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新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模式,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致力於解決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突出問題和矛盾,而正式闡明的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中國共產黨人是辨證唯物主義者和曆史唯物主義者,從不回避在前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黨之所以提出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因為在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發生了如下問題和矛盾。1.在高速發展中,大量地消耗資源和汙染環境造成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2.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和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反映貧困狀況的恩格爾係數和基尼係數日益拉大,相當一部分群眾麵臨就業難、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等問題,它造成了社會群體之間的不和諧;3.雖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戰略,但曆史積澱下來的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解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差距還在加劇,它造成了地區之間的不和諧;4.改革正向縱深發展,改革本身就是對各種利益關係的調整。由於利益問題的糾紛,導致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上級與下級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某些關係上的不和諧;5.國家還麵臨著嚴峻的社會問題。例如,農民失地引起的社會矛盾在不斷加劇,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心態亟待關注,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依然錯綜複雜。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各種突出問題和矛盾的現象,中共中央在2006年10月召開了16屆6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在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胡錦濤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共產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胡錦濤指出:突出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一個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理想社會。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七條主張:1.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模式;2.千方百計擴大社會就業;3.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係;4.合理調節收入分配;5.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6.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7.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這七條主張包括了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它回答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即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究竟要實現什麼社會目標?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就是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構建和諧社會。然而無論是推動科學發展,還是構建和諧社會,都是為了不斷改善民生。所謂民生,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包括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等諸種狀況。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應是全民共同致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曆屆領導人都反複強調,“我們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活幹,有學上,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病有所治,老有所養,生活蒸蒸日上”。改革開放30餘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大幅攀升,為舉世公認。進入世紀之交,中共領導人則把改善民生的重點聚焦到五大社會問題,即就業、教育、分配、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等,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穩定是民生之盾”。“十一五規劃”執行期間是黨和國家大力推進民生工程的時期,各級政府把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年均增長達1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24%的縣。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全麵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惠及4.32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8.35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實現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係基本建立,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慈善和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展。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積累7810億元,比五年前增加5800多億元。大力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使1100萬戶困難家庭住上了新房。五年全國財政教育支出累計4.45萬億元,年均增長22.4%。全麵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不花錢、有學上”。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製度全麵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對農村經濟困難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農專業的學生實行免費。加快實施國家助學製度,財政投入從2006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億元,覆蓋麵從高等學校擴大到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共資助學生2130萬名,還為1200多萬名義務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製定並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央財政科技投入6197億元,年均增長22.7%,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果。國家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改造和新建2.3萬所鄉鎮衛生院、1500所縣醫院、500所縣中醫院和1000所縣婦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擬實施的“十二五規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要更加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並提出了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六大舉措。為落實上述舉措,2011年國家財政支出將首超10萬億元,其中用於安排就業、國民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和社會保障的“民生專項資金”即超過2\3。可以預期我國民生工程必將有新的重大突破,人民的生活將更加幸福美滿。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並付諸實踐,標誌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從此中國人民步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由於篇幅有限,上述六個方麵的闡述遠不能概括中國人民改革開放30餘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從不同角度構畫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領導集體率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道路新探索的曆史軌跡。正如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條道路的確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認真總結曆史經驗,堅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斷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和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闖出了一條前進速度較快,運行質量較好,人民得到較多實惠的發展經濟的新路子。根據鄧小平對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我國經濟連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從1979年至199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1%。這一時期德國僅為1.9%,美國為2﹒6%,日本為4.1%。1979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4470億元,1990年達到17000億元,超額完成了翻番目標,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實現了第一步發展戰略。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執行第八個五年計劃,全黨認真貫徹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加快了改革和發展的進程。治理了通貨膨脹,到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6000多億元,提前五年實現了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人民的生活基本上實現了小康。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抓住時機調整發展思路,在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從現在起到21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強調到2000年經濟發展應達到一個全新格局,21世紀前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在2000年又躍過10萬億元大關,2005年又迅即達到15萬億元,5年內平均增長速度達到8.8%。到2011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又猛增至39萬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進出口貿易總額直逼3萬億美元,同樣位居世界前列(貨物出口額居世界第一,進口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全國財政收入達到8﹒31萬億元;外彙儲備超過2.84萬億美元,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一大批重要工農業產品,如糧食、棉花、肉類、鋼鐵、化肥、水泥等的產量也都位居首位。經濟的快速發展又極大地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2003年至2007年,“神舟”五號、六號宇宙飛船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奔月飛船直抵月球,集中體現了我國強大的科技實力。2008年8月,我國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創紀錄地奪取了51塊金牌,實現了爭取世界第一的目標。100多年前,大教育家張伯苓說:“什麼時候中國舉辦奧運會,也就是中國繁榮昌盛之時”,參加奧林匹克運動、舉辦奧運會不僅是對一個民族素質的重大考驗,更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巨大檢閱。對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國外輿論有口皆碑:“曆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象中國這樣連續30年保持經濟迅猛增長,比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當年經濟騰飛後同樣時間內的增長速度還要快”。
經過30年的改革與探索,我們已經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道路。我們的理論更加成熟,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物質條件更加雄厚,推動改革開放的行動更加自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站在一個全新的曆史起點上。1956年當中國剛剛邁入社會主義階段時,毛澤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四十五年,中國的麵目完全變了。再過四十五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麵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他因此斷言,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半個世紀過去了,毛澤東預言的“大變”已經變為現實,中國人民正滿懷信心,步入全麵實現民族複興的光輝大道。第三節改革開放時期的民族精神和鄧小平的愛國主義一、改革開放彰顯民族精神的時代從1978年以來的30餘年是中國經濟社會麵貌發生根本變化的重要時期。改革開放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我國的改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發端,在十二大以後全麵展開,經曆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經濟體製改革到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麵的體製改革。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步步深入,黨又進一步提出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改革如同波瀾壯闊的大潮,有力地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在這令人難忘的30餘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不斷探索、勇於實踐、大膽開拓,為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民族的全麵振興,進行了可歌可泣的社會變革和時代創新,展開了中國現代史上的“第二次偉大革命”。在推進這一偉大革命中,培育了與時代相輝映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改革開放時代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麵。(一)堅持“真理標準”,反對本本主義,增強民族活力文化大革命剛一結束,“兩個凡是”成為阻撓撥亂反正、阻撓改革開放和曆史進步的惰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