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花卉美與花卉欣賞本文曾摘要發表於《美與時代》1988年第3期和上海《新聞報》。)
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但丁,在《神曲》中說:“我向前走去,但我一看到花,腳步就慢下來了……”不獨但丁一人如此,幾乎人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每逢漫步於山林原野或佇立於庭院陽台,每當你走到小巷深處或是步入寬敞明潔的室內房間,看見綠枝探頭、花苞含笑的景象時,就像被磁鐵吸引住,雙眼凝視,其樂陶陶,隨之依依惜別了。我國宋朝的林和靖,愛梅成癖,竟然到了“梅妻鶴子”的地步。可以說,自古以來,人類對花充滿了無限愛憐。從東方到西洋,從宮廷到民間,從鄉村到城鎮,雖然各個民族的曆史和生活習慣迥異,雖然各階層人民的文化和知識水平高低不同,愛花之心卻人皆有之。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使花卉具有如此的魅力呢?”答案隻有一個:是花卉的風姿、花卉的神韻……一句話,是花卉的美使然。可什麼是花卉美?花卉美表現在哪裏呢?對此,人們有不少耐人尋味的議論:有的說,花之美在於色澤;有的說,花之美在於香味;有的說,花之美在於姿態;有的說,花之美在於神韻;還有的說,花之美不在花而在人……真是各具慧眼,各有所愛。另一方麵,這也反映了花之美具有豐富多彩的特征和無窮的魅力。而園藝專家則把花之美概括為“色、香、姿、韻”四個字,從而巧妙地將花卉的自然意態之美表現出來了。
(一)花卉的色彩美
色彩,是花卉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人的美感最直接、最強烈,因而能給人以最難忘的印象。
由於花卉的色彩能對人產生一定的生理和心理作用,因而就具有一定的感情象征意義。隻要你步入那萬紫千紅的百花園,各種代表不同感情的花色就會競相進入你的眼簾。有使人興奮的,也有使人平靜的;有使人緊張的,也有使人鬆弛的;有的色彩組合能給你華麗而漂亮的感覺,有的則使人感覺樸素和優雅。那明朗的色調,能使人感到愉快和舒暢,增加歡樂氣氛;而灰暗的色調則使人壓抑、鬱悶,牽動人的愁絲。由於視覺經驗的不同,人們在看到一種花色時,往往會聯想到與其相關的事物,影響人的情緒,產生不同的情感。例如:
紅色——它常常是同血與火相連,它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充滿活力,給人溫暖,使人激動,使人興奮,使人積極向上。
黃色——“一種愉快的、軟綿綿的和迷人的顏色”(歌德)。黃色象征智慧,表現光明,帶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宗教的神秘感。它還是豐滿甜美之色。
藍色——一種消極、冷酷的顏色。往往與平靜、寒冷、陰影相聯係。它對西方人來說是意味著信仰;對中國人來說,則象征不朽。藍色同時還帶有肅穆的表情。
綠色——大自然最寧靜的色彩。它使人聯想起草地、樹林,是生命、自由、和平與安靜之色,給人以充實與希望之感。
橙色——溫暖而歡樂之色。這類色能使人聯想到橘子、稻穀與美味的食品。帶有力量、飽滿、決心、勝利的感情色彩,甜蜜而親切。
紫色——神秘而沉悶之色。紫色在色相環上處於冷極和暖極之間,是一種較為平靜的色彩,使人有一種虔誠和衰弱感。紫色在大自然中又是比較稀有的色彩,有高貴之感。
誠然,色彩的感情是一個複雜而又微妙的問題,它不具有絕對的固定不易的因素,而是因人、因時、因地及情緒條件等不同而呈現其差異。我國勞動人民習慣上將大紅大綠看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每逢婚、喜、節日,都用紅色誌賀,因此,紅色、橙色等感情熾烈的暖色係花卉在喜慶場合就特別受人喜歡;而文人雅士則大多喜歡清逸素雅的色彩,如將梅花中的綠萼梅、菊花中的綠牡丹等綠白色的品種視為高貴的上品。但總的來說,絕大多數的人們是喜歡色彩絢麗、色澤鮮豔的花色的。
