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作者創建的空間經濟學理論的社會評價(一)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評價

1992年9月21日,即盧嘉瑞的《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文在《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上剛剛發表,錢學森便致信中國科學院秘書長瞿寧淑,向她推薦這篇論文。錢學森在信中說:“附上《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複製件,供參閱。這是把社會主義地理建設的範圍又大為擴大了,所以應該重視。”(《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992。1—2000。7,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1992年10月8日,錢學森再度致信瞿寧淑。在談到出文集的事時,錢學森說:“塗元季同誌向我講了您兩位對此的分工。我看塗的任務好辦,而您的任務重些。您的這部分包括開篇,即竺老院長的著述;這部分的最後一篇可能是盧嘉瑞的文章。要您費心了。書的序最好請黃秉維老所長寫,是他的支持才促使地理科學搞起來的,功不可沒啊!”

(二)讀者來信

與此同時,盧嘉瑞還收到不少陌生讀者的來信。有的讀者除給予肯定、支持和鼓勵外,還表達了願意同我進行交流的強烈願望。例如,新疆軍墾報社李嶽伍特將他撰寫的論文《地——月資源綜合開發構想》寄來,他把我當作“知音”,希望得到“批評”。

(三)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陳柳欽研究員的評價2010年10月7日,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陳柳欽發表了《空間經濟學的發展動態分析》(價值中國網)一文。他在文中的《空間經濟學研究在中國》這一章中指出:

“國內對空間經濟問題的認識與關注,源於盧嘉瑞1992年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之後,他又在《當代經濟研究》《學習與探索》等雜誌上發表了一係列關於空間經濟問題的研究成果。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盧嘉瑞著的《空間經濟學》一書。盧嘉瑞在該書中研究的’空間經濟學‘,與西方學者所提出的’空間經濟學‘無論在範圍還是內容上都大相徑庭。西方的’空間經濟學‘,也稱’區位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基本上隻涉及平麵空間資源的利用,而忽略了立體空間資源,更沒有涉及未來宇宙空間種種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未來宇宙空間的種種社會活動。這不能不說是西方’空間經濟學‘的一個致命的缺陷。而盧嘉瑞的研究,已經跳出了人類在地球平麵空間的經濟活動及經濟規律,著眼於包括立體空間,特別是宇宙太空在內的人類在整個宇宙空間範圍內的經濟活動及規律,創造了嶄新的空間經濟研究體係,創建了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經濟學。從這個意義上講,《空間經濟學》是對中國經濟學界的貢獻,開創了人類研究空間經濟的新領域。盧嘉瑞對空間經濟研究體係的創新,體現在他創造性地、全方位地、立體地建立並論證了空間向度、空間資源、空間生產力和空間經濟四個基本範疇,這構成了他的空間經濟學’大廈‘的基石。”

向空間要資源

——《光明日報》記者專訪

主持人:《光明日報》記者孫明泉

特邀嘉賓:河北經貿大學教授盧嘉瑞

主持人:日前,歐洲航天局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不幸失事,12個西歐國家的250家公司上萬人11年的努力頃刻間化為烏有,人類向空間進軍的計劃再次受到重創。可就在今年年初,紀念“挑戰者”號失事10周年之際,一項調查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表示:航天事業應當繼續,他們甘願為之付出代價。請問,除了科研和軍事上的意義之外,開發空間有什麼經濟價值?花這麼大的代價值得嗎?

盧嘉瑞:付出一定的代價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值得的。地球已將其豐富的資源慷慨地奉獻給了人類,但這種奉獻也會有窮期,人類必須考慮涉足地球以外的空間。更為迫切的是,許多專家認為,190億是地球能維持合理健康而不算奢侈生活的人口極限。70年之後,地球上的人口就將達到這一生存的臨界點,人類將向何處去?二戰以後,隨著空間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空間探測活動頻繁進行,人類終於撩開了宇宙空間麵紗的一角,看到了資源蘊藏極為豐富的廣闊天地,看到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希望。可以肯定地說,空間資源可以補充陸地資源和海洋資源的不足,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主持人:談到資源,人們想到的多是地球上能看到或感受到的物質資源,你說空間資源很豐富,那麼到底有什麼有經濟價值的資源?

