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難忘“十幢樓”(1 / 1)

凡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農墾老區”虎林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虎林有一個“十幢樓”。

1959年初,密山鐵道兵農墾局遷至虎林後,原本住房緊張的邊陲小縣更顯得緊張。農墾局機關幹部大部住在辦公室,帶家屬的就更困難了。原來縣委大院後麵有一趟草房,當時算是機關宿舍,也隻能住十多戶人家。作家林予夫婦就住在這棟草房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中,這還算是“特殊優待”了。

鑒於這種擁擠不堪的居住情況,農墾局決定以最快的速度趕建一批住宅,“十幢樓”就是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以“大躍進”的速度建成的。

這十幢樓建成後,其質量的低劣,用現在的話來說連“毛坯房”都不如。結構是磚木的,二層筒子樓,每戶一間屋,大約有十多平方米。進門處有一隻磚砌的爐子連著火牆取暖。所有的牆壁僅僅抹了一層沙混合漿土。地板雖然是木頭的,但板與板之間的縫隙竟有一指寬。門窗是原木的,未刷油漆,玻璃要自己解決。就是這樣一種簡陋房子,在當時虎林人們的眼裏卻成了“高級住宅”。

“十幢樓”建成後,安排的住戶基本上是農墾局的機關幹部。我有幸分到一套,那簡直是一種“殊榮”。

搬進新房的第一天,麵對著那隻磚砌的爐子,我犯難了。我在軍營生活了八年,不僅未燒過爐子,連爐子都未見過。正在犯愁的時候,一位荒友來了,他笑嗬嗬地說:“這有啥難的,我幫你燒……”說著,他找了張報紙,揉巴揉巴塞進爐膛裏,又找了幾根木柈子放在報紙上,然後燃著了,再加進煤塊,蓋上爐蓋,一會兒便爐火熊熊。荒友說:“好了,加煤吧!”

這位教我燒爐子的荒友,就是剛從八一電影製片廠下來的攝影師周居方(後來他調到中央電視台任軍事部主任,已逝)。

別小瞧這十幢質量低劣的住宅,當時還有幾位文化名人住在裏邊。有著名劇作家吳祖光,著名畫家尹瘦石,還有著名電影演員於紹康夫婦。

在第九幢樓前,有一口水井,這是這一片居民唯一的飲用水源。每天清晨和傍晚,取水的人便排成長隊。到了冬天天氣寒冷,水井周圍結成厚厚的冰溜子,打一桶水不僅要付出加倍的力氣,還要冒著隨時滑倒的危險。所以我們常說冬天打水是一場“鬥爭”。

寫這種回憶往事的文字,常常被人們說成是“懷舊”。“懷舊”是一種情緒,一種說不清楚的感情境界,它往往能透析出曆史的背影。當我們今天看到北大荒土地上出現色彩斑斕的別墅和樓群時,你會不會對自己曾經走過充滿艱辛、灑滿淚水汗水的道路而感到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