對整個植株來說,花朵的色彩是最美豔、最豐富的,因而,花卉的色彩審美也常將花朵作為主要的對象,不但普通的花卉愛好者在得到了一種新的花卉種類後最先關心的是“它開的花好不好看?”就是那些具有文心詩眼的人們也都傾倒於花朵的色彩美,一直在用人類最美好的語言,用詩歌對它進行讚美,留下了許多千古讚詠。唐代劉禹錫的“桃紅李白皆誇好,須得垂楊相發揮”,說了桃、李的色彩;楊萬裏的“穀深梅盛一萬株,千頃雪波浮欲漲”,寫梅花的色彩雪一樣潔白;範成大的“霧雨胭脂照鬆竹,江南春風一枝足”,又說嶺上梅花紅如胭脂;宋朝林逋的“蓓蕾枝梢血點幹,粉紅腮頰露春寒”,則寫杏花色似紅靨;李商隱的“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則說荷花的葉綠花紅……此外,還有石榴的火紅,秋菊的鮮黃,梨花的潔白,幾乎所有名花的色彩,都有許多讚美詩。
花朵的色彩是極其豐富而又富於變化的。不僅不同的花卉種類具有不同的色彩,如杜鵑的殷紅、棣棠的金黃、梨花的潔白、翠菊的藍紫、翠薇的雪青、墨菊的紫黑等等。就是同一花種內的不同品種,各品種的花色也足以構成一個“萬紫千紅”的世界。無論是具有一兩萬個品種的月季花,或是具有數千個品種的菊花,隻要你光臨經常舉辦的純月季花展或是純菊花展,就能領略月季王國的色彩絢麗,或是菊花天地的五彩繽紛。即使同一品種,有的花瓣上還鑲著金邊、銀邊,有的同一花朵上鑲嵌著不同的彩紋,這使得鶴望蘭、美人蕉、菊花、月季、梅花、桃花、山茶等花卉中的一些品種顯得特別美麗。另有清晨開白花,中午轉桃紅,傍晚變深紅的“醉芙蓉”(木芙蓉的一個品種);以及初開時為淡玫瑰紅色或黃白色,後變為深紅色的海仙花等,這些同一花朵在不同時間變換花色的品種,堪稱是不同凡響的仙花。
可以說,花朵的色彩是大自然中最為豐富的色彩來源之一,基本上可以囊括色相環中的每一色彩。
現僅將幾種基本顏色花朵的花卉種類列舉如下:
紅色係花
一串紅、石蠟紅、虞美人、石竹、半支蓮、鳳仙花、雞冠花、一點纓、美人蕉、睡蓮、牽牛、蔦蘿、石蒜、鬱金香、大麗花、荷包牡丹、芍藥、菊花、海棠花、桃、杏、梅、櫻花、薔薇、玫瑰、月月紅、貼梗海棠、石榴、紅牡丹、山茶、杜鵑、錦帶花、夾竹桃、合歡、紫薇、紫荊、榆葉梅、木棉、鳳凰木、木本象牙紅、扶桑等。
黃色係花
花菱草、七裏黃、金雞菊、金盞菊、蛇目菊、萬壽菊、秋葵、向日葵、黃花唐菖蒲、黃睡蓮、黃芍藥、菊花、迎春、迎夏、雲南黃馨、連翹、金鍾花、黃木香、金桂、黃刺玫、黃薔薇、棣棠、黃瑞香、黃牡丹、黃杜鵑、金花茶、金絲桃、蠟梅、金縷梅、珠蘭、黃蟬、黃花夾竹桃、小檗、雲實等。
藍色係花
鳶尾、三色堇、勿忘草、美女櫻、藿香薊、翠菊、矢車菊、葡萄風信子、耬鬥菜、桔梗、鳳眼蓮、瓜葉菊、紫藤、紫丁香、紫玉蘭、木槿、泡桐、八仙花、牡荊、醉魚草、藍雪花、藍花楹等。
白色係花
香雪球、半支蓮、矮雪輪、石竹、矮牽牛、金魚草、蘭目菊、翠菊、風船葛、月光花、白唐菖蒲、白風信子、白百合、晚香玉、蔥蘭、鬱金香、水仙、大麗花、荷花、白芍藥、茉莉、白丁香、白牡丹、白茶花、溲疏、山梅花、女貞、枸橘、白玉蘭、廣玉蘭、白蘭、珍珠梅、梔子花、梨、白鵑梅、白碧桃、白薔薇、白玫瑰、白杜鵑、刺槐、繡線菊、白木槿、白花夾竹桃、絡石、木繡球、瓊花等。
花朵固然是主要的觀賞器官之一,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枝葉的色彩。葉色是由其內所具有的綠色的葉綠素和黃色的類胡蘿卜素的相對比例決定的。一般來說,植物葉片內的葉綠素含量占優勢,因而植物的葉片大多是綠色的。綠色是植物界的基本色彩。“好花還須綠葉扶”,花朵固然是最為美豔的,但花朵的色彩假如沒有作為背景色的綠色的襯托,顯然要遜色得多。就綠色本身來講,也有濃淡深淺之分,從而可表現出不同的觀賞效果,至於紅葉李、紅楓等色葉樹種的葉色則更具美學意義,觀賞價值也就更高了。葉色還會隨季節的不同而呈現明顯的變化。如山麻稈、石楠等嫩葉在春季時呈鮮紅色,羽毛楓在春季剛綻的新葉則像美麗的花朵一樣;到了深秋,霜染的樹葉變成鮮豔的金黃、橙紅……在四季之中,以鮮豔的紅或黃來裝飾樹木將更為美麗,特別是顏色非常美麗的楓樹類,那紅色葉子較綠色葉子的色彩更叫人心動,因而一直是人們所喜愛的庭院樹木。那彩色的葉子飛舞掉落到綠色的草地上或水池裏,那種飄動的姿勢或浮在水麵上的情形,最能表現秋天的美景。無怪乎詩人們要一發“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讚歎。