盧嘉瑞:說到空間資源,人們一般會想到氧氣、氫氣等大氣層中所包含的物質資源,光能、風能等空間中的能源和太陽係乃至銀河係星球上的物質資源。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資源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這就是空間廣度資源和空間布局資源。例如,發射人造衛星可以進行通信、偵察、測繪、電視教學、氣象研究和資源勘探。這些活動是使人造衛星處在一定的高度,並通過一定角度進行工作,才可能有效,這一空間就是資源。空間布局資源是指各生產要素和生產單位在空間的分布狀態和它們的各自的位置變換及其相互關係。說個眼前的例子:立交橋、高層建築以及立體農業、立體園林的出現,可以節省大量的土地資源、建設資金,並提高效率。這裏利用的就是空間布局資源。

主持人:目前對空間的研究和開發似乎還隻是各國政府的事,且主要是用於科研和軍事目的。除發射人造衛星有商業收益外,企業界開發空間還能獲得什麼?

盧嘉瑞:這其中可用的太多了。舉個例子:一定高度的空間會形成微重力環境,我們暫且稱之為空間微重力資源。利用空間微重力資源從事新材料的研製生產,合成新的藥物,改善傳統的農作物栽培以及搭載試驗等,均能取得巨大的空間經濟效益。美國坎布裏奇空間戰略中心曾預測,到本世紀末,全世界空間工業總產值可達700億美元。利用空間微重力、潔淨、超真空的獨特環境製造高精尖產品已成為發達國家奪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利用太空的獨特環境還可以生產貴重和純淨的藥品。迄今,至少已有350多家美國企業計劃參與空間工業開發,準備在太空研究和開發的新品種多達數千種;日本早在1985年就已成立了由70多家廠商聯合組成的“太空委員會”,日立、東芝、三菱集團、新日鐵等一些財團已設立專門的機構,並積極參與政府的空間開發活動。

主持人:開發空間資源的確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可開發的成本很高,風險也很大,我國目前的財力有限,是否不要急於參與?我國目前已取得了哪些成績?

盧嘉瑞:空間物質資源和空間廣度資源很大一部分屬於世界公有,而屬於世界公有的空間資源如何分配,目前,國際上尚無一個公認的法律規定。如果在一定時期內允許“誰開發,誰所有”的話,那麼這部分空間資源的爭奪將是不可避免的,空間競爭的主要目標也必將集中在這裏。事實上,少數幾個大國已經不惜耗費巨資開始了這方麵的活動。我認為,我們也不能等閑視之。在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方麵,我國通過發射通信廣播衛星,極大地促進了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用於國土普查的氣象衛星,帶回大量信息,使科學家獲得了豐富的國土普查、石油勘探、地圖測繪、環境汙染監測、尋找礦藏、預防森林火災、預報小麥鏽病等方麵十分有價值的信息資料,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農作物栽培方麵,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將植物種子(水稻、黃瓜、青椒等)搭載升入太空又回收種植後出現奇跡,不僅成活率高,秸稈粗壯,抗逆性強。而且果實飽滿、豐厚,產量可達普通種子收成的2~3倍。可以肯定,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會更好地服務於我國的經濟建設。

空間經濟學的拓荒之作

——《空間經濟學》評介

宋 濤

盧嘉瑞的新著《空間經濟學》已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空間經濟學的拓荒之作。作者在對當今太空探測、太空生活和空間實驗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進行了經濟學分析和思考之後,對開發利用空間、發展空間生產力、繁榮空間經濟等一係列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麵係統的探索,並試圖建立一門新的學科——空間經濟學的理論體係。

