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 新聞媒體留下的湘西教育記憶(1 / 3)

讓眼界穿越大山——湖南湘西舉全州之力建寄宿製學校紀實(《中國教育報》2006年2月27日頭版頭條)

冼駿強和林秀莉是來自香港的誌願者,“湘西是湖南最窮的地方。”還沒出發,他們的同學和朋友們就紛紛這樣告誡。可2005年9月,當他們來到支教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馬頸坳學校時,呈現在眼前的居然是一所古香古色、有著民族特色的學校,綜合樓和學生食堂是新建的,教學樓及其他的房子也“穿上了新衣”。“是全州統一的寄宿製學校建設,讓學校舊貌換新顏。”校長黃紹榮自豪地說。

黃紹榮所說的寄宿製學校建設,是湘西自治州教育2005年以來的“重中之重”,截至記者發稿時,全州在一年中完成了248所項目校468個土建項目的建設任務,總麵積達39萬多平方米,實際建設資金2億多元。

湘西自治州無疑是湖南最偏遠最貧窮的代名詞,全州7縣1市,有7個是“國貧”,1個是“省貧”;2004年全州的財政收入才4個多億。這樣一個貧窮且山高林密、道路崎嶇的地區,一年中拿出2個多億,新建改建200多所學校,原因何在?

決策

事情得追溯到3年以前。2003年年初,湖南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義務教育執法檢查,湘西自治州也不例外。“問題多多。”州人大負責人總結說。最主要最突出的幾個問題是:小學一師一校的多,當時全州2300多所小學裏就有885個;初中學位嚴重不足,輟學率居高不下,超過6%。從硬件來看,全州中小學按標準共缺少校舍124萬平方米,需要改造的危房31萬多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26萬多平方米;如按“小學三年級以上開設英語和信息技術教育課”的要求,全州村小和教學點有6萬餘名學生需向中心完小或片完小集中……

“湘西為什麼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占全州總人口約80%的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畢業於吉首大學、曾每星期背著3升米揣著7分錢外出求學的州長杜崇煙對此有著太深的感觸。他在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時說,如果恢複高考的那一年他沒有考上大學,也許他就得一輩子在深山當農民了。他說,如果我們現在不下力氣發展農村教育,湘西哪一天才能真正脫貧?

教師出身的杜崇煙也知道,湘西窮,教育經費不足是事實,但教育資產大量閑置和浪費也是事實。杜崇煙跟州委書記童名謙分析說,要從根本上改變湘西教育落後麵貌,就應該先從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建寄宿製學校開始。

2005年3月29日,杜崇煙親自主持召開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工作,之後又4次召開州長辦公會。當時根據調研確定的全州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規劃項目校是388所,規劃建設校舍總麵積58萬平方米,土建項目資金總需求為3個億;2004年開始實施,爭取2006年完成。該州州委、州政府將這一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州委、州政府對教育是空前的重視,湘西教育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采訪時,州教育局局長秦平、副局長餘清海多次這樣表示。

附錄行動

3個億,差不多是全州一年全部財政收入的總和,這筆錢從哪裏來?“集中力量,攥緊拳頭辦大事。”杜崇煙說。“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為錢愁過。”采訪中,在談到建設資金問題時,幾乎每個縣、每所項目校都這樣表示。怎麼可能?

“確實。”州教育局主管財務的副局長餘清海證實,他扳著手指頭跟我們算3個億的組成:一是將轉移支付教育用於中小學危房改造的比例由10%提高到20%,這樣一年的危改資金就由803萬元增加到1606萬元,當然,最初在討論轉移支付“20%”用於危改和寄宿製學校建設的比例時,有人持不同意見:“別的市都沒這麼高,湘西就不要出這個頭了。”該州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領導卻果斷拍板:給教育再多投入也不為過,就20%!如果教育再遇到什麼困難,可以再增加。這比省裏的要求整整多出一倍。二是建設資金捆綁使用,如寄宿製專項資金7000萬元、日元貸款3000萬元、危改資金1500萬元、外援資金和扶貧資金約1500多萬元等,都捆綁在一起使用。三是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和外麵援助。杜崇煙親自出麵跑項目、跑貸款,爭取了3000萬元啟動資金。四是製定優惠政策,2004年,僅州政府下發文件中提出的一係列優惠政策,據估算至少可節約2000餘萬元建設成本。五是其他款項。說到這裏,餘清海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年初,正是寄宿製學校建設的關鍵時刻,有天晚上,杜崇煙親自打電話給他,告訴他上級給了州裏一筆“地方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共計3600萬元,州委、州政府決定將其中的3000萬元用於寄宿製學校建設。“這麼大一筆錢,有多少人想要,有多少事急需啊。但州裏就給了我們。”事隔一年多,餘清海說起此事仍激動不已。