可惜,這種自然現象發生在人們周圍,變得習以為常了,因而美麗的秋葉往往被看成是冬季來臨的預兆;而作為果樹栽培的果實色彩的轉化也隻被看成采收期的指標之一。這豐富的色彩、無窮的美由於我們的疏忽而從眼皮底下白白地消失了。這與“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同樣的道理。郭六芳的《舟還長沙》也說明了人們具有這樣一種審美的心理距離:
儂家家住兩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
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
真正善於賞花的人們,是絕不會讓這些豐富的色彩、無窮的美從眼皮底下白白地消失的。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桔綠時”(蘇軾)。可見,我們在領略花、葉色彩美的同時,也絕不能忘記果實的色彩,在自己庭院中栽培的果樹,那累累碩果既具很高的食用價值,又有突出的美化作用,特別是那果實的顏色,有著更高的觀賞意義。如果實紅色的火棘、莢蒾、櫻桃、山楂、冬青、枸骨、枸杞、橘、柿、石榴、南天竹、珊瑚樹、平枝栒子等;果實黃色的銀杏、木瓜、甜橙、香圓、佛手、金柑、枸橘等;果實黑色的女貞、爬牆虎、刺楸、君遷子等;果實藍紫色的紫珠、葡萄、十大功勞等;以及果實為白色的紅端木、雪果等,不勝枚舉。此外,有的果實尚有具花紋的,而且,由於光澤、透明度等等的不同,有許多細微的變化,產生不同的觀賞效果。
(二)花卉的香味美
花卉的香味美包括“香”與“味”兩個方麵。它們往往難以言傳,卻給人如夢似醉的美感。
花的香氣可以刺激人的嗅覺,從而給人帶來一種無形的美感——嗅覺美。最典型的例子是桂花,盡管它沒有碩大的花朵或鮮豔的色彩,但自古至今,桂花一直是我國勞動人民公認的十大名花之一,原因就在於桂花盛開時節,金粟萬點,飄香溢芳,看花聞香,悅目怡情,給賞花者帶來了不盡的嗅覺美。“疑是廣寒宮裏種,一秋三度送天香”,“亭亭岩下桂,晚歲獨芬芳”;“幽桂有芳根,青桂隱遙月”。縱觀曆代詩人的詠桂佳句,大多盛讚桂花的“天香”或“芬芳”。
乖小潔白的茉莉花,也以其馨香贏得眾人的喜愛,仲夏夜裏,香味伴隨著月光流瀉飄忽,宛若舒伯特的小夜曲,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在香水引進之前,茉莉花一直是中國婦女的寵物:早晨梳妝既罷,便摘幾朵沾露的茉莉插於發上;到了黃昏納涼之時,又把茉莉花插在兩鬢或佩在襟前,所為“茉莉新堆兩鬢鴉”;再加上床上掛的,案幾上擺的,香隨人轉,朝夕縈繞,提神醒腦,炎暑頓消。難怪有人要說:“一卉能薰一室香。”
象征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瑞香花,顯得更加優雅高尚。它盛開的時候剛好在元旦和春節之間,隻要有一盆安置廳堂之上,便可使滿室生香。因此,它贏得了諸多芳名,如“瑞蘭”、“野夢花”、“奪香花”、“千裏香”等,宋《清異錄》則稱其為“睡香”和“瑞香”。緣其蘊含有瑞氣生香、新春吉祥之意,因此,稱其“瑞香”是最為確切不過了。
在眾香國裏,最受文人雅士推崇的要數蘭花的幽香了,清雅、醇正、襲遠、持久,號稱“香祖”、“王者之香”。人們對其他花香或許各有偏愛,唯獨蘭花是全人類共同愛好的香型。據有關報道,許多花香都可以合成,唯獨蘭香難以仿效。有位美學家敘說了一個饒有風趣的見聞,在公園的蘭花展覽會上,曾看見三位老人閉目靜立,神態莊重,仿佛在等待著一個重要時刻。“來了!來了!”他們突然驚呼起來,同時深深地呼吸著,原來他們在恭候蘭香,有如青年人期待戀人一般。人們在研究蘭香的散發特點時了解到,它一不定時,二不定量,三不定向,像“幽靈”一樣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故稱“幽香”。“蘭香不可近聞”,妙就妙在若有若無,似遠忽近之間。“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元?餘同麓《詠蘭》),正是說明蘭香的這一特色。
從上麵的例子中,不難看出,花香有不同的類型。而且,不同的香型所帶來的美感也是有別的。例如,梅花的清香,含笑的濃香,桂花的甜香,蘭花的幽香,以及別具一格的玫瑰花香、鬆針的香氣等。清香可怡情,濃香則醉人,桂花的甜香或許能引起你深沉而甜蜜的回憶……
