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針灸拔罐療頑疾皮膚針療法(一)(1 / 3)

皮膚針療法為叢針淺刺法,是以多支短針淺刺人體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種刺法。它是我國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的發展。《靈樞官針》:“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皮膚針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使機體恢複正常,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針具

皮膚針有梅花針和滾筒式皮膚針兩種。梅花針臨床較常用。

1.梅花針:梅花針由針組束、針頭、針柄三部分組成。針柄是手握的部分,由塑料、膠木等富有彈性的材料製成。長約28-30cm針頭是嵌裝針組束的部分。針組束由5-7枚不鏽鋼針嵌在針頭上構成,針尖外露0.2cm。

2.滾筒式皮膚針這種皮膚針外形呈滾筒樣,由金屬製成,筒上固定有若幹排短針,針尖外露0.2cm,有一個針柄。

二、操作

1.梅花針使用時醫者手握針柄後段,食指壓在針柄中段,用手腕之力進行彈刺,使針尖垂直叩打在經常規消毒後的皮膚上,並立即提起,反複進行。叩打部位,可沿經絡循環路線,也可選擇有關腧穴,亦可在患者的脊柱兩側或患部叩打。叩刺強度分輕、重兩種。輕叩用力宜輕,使局部皮膚潮紅、充血即可;重叩用力較大,以皮膚微出血為度。

2.滾筒式皮膚針使用時以拇、食指捏住針柄中段,其餘三指握於針柄末端,在皮膚一定部位推行、滾動。

(主治病症)

一、皮神經炎、神經性皮炎、藥物性皮炎、蕁麻疹、濕疹

用梅花針法。病變部位平坦,範圍較大者,可用滾筒式皮膚針法,輕叩刺或重刺。取脊柱兩側陽性物(指脊柱兩側結節、條索狀等物,下同)處,患部或患部周圍皮膚,配風池、大椎、曲池、血海、三陰交等穴。

二、近視、遠視、麥粒腫、急性結膜炎、共同性斜視、麻痹性斜視

用梅花針法,輕叩刺。取脊柱兩側陽性物處(對麥粒腫者重)刺肩胛區內小米粒大、高出皮膚、淡紅色、壓之不退色的丘疹、配大椎、風池、百會、太陽、攢竹、四白、內關、光明、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穴。

三、神經性耳聾、過敏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

用梅花針法,輕叩刺。取脊柱兩側陽性物處,耳聾配翳風、聽宮、風池、百會、外關、肝俞、膽俞;鼻炎配肺俞、風池、迎香;急性扁桃體炎配大椎、翳風、大小魚際處、合穀。

四、頭痛

用梅花針法,輕叩刺。取脊柱兩側陽性物處,外感頭痛配大椎、風池、太陽、大魚際、小魚際處;內傷頭痛配風池、太陽、內關、足三裏;後頭痛配風池、天柱、後頂;前頭痛及額痛配前頂。

第一章針灸拔罐療頑疾上星、印堂、合穀;偏頭痛配取率角、太陽、外關;頭頂痛配百會、三陰交、至陰;全頭痛配足三裏、合穀。

五、肋間神經痛

用梅花針法。輕叩刺支溝及患部肋間隙,並可重叩刺脊柱兩側陽性物處。

六、感冒、急性支氣管炎

用梅花針法。輕叩刺大椎、風門、肺俞、風池、外關、合穀等穴處,並可重叩刺脊柱兩側陽性物處。

七、魚性胃炎、兩神經官能症、膈肌痙攣

用梅花針法。輕叩刺胃俞、膈俞、中脘、內關、足三裏等穴處,並可重叩刺脊柱兩側陽性物處。

(注意事項)

1.注意檢查針具,發現針尖有鉤毛或缺損,針鋒參差不齊者,須及時修理。

2.針具及需針刺的局部皮膚均應消毒。重刺後局部皮膚須用酒精棉球消毒,並應注意保持針刺局部淸潔,以防感染。

3.對局部皮膚有創傷及潰瘍者,不宜使用皮膚針療法。

皮內針療法

皮內針療法是以特製的小型針具固定於腧穴部的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的一種療法,又稱埋針法。它是古代留針方法的發展。臨床上對需作較長時間留針的病症,可采用本法。

(操作方法)

一、針具

皮內針是用不鏽鋼絲特製的小針,有顆粒型、撳針型兩種。

1.顆粒型(麥粒型)一般針長約1cm,針柄形似麥粒或呈環形,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

2.撳針型(圖釘型)針身長約0.2-0.3cm,針柄呈環形,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

二、操作

1.顆粒型皮內針左手拇食指按壓穴位上下皮膚,稍用力將針刺部皮膚撐開固定,右手用小鑷子夾住針柄,沿皮下將針與所刺經脈成十字交叉狀刺入真皮內,針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cm。然後在露出皮外部分的針身和針柄下的皮膚表麵之間粘貼一小塊方形膠布,再用一條較前稍大的膠布覆蓋在針上固定。

用時以小鑷子或持針鉗夾住針柄,將針尖對準穴位輕輕刺入,然後以小方塊膠布固定。也可用小鑷子夾針將針柄放在預先剪好的小方塊膠布上粘住,手執膠布將其連針刺在選定的穴位上。

埋針的時間可視病情決定,一般1-2天,多者可埋6-7天,暑熱天埋針不宜超過2天,以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