3000萬元,在發達地區也許不是多大的數字,但在湘西,卻是近20000農民的年均純收入。但州委、州政府卻毫不猶豫地將錢給了教育。因為他們深知,教育不發展,湘西貧窮落後的帽子就永遠摘不掉!

效果

寄宿製學校建設,真正得到好處、受惠的是各族老百姓。從州教育局我們得到這樣一組數據:目前全州小學入學率99.1%、年鞏固率99.7%、畢業率99.6%,分別比上年提高0.2、0.6、1.2個百分點;初中年鞏固率94.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更讓老百姓們稱道的是,2005年高考,全州本科上線3722人,是上一年的2倍!

龍山縣烏鴉鄉是最早興建寄宿製學校的,該鄉是龍山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鄉,6個行政村的4800多人散居於群山之中。十多年前,這裏還有14所學校,其中1所九年製學校,6所村小,7個教學點。由於經濟、人口和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變化等多種原因,到1999年自然消亡了1所村小和5個教學點。這一年,教育行政部門開始對該鄉有計劃地進行學校布局調整,到2002年,該鄉僅剩1所九年製學校,率先在全州實現全員寄宿製集中辦學。

全員集中辦學後,優勢不斷顯現出來:入學率上升;一年節約代課金2.8萬元,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發揮出整體效益;所有學生全部集中九年製學校享受同等優質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校很快由二類小學升為一類小學,每年還吸引30多名鄰縣、鄰省的外地學生來校就讀。

烏鴉鄉集中辦學的成功經驗和明顯收效引起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2003年7月,在全州農村教育工作會上,杜崇煙指出:“烏鴉鄉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加快寄宿製學校建設、實現全員寄宿製辦學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是全麵推進以新課程改革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提高農村辦學效益和教學質量的形勢所迫……”這之後,全州開始了大規模的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

說實話,剛開始試行寄宿製時,有的家長並不放心。黃條寨一個叫李金蓮的老人,曾經懷疑孫伢子太小,住在學校不習慣,老師打理不過來。在跟蹤、觀察學生生活兩個星期後,她才放心地把孫伢子送到學校寄宿。麵對記者,她掏出了心裏話:“這樣的辦學讓我們家長感到放心、滿意。”

據古丈縣縣委書記彭武長介紹,實行全員寄宿製辦學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也有利於規範教學管理,全麵推進新課程改革,同時,還減輕了群眾負擔。雙溪鄉的486名學生全部集中到中心校學習、生活後,鄉裏對全鄉一、二年級的146名學生全部實行了免費入學,按照每生l91元的標準,免收了書費、雜費、寄宿費、搭餐費,隻收每生每天2元生活費。三至六年級的199名學生還享受了國家“兩免一補”政策。

作者:李倫娥李茂林胡宏文何文

跨越的力量——湘西教育發展啟示錄(《科教新報》2007年9月11日頭版頭條)

金秋九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來自己50周年華誕。站在曆史的臨界點上,人們清楚地看到,50年湘西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教育記者,我們關心的自然是,湘西教育發展又是怎樣呢?

在質樸的辦公室,州教育局長秦平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這位1984年進入州教育局,擔任教育局局長已整10年的湘西漢子為我們粗略地勾勒了教育發展的概況。1992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1998年基本實現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而近5年,湘西教育更是步入了黃金發展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1998年全州初中在校生8萬人,現在增至14萬人,每年淨增1萬人;1998年,高中在校生8000人,現在增至38000人,增加了近4倍;職高在校生也從1998年的幾千人增至現在的25000人。更為重要的是,從學校到教師、從硬件到軟件、從城市到農村、從量到質,湘西教育都邁出了喜人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