不少花卉種類不僅開放芬芳的花朵,還會結出甜美的果實。直接品味,無疑有味覺之美;望梅便可生津止渴,不是同樣也使人產生一種甜酸雋永的美感嗎?白玉蘭的花瓣,肥厚潔白,若蘸些麵漿,油炸成“玉蘭片”,即是香甜可口的美味佳品。還有菊花、蘭花、玫瑰、茉莉、槐花、金銀花、桂花、桃花、荷花、米蘭等許多花卉,均可製成飲料、甜食、菜肴等各式各樣的香甜可口、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給人以別具一格的味覺美。
(三)花卉的姿態美
花朵開放得鮮豔奪目,香氣濃鬱,固然令人讚美,但“花開有時,花落有期”,乃自然規律。而花卉的姿態卻持久而又與季節無關,所以古人說:“花以形勢為第一,得其形勢,自然生動活潑”(清?鬆年《頤園論畫》)。此語雖是論畫中花卉,可對於自然花卉的審美來說,亦同樣適用。自然的花卉,縱有麗色馨香,而無妍姿美態,便少風韻神致;若姿態美妙,娉婷婀娜,縱少色香,其韻亦自生。你看那室內最普通的盆栽觀葉植物吊蘭,花色花香雖欠,但它根葉似蘭,肉質青翠,花莖奇特,橫伸倒偃,懸空憑虛,它那莖端昂生的新株,臨風輕蕩,卻別具飛動飄逸之美;那葉色碧綠、枝片重疊的文竹,又是如此的纖秀文雅;而嬋娟挺秀的數竿秀竹,雖然不豔不香,但其剛直的竹竿,飄逸的枝葉,搖曳的竹影,因不失瀟灑清雅之致,而博得千古雅士讚美。可見,花卉的姿態美是花卉審美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花木的自然形態來看,木本花木中有似亭亭華蓋的龍爪槐、卵圓形的球檜、圓錐形的雪鬆、柱形的鉛筆柏、匍匐形的鋪地柏,以及獨特的棕櫚形、芭蕉形等等,不同的樹種乃至品種都有不同的樹形。草本花卉的株形就更為秀美了,除了前述的吊蘭、文竹,虞美人的體態也惹人喜愛,我們不說它那鮮豔的花色,就是那纖秀的植株,輕盈的花姿,迎風漫舞,分外妖嬈,也相當動人,故人們不僅叫它虞美人,還給了它一個“舞草”的雅號。
花木的葉片形狀更是千變萬化,難以言狀。僅以其大小而論,大者如巴西棕的葉片長度可達20米以上,小者如檉柳、側柏等的鱗葉僅長幾毫米。可以說,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的。而且,有些花木的葉形還相當奇特,如灑金榕的葉形就千變萬化,有似獅耳的廣葉種,像鴨腳的戟形種,如牛舌的長葉種,像蜂腰的飛葉種等,故而又稱“變葉木”。蓬萊蕉的葉形孔裂紋狀,極像龜背,因而亦叫“龜背竹”。它們都是觀賞價值極高的觀葉植物。
花卉的花、果的形狀更為奇異:如鶴望蘭的花形,橙黃的花萼、深藍的花瓣、潔白的柱頭、紅紫的總苞,整個花序宛似仙鶴的頭部,因而得名鶴望蘭,又稱極樂鳥花;珙花序下的兩片白色大苞片,宛似白鴿展翅,花盛時猶如滿樹群鴿棲息,被稱為“中國鴿子樹”;瓊花的花序由兩種花組成,中間為兩性小花,周圍是8朵大型的白色不孕花,盛花之際,微風輕拂,似群蝶戲珠,仙姿綽約;仙客來的花瓣反卷似兔耳;拖鞋蘭的花瓣形似拖鞋;荷包花的花冠狀如荷包;蝦衣花的花冠酷似龍蝦等等;還有花木的果實形狀,如佛手的果實或裂紋如拳形,或裂開呈指狀;槐樹的果實如佛珠成串;秤錘樹的果實似秤錘下垂;文旦的果實碩大無比等等,均非常美麗。
就花木的枝勢來看,一般的枝條均是直伸斜出的,而龍爪槐、垂柳、照水梅、垂枝桃等的枝條卻是下垂的,甚至還有枝條自然扭曲的龍遊梅(梅花的一類)和龍爪槐等種類。可以說,花木的枝勢中,橫、斜、曲、直、垂懸倒掛,無所不有。各種姿形各具其美:橫姿恬靜閑適,斜姿瀟灑豪放,曲姿柔和婉約,直姿莊重威嚴,垂懸之姿輕柔飄逸。其中斜姿曲勢還帶有流動感,使花卉於靜態之中顯出動態之美,從而更富盎然生機。在形意上,花卉又有俯、仰、側、臥、顧、盼、拜、醉、舞、躍等態。俯者如羞,仰者似歌,側者像在掩口竊笑,臥者恍若高枕無憂,顧者仿佛驀然回首,盼者如倚門而望,拜者謙恭之態可掬,醉者欲倒又立,舞者翩然若仙,躍者當空而止。花卉的這種種風姿意態在風中、雨後顯得更為生動:“弱柳從風疑舉袂,從蘭浥露似沾巾。”“夾道萬竿成綠海,風來鳳尾羅拜忙。”“翠葉紛披花滿枝,風前嫋嫋學低垂。”……這些形象的寫照,讀之如臨其境,情態宛然。
麵對花卉的千姿百態,古人留下了深深的讚美詩:“老龍半夜飛天下,蜿蜒斜立瑤階裏。玉鱗萬點一齊開,凝雲不流月如水。”(明?丘《題墨梅》)。“翠蓋佳人臨水立,檀粉不勻香汗濕。一陣風來碧浪翻,珍珠零落難收拾”(宋?杜衍《雨中荷花》)。……詩人筆下這形形色色的花姿美,令人回味無窮。