該書論述了一係列空間經濟概念、範疇,並力所能及地給以界定,為建立空間經濟學奠定了基礎。這些概念、範疇主要有:空間資源係列,如空間資源、空間物質資源、空間廣度資源、空間布局資源等;空間生產力係列,如空間生產力、平麵空間生產力、立體空間生產力、宇宙空間生產力、物質的空間生產力、精神的空間生產力等;空間經濟係列,如空間經濟、立體經濟、太空經濟、空間經濟效益、空間經濟管理,等等。同時闡述了一係列空間經濟理論,如,空間資源理論、空間生產力理論、空間經濟效益理論,以及空間經濟、空間經濟合作、空間經濟管理理論等,使空間經濟學以新鮮而又完整、豐滿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麵前。

西方的學者把區位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稱為空間經濟學,他們的視野僅限於地球表麵空間,卻忽視了偌大的宇宙空間。而該書從空間的三維向度出發,其空間經濟理論涉及到了平麵空間、立體空間和宇宙太空,是全方位的、立體的,創造性地建立了空間經濟學體係。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作者通過闡述自己的空間經濟理論,使人們看到了解決人口劇增與地球資源日趨枯竭這一尖銳矛盾的希望。

(宋濤,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空間經濟的新探索

——《空間經濟學》評介

劉方棫

空間是資源,廣闊的宇宙空間資源十分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大力發展空間經濟,特別是立體空間經濟(簡稱立體經濟)和太空經濟,已經進入企業家的視野之內,並成為空間國家競爭的焦點。河北經貿大學教授盧嘉瑞的新著《空間經濟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書,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全麵論述了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發展空間生產力、繁榮空間經濟等重要問題,對於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正視和解決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日趨枯竭的矛盾,用戰略的眼光發展立體經濟和太空經濟,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從理論上看,該書突破了區位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的狹隘眼界,從空間的三維基本特性出發,以平麵空間、立體空間和宇宙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基本內容,建立了空間經濟學新體係,作者就此提出和闡發了空間經濟學的一係列重要理論問題。諸如:空間資源及其分類、空間生產力及其分類、空間生產力係統及其構成、空間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空間經濟的分類、發展空間經濟特別是立體經濟和太空經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空間經濟管理、空間合作,等等。顯然,作者提出和論述的這些問題具有超前性。這也正是現實經濟發展所應借鑒的。

從現實看,該書突破了古往今來人類的經濟活動一直在地球平麵空間活動的局限,把這一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活動擴展到立體空間的宇宙太空。全書以較大的篇幅闡述了發展立體工業、立體農業、太空經濟、太空產業的重要現實意義和重大戰略意義,給人以很大的啟發,確實值得一讀。

該書立論站得高,看得遠,以係統的理論和周密的論證回答了人口膨脹與資源短缺這一舉世關注的問題。作者以大量的事實證明,空間是一座彌漫整個宇宙的資源寶庫,開發利用空間資源(這裏特指太空物質資源)是人類的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是解決人口與資源矛盾的最佳選擇。這也正是作者研究和創建空間經濟學的宗旨和願望。

(劉方棫,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空間經濟學》出版

本報訊 盧嘉瑞教授撰寫的《空間經濟學》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論述了空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體係結構及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回顧了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和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曆史,提出並論證了空間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係統論的觀點分析論證了空間生產力係統的構成與特點,提出了空間經濟的分類,著重分析了立體經濟和太空經濟,並論證了發展太空經濟將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者認為,區位經濟學隻是空間經濟學的萌芽,區域經濟學也隻不過奠定了空間經濟學的基礎,空間是三維的,空間經濟實際上有更廣闊的範圍,西方經濟學把區位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當作空間經濟學,是很片麵、很狹窄的。作者從空間的三維特性出發構建的空間經濟學新體係,具有立論的創新性。

