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3)

《明天的早晨》

1990年12月28日,我有幸被榮膺全國鄉鎮之星稱號的橫崗鎮邀請,參加了鎮的祝捷大會和四項工程落成剪彩儀式。記得當時,我用顫抖的手接過金色剪刀,和許多貴賓一道,哢嚓一聲剪斷了彩帶的刹那間,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入夜,登上了富麗堂皇的橫崗大廈樓頂觀看焰火。雖然是冬日的夜風有些寒意,但我的心頭熱得發燙。不知怎地,眼眶熱了一下,淚水竟流淌於臉頰。我想,這淚珠肯定會閃爍著焰火一樣的鄉鎮之星的多彩的光輝……

記得來參加這盛會之前,我和本書的作者朱崇山同誌,驅車走過橫崗那長達九公裏的一級公路,之後,又和他漫步於新建成的橫崗公園,都談到了橫崗的過去和未來。在公園裏,我們還碰到瀟湘電影製片廠攝製組的同誌,他們正為橫崗攝製一部紀錄片,而反映橫崗的電影劇本,崇山同誌早已動筆創作,不久,該是要開鏡了吧?

晚上,崇山同誌對我說,你也來寫寫橫崗吧,夠你寫這後半輩子的。我說,有你在,誰能比你對橫崗了解得透徹和感情的深厚呢?果然,不到半年,他又把這部長達十餘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明天的早晨》的複印稿擺在我的眼前,並且要我為之作序。我能說什麼呢?這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崇山書稿在案頭。

橫崗,我是到過多次的了。也算是看見了它從荒涼到興盛的曆史。但是,從9600人的小鄉鎮,嬗變成10萬人口的城市,其中的迂回曲折,就知之甚少。我與鎮委書記是熟悉的,鎮的領導班子的大部分成員,也不隻見過一次,但他們在這十年來所嚐盡的酸甜苦辣,卻是未有親曆其境,隻不過從周錦廷的多次述說,和朱崇山的介紹中,知道一鱗半爪。除了歎服之外,也沒有什麼可說的。

如今,當我以激動的心情讀著這部報告文學的稿本時,就好比武俠小說中那些練內功的人,一時間打通了任、督二脈那樣,把過去的所見所聞,一下子都串通起來了。

文學之所以能動人在於真實。能夠做到真實而能動人,除了作家的藝術修養外,我以為更主要的是作家能把自己溶合於現實生活的洪流之中,用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大畫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你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崇山同誌不但發現了,並且呈現於筆端,其焦點集中於這樣一個地方:從曆史的幼稚到以膽略去創造曆史,全靠共產黨員們“以民為天”的奉獻精神,並由此而達到自身靈魂的淨化,從而淨化了人們的靈魂。這一點,無須例舉,隻要讀著這本書的一章一節,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心靈受到震撼。

這就是崇山同誌的高明之處。他在橫崗的開放大潮中,發現了上述的美,就能啟迪後進者:人,應該這樣活;路,應該這樣行!也隻有借著這一發現,才能寫出看得見、摸得著這“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體。

近幾年來,我遊轉於粵北的山區和粵西的紅土地的時間較多。原因是想實現一個心願:這些貧困落後的地區,搖筆杆子的光臨,相對地比起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就少了。於是不自量力,趁還能走動的時光,用一支禿筆去反映他們變化的軌跡,算是發揮餘熱吧。也偶然去一下珠江三角洲和經濟特區,雖是飛車看花,也可作為自己寫作的參照係數。到了這些發達地區,卻使我清醒起來,常常自我告誡,不要陷於小農經濟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否則,作為所反映的東西,不但不能促進現實的發展,相反,很可能宣揚了自滿自足、固步自封的思想,那就終生內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