至於經過人工剪紮形成的植物盆景,或是通過藝術構圖而產生的插花作品,則更是巧奪天工,藝術味更濃,美學意義更強烈。用作為大自然色彩主要源泉的植物進行人工造型,不同於以石頭、青銅、不鏽鋼等無生命的硬質材料為物質手段的雕塑藝術;花木造型以有生命的活植物為創作對象,從而可以克服雕塑在環境和色彩方麵的局限性,以真實的生命塑造出活的藝術品,給人們帶來豐富的美的感受,因而被譽為“生命的雕塑”、“綠色的藝術!”
(四)花卉的風韻美
花卉的色彩美、香味美、姿態美,這三者其實都是指花卉的自然屬性之美——純自然的美,亦即美學家所說的第一層次的自然美。我們在欣賞花卉的時候,常常會進行移情和聯想,將花卉情感化、性格化,從而在獲得花卉自然屬性美的同時,還可欣賞到人“外射”到花卉身上的主觀情感——自然意態之美,或說“人化的自然”,有的美學家將其看作第二層次的自然美。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花卉的風韻美。
風韻美是花卉各種自然屬性美的凝聚和升華,它體現了花卉的風格、神態和氣質,比起花卉純自然的美,更具美學意義。賞花者隻有欣賞到了這一風韻美,才算真正感受到了花卉之美;因為,自古以來,在千姿百態的花木上,人們賦予了各種各樣的精神意義,使花卉的風韻美具有許多豐富而深邃的內涵。高士其就這樣說過:
“花代表了人類的許多感情: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崇高的敬仰……
花體現了人類的許多精神:堅韌不拔、傲然不屈、神聖貞潔……
花象征了人類的許多願望:幸福和平、自由獨立、健康歡樂……”
當然,對於具體的花木種類,各自所表達的感情、體現的精神、象征的意義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
被譽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的荷花,人們不僅讚賞它皎潔清麗的自然姿態,更歌頌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而賦予它清白、純潔的象征意義。
鬆樹傲骨錚錚,柏樹莊重肅穆,且都四季常青,曆嚴冬而不衰。《論語》讚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因此,在文藝作品中,常以鬆柏象征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
竹子堅挺瀟灑,節格剛直,它“未出土時便有節,及淩雲處更虛心。”因此,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來比喻人的氣節。使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地步。
梅,枝幹蒼勁挺秀,寧折不彎,它在冰中孕蕾,雪裏開花,被人們用來象征剛強不屈的意誌;而迎雪怒放的梅花,則獨步世界,給人們透露早春的消息。
在冰天雪地的嚴冬,自然界裏許多生物銷聲匿跡,唯有鬆、竹、梅傲霜迎雪,屹然挺立,因此古人稱之為“歲寒三友”,推崇其頑強的性格和鬥爭精神。
桃、李在明媚的陽光下,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生氣勃勃,因此人們常以“桃李滿天下”來比喻名師的門生眾多。
花木常被用來表示愛情和思念:玫瑰表示初戀;薔薇表示熱戀;紅豆樹意味著相思與懷念;而青幹碧葉的梧桐,則是伉儷深情的象征,古代傳說梧為雄,桐為雌,梧桐同長同老,同生同死,我國有“梧桐相待老,鴛鴦合雙死”之說,因此,詩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每當戀人、親人遠行時,送一枝芍藥花,表示惜別;而古時人們送別朋友,常折柳枝相贈,柳與“留”諧音,以示依戀之情,故有“楊柳依依”之說。
此外,人們還常以菊花表示清高,牡丹象征榮華富貴,棣棠比喻兄弟,蘭花表示高尚,木棉表示英雄,桃花形容淑女,含羞草表示知恥,淩霄花表示人貴自立,而晉代嵇康則在《養生論》中說:“合歡蠲(通捐)忿,萱草忘憂”,可使你去除煩惱,帶來歡笑。但,假若你有悲傷,千萬別到白楊樹林裏去,不然,“風吹白楊葉颯颯”,會更增你的愁思。古人詩曰:“白楊多悲風,蕭蕭愁煞人!”