心事茫茫連廣宇

——評《空間經濟學》

鄭誌瑛

人類進化到今天,越來越受到地球資源問題的困擾,以至於有的學者認為,人類要全部達到當今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還需要20個地球。人口爆炸、生態惡化、資源枯竭,一方麵促使人們珍惜並充分利用地球,尤其是陸地資源,另一方麵又逼迫人們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把視野拓寬到浩瀚的海洋和無垠的太空。本世紀以來,人類高奏起了探索海洋和太空奧秘,向海洋和太空索取資源的新的樂章。人類的海空活動,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卓有成效地進行著,方興未艾。適應這一需求,創立一門新興學科——空間經濟學,便成為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迫切任務。盧嘉瑞教授的新著《空間經濟學》,便是係統研究如何開發利用地球平麵空間、地上立體空間,尤其是宇宙空間資源問題的開山之作。

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空間,盧嘉瑞教授正是從空間這一經濟活動的背景出發,開創性地展開他的空間經濟學研究的。盧嘉瑞教授認為,要創建真正意義的“空間經濟學”,必須首先確立這一學科的四個最基本的範疇,即空間向度、空間資源、空間生產力和空間經濟。《空間經濟學》重點圍繞這四個問題,對這一學科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向度來說,空間是三維的。《空間經濟學》將“空間”定義為“具有物質性的物質存在的廣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空間“沒有一個方向是有終點的,不論向前或向後,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①據此,書中進一步將空間區分為平麵空間(附著在地球表麵的表層空間)、立體空間(以地球為托麵的幾何空間)和宇宙空間(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外層空間),這就為空間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開闊的“空間”。應該指出的是,某些西方經濟學者也進行過所謂的“空間經濟學”研究,但他們的研究基本上隻涉及地球平麵空間資源的利用與配置問題,實際上應稱為“區位經濟學”,與《空間經濟學》相比,未免顯得狹隘與片麵。既然空間是三維的,那麼空間經濟學的全部內容就應不僅包括生產要素和經濟活動在地表平麵和立體空間的布局與調整,還應包括對人類開發利用太空資源活動的研究。

《空間經濟學》認為,所謂空間資源是指空間中一切能為人類所利用的要素,包括空間物質資源、空間廣度資源和空間布局資源,這三種資源三位一體,構成了空間資源的龐大體係。空間物質資源包括大氣層中所包含的物質資源,太陽係乃至銀河係的行星、衛星等星球上的物質資源和空間中的能源。空間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潛在意義。空間廣度是指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條件下,由空間距地球表麵或海洋表麵的可利用的一定高度、角度和空間在地球表麵或海洋表麵橫向延伸的可利用的一定長度所構成的空間範圍。《空間經濟學》所說的“空間廣度”不是指任何一個空間範圍,而是“有效空間廣度”。有效空間廣度也是資源,它能夠為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空間布局則是指生產要素和生產單位在空間的分布狀態和它們各自的位置交換及其相互關係。《空間經濟學》認為,空間布局也是資源,生產單位的空間布局及其調整的合理性有多大,是決定生產單位、局部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

所謂空間生產力,《空間經濟學》是這樣認識和界定的:它是人類征服空間、利用空間的能力。空間生產力是人類與空間關係的反映。空間生產力的實現以如何利用空間為出發點,以空間的最大限度和最合理的利用為歸宿,一切以空間資源為開發利用對象的空間經濟活動無不始終如此。空間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由繼承性、指向性、加速性和國際性四個方麵構成。

《空間經濟學》指出,空間經濟是人類在立體空間和太空所進行的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以及服務於經濟目的的其他活動。空間經濟是一種高效益經濟,實踐已經證明了立體工業、立體農業和立體(高層)建築是高效益的,太空工業、空間衛星通訊和太空其他產業的高效益也已得到了初步證明。空間經濟也是一種最有前途的朝陽經濟,這是因為,空間資源是無比豐富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獨特的太空環境又是地球表麵環境所不能比擬的,對於太空生產至關重要,對於滿足人類的需要來說也具有特殊意義。

