差不了幾歲,但從此以後就有了身份尊卑的差別。

朱元璋認為,元朝經常發生宮廷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急於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還看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掀起之時,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故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說是“遵古先哲王之製”,且看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損益。

夏代史料缺乏,無法得知。商代已出現了分封製度,“子孫分封,以國為姓”。周朝大舉分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並形成了完備的封建宗法製度。漢朝建立後,劉邦也實行分封,開始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逐漸削奪,隻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

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並且握有軍政實權,後來釀成“八王之亂”。唐代雖亦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裏,由宦官進行管理。宋代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唐代的做法,隻是略作改動。宋代封王隻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為官。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行中書省,專製一方,伊然是地方上的軍政首領,明顯帶有民族壓迫的色彩。

朱元璋認為,還是漢代的分封辦法比較好,使封國和郡縣相間,便於監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製度。這種製度不僅對朱棣本人,而且對有明一代的政治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