總之,豐富多彩的花木,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情感,表述了無限的象征意義。對此,古人有過惟妙惟肖的描繪:
梅標清骨,蘭挺幽芳,茶呈雅韻,李謝濃妝,杏嬌疏雨,菊傲嚴霜,紫薇和睦,紅豆相思,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玉樹亭亭階砌,金蓮冉冉池塘,丹桂飄香月窯,芙蓉冷豔寒江……
可見,不同的花卉有不同的風采,而因花撩起的縷縷情思,又使景物進入了詩畫的境界。這樣,在賞花時,把外形與氣質結合起來,突出了花的神態和風韻,大大增強了它的藝術魅力。在此,花卉已不再是沒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而是隱喻著人之品格、人之精神、人之情感、人之願望的在大自然中最美麗的生命之花,是花與人、物與心的嵌合!
(五)花卉美欣賞
花卉欣賞,是一項以花卉為審美對象的特殊審美認識活動;由於作為欣賞對象的花卉是一種具有生命的自然之物,因而,花卉欣賞除了與一般的審美活動一樣,受欣賞者本身(審美主體)的知識水平、文化素養、情緒條件等影響之外,還受自然條件和天時景象的影響。
賞花首先要知花,如果對花的知識一無所知,甚至連花卉的名稱都不知道,顯然是談不上欣賞的,充其量隻不過是“觀”花而已。因為花卉的美總是與花卉的特性相聯係的,即便是其精神意義上的風韻美,也總是基於其自然特性之上的。人們講梅花頑強不屈,品格高潔,是因為梅花在寒冬孕蕾,在雪裏開花,不畏霜打雪壓。再如,你麵對一株“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纖纖細柳,總不至發出“多麼壯健、多麼雄偉的柳樹嗬”的讚歎吧!而代表壯美、代表偉大的卻是與柳樹同科異屬的枝幹粗壯、頂芽發達、一個勁地向雲端生長的參天白楊。垂柳的美,與之不同,與其他許多花卉都不同,“柳貴乎垂,不垂則可無柳。柳條貴長,不長則無嫋娜之致,徒垂無益也。”(《閑情偶寄》)因此,枝條的纖細頎長,柳條的嫋娜之致,自古隻作為形容婀娜多姿的苗條少女的專門用語;當然,柳色也是春天的代名詞,豐子愷先生也認為:“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隻有垂楊。”
花木大都是向上生長的,“紅杏出牆”,“古木參天”。垂柳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故而有“碧玉妝成一樹高”的說法,但是它越長得高,就垂得越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附首顧著下麵,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之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豐子愷《楊柳》)柳樹的“高而能下”,柳樹的“高而不忘本”,恐怕就是垂柳的審美精神之所在!
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賞花者,由於其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對花卉的審美習慣亦有所差異。如西方人士講究花朵碩大、色彩豐富而鮮豔,因而特別喜歡月季,而對風韻至上的梅花卻不太感興趣。我國文人逸士對花木的欣賞則往往重姿態、講風韻,對梅花十分喜愛,因而梅花在我國人民評選的十大名花中名列前茅;在古典庭園的花木配置上,也特別講究氣氛的烘托與意境的渲染,重視梅花、桂花等香花樹木,用清淡優雅的花香,配之以悠揚伶俐的鳥語,再加上紛繁的飛蜂舞蝶,就很容易形成一種“鳥語花香”、令人神往與迷醉的氛圍。就菊花而言,我們愛好花型上稱作卷抱、追抱、折抱、垂抱等類型中瀟灑飄逸的品種,如‘十丈珠簾’、‘嫦娥奔月’等名品;而西方人士則愛好花型整齊似圓球的品種。反映在插花藝術上,西方式插花意在裝飾,多以對稱或圖案型為主,采用花枝數量較多,色彩自然紛繁,日本插花重在形式,以構圖為主;而中國傳統插花則以意趣為主,講求精神內涵,要求花枝的數量並不多。
即使同一國度、同一文化圈內,人們在欣賞花卉時也往往存在審美習慣的差異。如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這是人們對花卉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欣賞習慣,好似上海人喜看滬劇,廣東人喜愛粵劇,而北方人習慣於欣賞京劇一樣。
