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送別丁玲(1 / 2)

丁玲,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又是堂堂正正的農墾人。上個世紀50年代末那個特殊的曆史年代,她身上被潑汙水作為現代“文化流人”流放在北大荒生活了12年。丁玲在“文革”中被“揪回北京”,後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放逐山西。直至“四人幫”垮台後才平反回京。這位老共產黨員自上個世紀50年代起,30多年來一直身處逆境,接受著一次又一次的磨煉和考驗。

1986年3月初,黑龍江農墾總局接到北京來電:“丁玲病危……”當時總局局長趙清景是丁玲的老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我跟他去北京探視(那時我是北大荒文聯副主席)。

北京的3月還沒有一點春意,風吹到臉上還帶有寒意。剛一住下就接到丁玲的秘書王增如電話,告訴我們丁玲已於3月4日逝世。

第二天,我們趕往北京西城區木樨地“部長樓”9層丁玲住宅探望陳明,以表達北大荒人對丁玲這位屢遭厄運的老作家崇敬與痛惜之情。

丁玲從那場漫長的噩夢中醒來後,她沒有怨恨,沒有沮喪,她將過去遭受的苦難、屈辱、冷漠統統忘卻,以大海般的胸懷投入到文學事業的建設中去。1980年,她恢複工作不久,就計劃著籌辦一個大型文學刊物《中國》。當時丁玲手頭缺乏資金,她想到她生活的第二故鄉北大荒。她找到了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趙清景,要求他能助其一臂之力。清景局長在延安時就知道丁玲,後來丁玲又在北大荒生活過,舊誼新友,這位老局長以“北大荒”人的名義一次資助丁玲100萬元啟動費,以籌辦《中國》雜誌。丁玲得到這“第一桶金”後,如虎添翼,立即運轉起來。從尋找社址,調動編輯,報批出版手續等等,都得是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丁太太”親自奔走。她家住9樓,有時電梯停電她就得一步一步上下9樓300多個階梯。

《中國》雜誌問世後,在當時中國文壇引起了轟動,得到了全國作家、文學愛好者的關注、支持,來稿之多,出人意外。一些海外華人作家以及30年代《北鬥》雜誌的老作者都寄來了作品。丁玲一邊辦刊物一邊還計劃寫三部長篇小說,其中一部是反映她在北大荒生活勞動的《風雪人間》。

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正當丁玲熱烈地投身到複興中的中國文學事業中時,病魔卻悄悄地向她襲來。

丁玲終於住進了醫院,她告別人世間的陽光、鮮花……在與病魔長期搏鬥後,終於閉上了那雙美麗、明亮的眼睛……

丁玲的後事由中國作家協會具體操辦。王增如和當時《中國》雜誌的編輯、雲南作家周良沛,還有馮夏熊(作家馮家峰之子),也參加了這項工作。

陳明在極度悲痛中忙著安排丁玲的後事。首先是確定舉行追悼會的時間和撰寫悼詞,這是對這位畢生獻給中國文學事業的偉大作家的評定。悼詞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定專人負責,經過反複修改,真正做到了字斟句酌的程度,最後送中宣部審定。丁玲逝世後陳明曾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在遺體上覆蓋黨旗的要求,這是對這位有54年黨齡、在中國文壇上馳騁半個世紀的老共產黨員卓越功績的肯定。但是,由於當時的種種原因和左的路線的幹擾沒有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