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深化閩都文化研究的幾點建議(1 / 2)

陳祖武

自從閩都文化研究會成立以來,經過福建各地尤其是福州市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閩都文化研究長足大進,業已揭開嶄新的曆史篇章。繼首屆文化論壇於2012年初在福州成功舉辦之後,此次研究會諸位專家北上京城,再興盛舉。深信以之為契機,閩都文化研究必將以健實步履向縱深推進。以下,謹就深化閩都文化研究的可行性提出幾點建議,敬請各位專家指教。

開闊視野:從三山到八閩

我所提的第一點建議,叫作開闊視野:從三山到八閩。也就是說,我們觀察和研究閩都文化,要有一個曆史的大視野。福州地處閩東平原,東帶滄溟,百川叢會,從先秦經漢唐到明清,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曆史演進中,經曆了由濱海市鎮到古國王都,最終成為一省會城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漫長而曲折,始終與接受中原文化影響,化中原文明為我有的曆史進程同步。與之若形影相隨,福州文化也經曆了一個由三山地域文化,到引領八閩風氣,成為八閩文化標誌的發展過程。顯然,我們今天所討論的閩都文化,它已經遠遠逾越三山地域。在閩都文化的曆史血脈中,不僅融入了八閩不同地域文化的優秀因子,而且也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優秀因子,從而成為八閩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因此,觀察和研究閩都文化,弄清楚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而準確地揭示其曆史特質,就必須確立一個曆史意識,一個大局意識。要走出三山,放眼八閩,胸懷整個中華大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在八閩乃至中華大地上,姿態萬千的地域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補充,水乳交融,共同彙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曆史長河。

整理文獻:傳承閩都文化的重要載體

我要提的第二點建議,是關於文化典籍的整理問題,即整理文獻:傳承閩都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古代,由於地理區位和經濟、政治、人文、生態諸多因素的製約,福建開發稍晚。漢晉以降,尤其是李唐一代,伴隨中原文化的大規模南播,八閩開發的步伐陡然加快。至天水一朝,昔日“化外蠻荒”倏爾之間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鄒魯”、“文獻名郡”。古往今來,閩都文化之能在東海之濱世代傳承,不唯嘉惠八閩,而且走出閩中,流布中原大地,揚帆遠航,播越五洲四海,其間緣由甚多,殊可過細探尋。倘若究其大要,除卻有賴於艱苦奮鬥,繁衍生息,世代生於斯、長於斯的八閩人民,第二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便在於有閩都文化憑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即綿延不絕的八閩文獻。

據鄭寶謙先生著《福建省舊方誌綜錄》記,自晉代《閩中記》問世,唐宋以還,踵事增華,代有續作,及於明清兩代,乃成大盛之勢頭。諸如明李奎著《閩中稿》、清陳元鍾輯《閩中唐宋元明詩文編》、柯輅撰《閩中文獻》、王捷南撰《東越獻征錄》等等,比肩接踵,不脛而走。加以曆代儒林、文苑中人結撰之經部諸疏、史部群籍、子部百家、集部詩文辭賦,以及晚清西學東漸而盛行之新學著述,允稱琳琅滿目,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