這種審美習慣心理,在花卉欣賞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曆代文人,特別是宋以後,常把花卉人格化後所賦予的某種象征固定起來;以致不少愛花者仍偏嗜傳統的某種或某些花卉種類,使我國極其豐富的花卉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時代總要前進,審美習慣也會不斷更新,隨著人們舊的文化觀念的改變,賞花者肯定會去注意並鍾情於新的花卉種類。
如果是到公園或郊野賞花,除了需有良好的心境、高昂的情緒和浪漫的情調外,還應選擇對賞花最有利的良辰和賞花佳處。如古人喜歡踏雪尋梅,因為雪裏紅梅最能體現梅花那冰清玉潔、頗耐霜雪的風姿神韻;遊客頗愛在霜秋賞楓,因為霜染的紅葉較綠色葉子的色彩更叫人心動,最能表現秋天的美景。而宋代詩人蘇軾,把海棠放在風中、霧中、月中、燭光中來欣賞,從不同的色度感受上烘托出了海棠的嬌媚: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中先寫東風吹過,花枝輕搖,海棠花上光澤浮動,可見,詩人首先注目的是風中搖曳多姿的海棠。而月光下的海棠,更顯得柔美嫵媚,月色朦朧,薄霧縹緲,月下霧中,海棠也就帶上一種隱約迷離之美,恰似薄紗籠罩中的美人。“夕陽、月明、燈光、簾幕、薄紗、輕霧,人人知道是助成美的實現的有力因素。”(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蘇東坡正是借月色、輕霧之助,構成了一幅別具韻味的海棠圖。而“香霧空蒙”四字,又混合著視覺的朦朧、膚覺的濕潤、嗅覺的芬芳等多重美感。但詩人並沒有至此滿足,又“秉燭賞花”,在閃閃燭光下,海棠花宛如“香燈半卷流蘇帳”的睡美人,風味又不相同,更見風致娟好。當然,雨中的海棠更是別具神韻:“海棠點點要詩催,日暮紫錦無數開。欲識此花奇絕處,明朝有雨試重來。”(宋?陳與義)試想一下,落日的餘暉,照著一片紫色的花朵,熠熠生輝,炫人眼目,這景色是何等的綺麗。然而,這還不是海棠花最美的麵容。詩人告訴我們:要想真正領略海棠花的奇絕之處,須明天雨時再來觀賞……
由上可見,日、月、風、雨、霜、雪、燭光等天時良辰對領略花卉美的真趣有著多大的影響!誠然,選擇賞花佳處也能使花卉欣賞事半功倍。觀賞梅花有賞梅勝地,如南京的梅花山,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超山,廣州的羅岡等;領略秋色有紅葉佳處,如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棲霞山,以及蘇州的天平山;而洛陽看牡丹,菏澤觀芍藥,揚州覓瓊花,杭州賞桂花,武漢品梅花,廣州觀木棉,昆明賞茶花等等,不同的名花,都有各自的觀賞勝地。而要欣賞楊柳,理所當然地應到揚州。因為在文化古城中,揚州與楊柳似乎有更特殊一點的聯係。
揚州在《禹貢》上稱揚州。揚和楊本來就是不可分離的。“綠楊城廓是揚州”,清代王漁洋的這一名句,一言道破了揚州與楊柳的關係。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也說“揚州宜楊”,當然這裏的楊其實指的垂柳。在古代,楊和柳是不分的。這倒並不是說揚州不能植楊,加拿大楊、毛白楊等品種在揚州長得一樣的雄偉。揚州的地理,揚州的人文,似乎更適合柳的生長。揚州氣候溫和,地勢平坦,水源充分,橋多水多,垂柳又特適合臨水。“柔條拂水,弄綠搓黃,大有逸致”;加上揚州人文薈萃,樓台館榭清秀明麗,楊柳植在此處與地方風物相映成趣,顯出一種和諧之美。
揚州植柳,隻是隋煬帝帶了一個頭,植柳之風便越來越盛。杜牧說:“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通衢有柳;鮑客說:“柳塘煙起日西斜,竹浦風回雁弄沙。”池沼有柳;羅隱說:“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台榭有柳;鄭穀說:“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刹渡江人。”江邊有柳;李商隱說:“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柳有暮鴉。”曠野有柳。揚州真的成了柳的王國,柳的世界了。宋元明曆代,揚州依然遍地植柳。“清淮北去,千裏揚州路。過卻瓜洲楊柳樹,煙水重重無數。”植柳之風日盛。明清以後,江南的其他園林中,楊柳基本上絕跡了,而在揚州,非但沒有絕跡,卻反而更盛,如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重新培植,基本上再現了乾隆時“兩岸花柳全依水”的盛況。特別是近幾年將垂柳定為揚州市樹之一(另一為銀杏)後,不光在園林綠地和廠礦企業植柳,而且在穿城而過的小秦淮河兩岸重點植柳,一帶綠水,兩岸花柳,古建樓台,加上那高懸著的“綠楊邨酒樓”幌子,“綠楊城廓是揚州”的古意詩情便從中來。