《空間經濟學》正是以上述空間向度、空間資源、空間生產力和空間經濟這四個最基本的範疇為主線,運用由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創造性地形成了一係列新的概念、範疇和獨特的理論體係,使人耳目一新;進而,運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對這些新概念、新範疇進行了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理論敘述,力求使空間存在的具體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關係在理性思維上得到正確的反映。作者預言,太空將是人類新的歸宿,將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的希望所在;從21世紀開始,太空將接待來自地球的移民;21世紀及其以後的時代,必將是宏大的人類移民隊伍生活在太空的時代。由於書中吸取了當今空間國家太空探測、太空生活和太空工作實踐的經驗及其成果,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科學地論述了人類走向太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論述了人類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發展空間生產力、繁榮空間經濟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就顯示了其預言的可信性和理論的超前性。

幾千年來,茫茫太空一直是天文學家和詩人的“世襲領地”,與忙於“經世濟民”的經濟學家們無緣。在人類麵臨著空前而深刻的生存危機的今天,我們終於欣慰地看到經濟學家“天目”漸開,以天文學家般的敏銳洞察力和詩人般的豐富想象力,高揚起救亡的征帆,把人類求生存、謀發展的思路拓展到了有著三維向度的廣闊的空間經濟領域。《空間經濟學》對這一重大課題的奠基性研究,功不可沒。

正如空間的浩瀚無垠一樣,空間經濟學的研究也是千頭萬緒、工程浩繁的,除經濟科學外,還廣泛涉及到哲學、地球科學、海洋科學、人口學、天文學、空間科技等諸多學科。為此,作者從資料積累、階段性研究到正式撰稿、出版,花費了長達14年的辛勞和心血。心事茫茫連光宇。麵對日益嚴峻的地球資源局勢和人類前途,作者沒有悲天憫人,而是勇敢地走上了空間經濟學的研究道路。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30萬字的《空間經濟學》,資料翔實,觀點獨特,理論新穎,邏輯嚴謹,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較高的學術水準和較大決策參考價值。知識性、趣味性也較強,值得各界人士一讀。

(鄭誌瑛,時任河北省邯鄲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現任邯鄲銀行董事長)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89頁。

經濟科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評盧嘉瑞教授的新著《空間經濟學》

薛永應

三年前,盧嘉瑞教授在《試論空間生產力》(載《生產力研究》1992年第4期)一文中曾經指出:“時代呼喚著空間經濟科學,實踐孕育著空間經濟學學科的誕生。”據此他斷言:“空間經濟學、空間生產力經濟學、空間環境學、空間經濟管理學等一批嶄新的空間經濟科學學科,一定會破土而出,並成為經濟科學百花園中的奇葩!”三年後,這個預言開始實現,那是因為首先由他本人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實踐,他的新著《空間經濟學》(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確實是經濟科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首先,作者頗有遠見地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論斷: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三希望,也是最大的希望、最後的希望、永恒的希望(第三章)。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三百萬年來,人類生於斯,長於斯,靠著她豐富的資源謀求生存和發展,創造越來越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正如作者尖銳的提問:地球資源的這種慷慨的奉獻“是否還有窮期”?大量事實證明,由於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人口劇增,使人類對資源的消費量與日俱增,資源的短缺和日趨枯竭,以及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災難迫使人類不得不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中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一天的消費,數字驚人。現在,全國每天消費糧食74萬噸以上,相當於一個糧食基地全年的總產量;消費豬肉4。7萬噸以上,即每天要宰生豬100萬頭左右;食用植物油1。7萬噸以上,即每天要吃掉55。5萬畝油菜所榨的油;每天,中國城鎮新增住宅73萬平方米;農村新增住宅156萬平方米;每天消費煤60萬噸以上,相當一個大中型礦井全年的煤產量……而發達國家一個人的消費更是令人咋舌。例如一個預期壽命為80歲的普通美國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費約兩億升水、2000萬升汽油、1萬噸鋼材和1000棵的木材。未來學家歐文·拉斯洛警告說,如果全球55億人全都毫無顧忌地消耗自然財富,那麼地球“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就會流盡最後一滴血”。顯然,陸地資源不可能滿足與人口劇增隨之而來的資源的過度消費。陸地資源——這個人類曾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希望,由於不堪重負,越來越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