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門》中最出彩的地方,當然就是李小龍的真功夫。當時的動作電影還沒有武術指導,所有武打動作全由演員自行設計。沒有了固定招式套路的束縛,李小龍自成一派,其硬朗的武術風格和“快準狠”的武打技巧,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視覺衝擊。他自創的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發千斤於一點,衝極限於苦練,集所有搏擊武術之大成,在影片中大放異彩。他的功夫迅猛淩厲、動作幹脆利落、出招輕靈又富於力量,爆發力和速度無人能比。李小龍用拳拳到肉、招招寫實的拳腳功夫擦亮了世界的眼睛,為中華武術在全球範圍的傳播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而他凝視敵人的犀利眼神、打鬥時獨特的長嘯、自我陶醉地搖頭等動作,也成為了他的“注冊商標”,不斷被後人所仿效。
李小龍版的陳真,奠定了此後數版陳真的動作風格。歸結起來,就是一寸拳、雙截棍、連環三腿。
寸拳、躍身騰空連環三腿和勾漏手,是截拳道中的三大絕招。其特點講究在與對手近身搏鬥時,進行快攻,在短距離內擊中敵手的腹部和背部。看似沒有醞釀力道,實則內力在瞬間爆發,達到快速克敵製勝的效果。這些絕招運用於觀影感受上,在最大程度上以寫實的手法展現了中國功夫的魅力,不但極具審美價值,也造就了本片諸多經典的打鬥場麵。其中“砸匾、碎牌、踢館、夜戰、赴死”等場景,在後續的陳真影視中被不斷模仿重現,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當陳真在租界公園門口飛腳踢碎中國人引以為恥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時,當他將“東亞病夫”的紙撕碎塞進日本武士的口中時,觀眾壓抑已久的怨憤得到了強烈的宣泄,揚眉吐氣,酣暢至極。
“踢館”是全片武戲的重中之重。在霍元甲的靈堂上,日本武士以為中國人可欺,送來一塊寫有“東亞病夫”的橫匾。陳真為了不破壞師父的喪禮,一忍再忍。到了喪禮結束,血氣方剛的陳真扛著“東亞病夫”的橫匾,昂首闖入日本人的虹口道場。他先是深藏不露地用犀利的眼神盯著正在訓練的日本武士,日本武士惱羞成怒,一擁而上,卻在瞬間被陳真以寸拳、後肘擊、轉馬回旋踢,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波衝上來的日本武士,呈環狀將陳真圍在圓心正中間,順時針不停移動,企圖借此迷惑陳真。陳真處之泰然,除去外衣,露出肌肉發達的軀體,雙手握拳,麵對如狼似虎般猛撲上來的日本武士,快速扇形弧踢左腳與右腳,夾攻的日本武士被踢得人仰馬翻。緊接著,淩厲瀟灑的李三腳、迅猛剛勁的肘擊、站立抱摔、鎖手騰空旋轉、出神入化的雙截棍,陳真絕招頻出,令日本武士眼花繚亂、目瞪口呆,全無還手之力,徹底淪為“沙包”。這一段武戲相信每位國人都會看得血脈賁張,尤其是陳真喊出“中國人不是病夫”時,他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此深深紮根於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