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觀拾遺(1 / 3)

南潯鎮

南潯鎮位於浙江省素有絲綢之府的湖州市東北部,地處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北臨太湖,東接江蘇,是浙江省曆史文化名鎮,也是久負盛名的園林古鎮。南潯最初因潯溪河而名“潯溪”,後來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該鎮始建於宋淳佑十二年,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遂改稱“南潯”。

南潯的地理條件十分優越,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勤勞純樸的人民在從事耕作、漁獵。後來南潯興起了蠶絲業,“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南潯因此一躍成為巨富之鎮。到了南宋,南潯已是“商賈雲集,水陸要衝之地”;明代萬曆年間尤為昌盛,“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民間也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俗諺,可見湖州園林,薈萃南潯一鎮。

一貫堅持“耕讀傳家”傳統的南潯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忘讀書、治學,因此在文化領域南潯人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據族譜記載,宋、明、清三代,南潯出進士四十一名。南潯還有“九裏三閣老,十裏兩尚書”之諺。

南潯名園薈萃,古跡豐富,文化氣氛特別濃鬱。據史籍載,南潯曆史上最盛時期曾有大小園林二十餘座,其中有五座享有“巨構”之稱。據《江南園林誌》記載:“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現存著名名園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張靜江、張石銘故居,明代百間樓等。

小蓮莊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占地一點四萬平方米,是清光祿大夫劉鏞祖孫三代人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建成的。因劉鏞仰慕元代大書畫家趙子昂建湖州“蓮花莊”之名,故名為“小蓮莊”。園子的外園有十畝荷花池,池邊有曲折的中式長廊和尖頂的西式小姐繡樓,中西合璧,別有情致。

嘉業藏書樓乃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是清代秀才劉承乾於一九二○年破土修建的,曆時四年才完全修好。劉承乾是劉鏞的孫子。此樓建好後,清帝溥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與劉承乾,此樓因而得名。辛亥革命後,這個酷愛藏書的世家子弟,收購大批流散古籍。他自稱曆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二年間,是藏書樓的全盛時期,當時藏有宋元刊本一百五十五種,地方誌書一千餘種,還有不少明刊本、明抄本以及大量的清人文集和各種史集。嘉業藏書樓不僅以收藏古籍聞名,而且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其刻印的書,刊刻甚精,還有不少是清政府禁書。

一九三三年以後,劉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流失。解放江南時,周總理特別指示陳毅派部隊保護藏書樓。一九五一年,劉承乾將書樓及庭園全部捐給了浙江省圖書館。當時藏書隻有十一萬冊左右,宋元刊本蕩然無存,明刊本隻剩下幾種,藏書殘缺嚴重。現在已辟為浙江省圖書館古籍書庫。

茅台鎮

茅台鎮位於貴州省北部的仁懷縣內,此處群山環繞,林木蔥鬱。赤水河穿鎮而過,形成了“萬馬飲一槽”的天然奇景。當地百姓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水質、土壤等自然條件結合中國傳統的釀造技術,創造出一整套與國內其他名酒完全不同的釀造工藝,蜚聲海內外。

茅台鎮釀酒的曆史悠久,史書載:“西南夷有樹,類粽,高五六丈。結實大如李,倒其實,取汁餾以罐以為酒,名曰:‘樹頭酒’。”這就是最早的自然發酵的果汁酒。清代的通俗小說《鏡花緣》裏記有五十餘種名酒,其中就有貴州的苗酒和夾酒。這裏所有的酒中當首推茅台酒。

相傳茅台酒是山西人氏發明的。明末清初年間,山西王老貴南遷茅村(現茅台鎮),得奇人點化,酒藝人品遠近聞名。王老貴作古不久,後人尋得其舊所,得釀酒秘方,創辦“榮和燒房”。他的第六十二代後人王丙乾執掌“榮和燒房”時達到鼎盛,與賴氏、華氏被認定為茅台酒的創始人之一,至今其塑像仍矗立在茅台酒廠國酒文化城內。該酒經“兩次投料,九次發酵,八次蒸酒,三年陳釀,精心色兌”而成,前人有文記述:造法不易,他處難於仿製,特以茅台稱也。

一九九○年王氏第六十七代後人為紀念先祖,買回老酒房,生產“老貴酒王”與“醉笑天酒”。與“茅台酒”同享得天獨厚的水土、氣候資源,按照先輩承襲下來的釀酒秘方,精選優質糯高梁、小麥做原料,采獨特的天地之靈氣,結合現代製酒科技理論,經發酵拌和、升華精製而成。酒質醇香、回味悠長,得到業內人士歡迎。

進入茅台鎮,一邊欣賞著秀麗的山景,品味茅台酒香,笑談古今逸事,暢快淋漓。酒畢,捧一掬赤水洗把臉,會驚奇地發現,這裏的水都蘊含有淡淡的酒香。讓人以為仙人點化的傳話似真似幻,浮想聯翩。

樓蘭古國

“樓蘭姑娘你去何方?……前麵路太遠,前麵風太狂,不如來到我的帳房。”一曲《樓蘭姑娘》唱遍了長城內外,人們也深深地記住了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樓蘭,對這個湮沒於黃沙中的古王國充滿了美輪美奐的遐想。

樓蘭遺址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但它曾經繁榮昌盛、國力雄厚,是絲綢路上的一個交通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集散地,曾與中原漢、晉、唐王朝相抗相交並駕齊驅。唐代詩詞中多有描述,如李白的《塞下曲》曾吟詠道: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王昌齡的《從軍行》詩雲: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可見,當時的樓蘭王國是何等的強大。但是就這樣一個強大的王國,竟然神秘地消失了,空留下茫茫戈壁、漫漫黃沙。至今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台灣詩人席慕容在其詩《樓蘭新娘》中哀婉地表達了兩個樓蘭人不同的境遇:

……曝我於不再相識的/荒涼之上/敲碎我/敲碎我/曾那樣溫柔的心/隻有斜陽依舊是/當日的斜陽/可是/有誰/有誰/有誰/能把我重新埋藏/還我千年舊夢/我依然仍是/樓蘭的新娘。

在樓蘭城之中,有一座塔形的土堆,這曾經是個寺廟建築,而今隻留下了一堆殘土,這是樓蘭舊址目前僅存的最高建築。塔形土堆前是散亂的木頭,是原來建築的柱子、大梁以及圓形的木基座。這個寺院的遺址處於古城的中心,地勢較高,舊河道橫穿其下,可見當年這裏原是水草豐盛、風景秀美之地。倒坍的木柱左側有前些年立起的樓蘭古址紀念碑,右側麵是著名遺址“三間房”,考古學家在此處發現大量的文物。城中偏北有一類似烽火台的高大建築,其西北五公裏還有一烽火台。

城中心河北岸建築遺址,據考證是樓蘭當時的政治中心。此建築對岸有被稱為“三間房”的房屋,兩側有泥土與蘆葦夯築的土房。這裏曾出土大量木簡和文書,記錄了頗多軍事內容,如騎兵、矛兵、弓手、兵車、戰具、軍令。近年新疆考古研究所亦發現“屯田、士兵”等軍事語言。

一九一○年日本人橘瑞超考古發掘時,獲得“西域長史李柏”及“海頭”等字樣文書。考證文書紀年範圍,約為公元二五○至三三○年。古城起初可能為樓蘭都城,後成為屯田中心及軍事據點,魏晉時曾作西域長史府駐地。以後由於塔裏木河下遊改道,失去水源而逐漸廢棄,五世紀時已成廢墟。

現在的樓蘭遺址不過是一個生命的禁區,失去了昔日的繁華,然而考古的發現,卻使得樓蘭神秘的麵紗逐漸被揭開。一九○六年和一九一四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到樓蘭進行大規模的考古。他將樓蘭遺址逐個編號,初次揭開樓蘭古文明全貌。斯坦因除獲取大量文物外,最主要的是他發掘了兩具樓蘭男性頭骨,並經英國人類學家基恩證實為歐洲白種。一九二七年,斯文·赫定組織考察團再赴樓蘭之行。考察隊員找到一大批樓蘭古物,並發掘出一具女性木乃伊,因其衣著華貴,被稱為“樓蘭女王”。

一九七九年,我國考古學家的發現終於讓樓蘭古墓大白於天下。一座有四十二座墓組成的墓葬群,其中六座擺成光芒四射的太陽形的墓以其恢宏的氣勢讓人感到驚歎。墓穴由七圈排列有序的木樁環結,七圈之外是呈放射狀的列木,每條放射列木有十米之長,每座墓用六百九十棵樹構成。六座墓,六個太陽麵向藍天一個連一個,裸呈在幹淨細軟的黃沙之中。然而,這座被喻為東方龐貝的神秘的古城並未完全露出她的真麵目,黃沙下的繁榮,還期待著人們進一步的探索。

湯陰嶽飛廟

紀念嶽飛的廟宇在全國各地廣有分布,惟有河南省湯陰縣的嶽飛廟,因其規模宏大,又位於嶽飛的故裏,所以聞名遐邇。嶽飛廟始建時間無從查考,今址為明景泰年間重建。嶽廟的頭門是一座木結構牌樓,叫作精忠坊。精忠坊很有講究,它用六根大木柱托起五架房頂,這種建築形式在古建築學上被稱為“三間六柱五樓不出頭式建築”。牌坊正中央鐫刻明孝宗朱祐樘賜額“宋嶽忠武王廟”,兩側牆上用青石分別鐫刻“忠”、“孝”兩個大字,遒勁雄渾,格外醒目。

據說“忠”、“孝”這兩個大字很有淵源。明萬曆年間,彰德府推事張應登負責廟宇的施工。當工程完成後,他總覺得兩邊牆壁上不夠完美。夜裏他夢見嶽武穆忽然降臨,執手道:“廟裏的事務多虧你操勞。”張應登忙磕頭行禮,並提到兩邊牆壁上的缺憾。嶽飛微微一笑,在地上寫了“忠”、“孝”二字。張應登猛然醒來,發覺是夢境,忙喚仆從秉燭鋪紙,照夢中模樣描寫二字,不待天亮,便命人磨石刻字,鑲嵌在精忠坊兩邊。“忠孝兩全”是中國曆朝曆代對臣民道德評價的最高標準。由此可見,後人對嶽飛的推崇到了極至。

廟內正殿是全廟的主體建築,門楣上方懸掛:“百戰神威”、“忠靈未泯”二匾,分別為清光緒和慈禧所題。整個建築高達十米。巨大的門匾“乃武乃文”,點綴得大殿更加莊嚴。殿內,嶽飛塑像端坐正中。塑像上方“還我河山”貼金巨匾,熠熠生輝,相傳這是嶽飛手書。

嶽飛廟中書法藝術薈萃。山門簷下一排巨匾,是當代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筆跡。明柱上嵌有當代文學家魏巍撰書的楹聯:“存巍然正氣,壯故鄉山河”。拾級入廟,古柏蒼翠,碑碣林立。兩道高大的碑垣立於東西兩個院落中間。在林立的碑刻中,有明清帝王謁廟詩篇,有各朝各代重修擴建古廟勝跡的記錄,更多的是曆代文人學士頌揚英雄的詩詞歌賦。其中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徐達、董其昌、海瑞、何紹基等人的碑刻,這些碑刻風格各異,字體不一,是品位極高的書法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