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林分析完了洛軍進軍漢軍和齊軍之間的優劣之後,並沒有就此停止,轉而轉移到了荊州與趙國通商之上。在薛林的口中,這通商之事,也變得不利起來。
“大王,我們與趙軍開通貿易,看起來,我們從中獲取了不少好處,光是通過商稅,我們就能獲取很大一筆稅收。可以說,我們現在能擴充實力至此,我們與趙國南北通商之事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好處是有,但壞處同樣不少。隻不過,好處是顯而易見,而壞處,卻隱藏在暗處,讓我們沒有直接察覺罷了。而且,這些壞處帶來的影響,比我們得到的好處更大。甚至是,我們得到的好處還不足以消除這些不利的影響。”
司徒浩疑聲道:“壞處?說說吧,本王也想知道,在來往商貿之中,我們會有什麼壞處,會比我們現在得到利益更大。”
薛林道:“大王,在一開始,趙國與我們開啟邊關,允許商人自然往來,那是因為趙軍正在雍州開戰各項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我們這裏,就能為他們提供一些物資。我們得到了好處,這趙國何嚐不是如此?趙軍能完成雍州的各項建設,回複雍州舊日興盛之貌,我們荊州商人和百姓,功不可沒。”
司徒浩不以為意的說道:“這些本王明白,既然是商業貿易,雙方互惠互利,這是必然之事。如果隻有我們獲利,趙國沒有絲毫利益,他們會與我們展開商貿,會任由我們發展壯大?商業之中的稅收是多少,趙國比我們更清楚。我們能發展至此,與兩地開通正常商貿有著莫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得到了利處,自然不能讓對方一無所得吧。”
薛林搖頭道:“回稟大王,臣所說的並不是這個,此乃正常商業手段,臣自然不會不明白。除了這些正常的商貿之外,我們荊州的商人,越來越多的開始進入趙國,不僅僅是雍州,趙國其他諸州也開始成為我們荊州商人的目標。”
“諸位大人,想必這些事情你們都是知曉的。但是,為何趙國會允許這些商人源源不斷的進入他的治下之地呢?據臣所了解,這些商人,很大一部分都開始遷移其家業重心,開始在趙國境內安家落戶。同時,這些商人也不斷的將趙國的一些製度,不論是有關商業的還是民生,都傳入了我們荊州之地。”
“諸位大人應該清楚,趙軍在雍州修繕馳道,要招收大量的勞力。趙國商人在雍州開辦商鋪、作坊、養殖場等都凱斯招收大量的人力,而這些人力,除了一大部分是雍州之人外,其餘的,占了最大比例的就是荊州的百姓了。”
“大王,趙軍是通過商貿,將趙國的製度和政策暗暗地輸送到我們荊州治下,讓荊州的百姓得知趙國的優勢政策,以吸引這些百姓對趙國的向往。這也是為何我們荊州已經很是平穩,但這裏的百姓還是不間斷的向北遷移的原因。此外,有不少大商人都開始向北遷移,將自己的家業王雍州轉移。大王,恕臣直言,我們洛軍,以及其他諸侯的一些政策,確實不如趙軍。單單就是這商稅製度,也沒有趙國的好。最起碼,在趙國轄地,各個城池的守軍和官府,是絕對不敢對這些商人伸手的。”
“看起來,這趙國與我們通商,趙軍與我們雙方都有好處。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雙方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但是,他潛在的影響,對我們卻是極其的不利。趙國是在通過這些商人的嘴巴,將那些對我們不利的一些消息給散播了出來,讓荊州的商人和百姓,都開始對趙國有了興趣,讓他們在自身出現一些問題或落難之時,不由的就將趙國看作是他們的目標之地和躲避之地。”
“而那些以利益為重的商人和豪強,自然也想獲取更大的利益,自然就開始將家族重心北遷趙國。畢竟,不是每一個豪強都擁有數目龐大的田地的,而趙國對與商人的限製雖然多,但是,對於他們的好處同樣很多。”
薛林的一番話,讓殿內的諸人臉色各異,這些情況,這些大臣們其實也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不過,對於他們而言,洛軍要擴大,要穩定地方,這與趙國正常通商之事就不能免除但進過薛林這般一說,情況變得很是糟糕。
洛陽王司徒浩同樣是臉色難看,自己這裏以及其他諸侯治下的製度比不上趙國,他是知曉的。這些商人和百姓有北遷趙國的行動,他也是知道的。隻不過,司徒浩並沒有想的那麼深而已,但現在經過薛林這般一說,讓他心頭一震,開始警惕起來。薛林所說的,確實很有道理,現如今荊州就是這麼一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