在揚州看楊柳,當然是春天最有意趣。煙花三月,柳線低垂,或輕拂水麵,或扶芳弄草,顯得溫情脈脈。湖上風來,婀娜起舞的柳絲,如青煙,如綠霧,柔和極了,也嫵媚極了。人在堤上行,到處都感覺到春風楊柳的柔情蜜意,再加上柳行裏那姹紫嫣紅的桃花,鳴囀呢喃著的鶯飛燕舞,那股濃春氣息,透人胸懷。
揚州賞柳又不僅限於春天。春天看柳絲,夏天看柳蔭,晨昏看倒影,冬天看瓊枝,一年四季展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麵,各種時候都別有一番情趣和美感。據很多人的經驗,在微雨中看柳最好。微雨時似煙似霧,透過絲絲柳簾,遠景若隱若現,有一種朦朧迷茫的情調。氣質比較浪漫的人喜歡在微雨的柳下小立,用舌頭舔出甜味來,才算真正領略了揚州風情。
從以上對海棠和楊柳的欣賞中,可以看出,要真正領略花卉的美,必須要因地、因時、因天象、因人文而品而賞,才能真正得到花卉美的真趣。
花卉欣賞不是被動消極的審美活動,而是積極主動的。賞花者在獲得花卉的自然美感後,還會運用自己的想象去進行再創造。或追尋那迷人的傳說,或即興題詩作賦,從而使花卉欣賞達到更高、更完美的境地。
花木審美散論
(1花木審美散論原載《花木盆景》雜誌1988年1—2月號。)
在久遠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濃鬱蒼茫的林海。高大挺拔的大樹,漫山遍野的花叢最先與人類為伴。在漫長的歲月裏,人們在樹林中狩獵、采果;在森林中形成的最初的社會,就依賴這些自然的恩賜,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在喜悅地采到果實時,人們的內心總也泛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花是果實的前身,木為花果之所依。因此,人們在感激的同時,自然也對花木發出深深的讚美——或許這就是人們對花木之所以產生美感的淵源吧。
花木的欣賞,在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背景不同,欣賞習慣也有很大差異。在我國,老莊哲學在景物花木的欣賞方麵影響尤其深遠。取法自然的哲學觀,直接導致了“我”與自然相諧的審美取向。在我國,人和自然的關係是和諧的。人並無意淩駕自然之上主宰自然,而是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之中,為能陶醉於自然相融相和的意境而沾沾自喜。並以為這樣就達到了“法自然”的境界。因此,在我國園林的建構與花木的配置上,就特別講究氣氛的烘托與意境的渲染,烘托與渲染的手段可以有許多。如清淡優雅的花香,配之以悠揚玲利的鳥語,再加上紛繁的飛蜂舞蝶,就很容易形成一種令人神往與迷醉的氛圍。這種意境在空曠的山穀裏是很容易讓人體味到的。問題是要想辦法把這種意境搬到並不空曠的園林中來就難了。若是園林也能做到讓“鳶飛唳天者‘遊園’息心,經倫事務者窺景忘返”的話,那麼所求的意境也就達到了。
這種意境的形成,又必然是花木與水、建築、走獸飛禽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說這種結果如同交響樂所產生的效果的話;那麼,同一類花木的配合該是一組清麗的協奏曲;一花獨放或是一種花香的飄逸就是器樂獨奏了。音樂是最講究節奏的變化與氣氛的渲染和烘托的;也是最容易感人的。如果花木的造型,色調及配置能對音樂有所借鑒的話,是很有可能有所突破的。
花木作為一門藝術,不僅與音樂發生關係,同時也與建築、美術等藝術門類密切相關。花木與作為多種藝術基礎的文學更是有天作之合。
花木在建築中的地位,以中國式建築最為突出。中國古典建築一般比較低矮,傳統上又有屋前種榆屋後植桑的習慣。以前的富家豪族,更是以花卉裝飾家園。花木在中國式建築中起著烘托的作用。在綠蔭叢中,住宅與樹木融成一片,仿佛也成了自然的產物。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也就與自然渾然一體了。花木在西洋式建築中,一般隻起點綴作用。高大的西洋大廈的門口放兩棵鐵樹或是橡皮樹,窗台上放幾盆花就算是有點綠意了。當然,隻要點綴在妙處,也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有時,西洋建築的牆上,也爬滿常青藤、爬山虎之類的植物。但不管怎樣,西方人習慣上都用征服者的目光來對待自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建築之高大,也是為了體現人的力量之偉大。建築腳下那些綠色,則成了渺小的自然的縮影,他們重視花木的修剪、整形,也是表現人工的創造。他們欣賞憑自己勞動實踐所征服和改造的自然,因為這種“人化的自然”體現了他們自己。
花木與美術的關係,就繪畫而言,也以中國畫最為突出。我國園林的花木配置藝術主張疏密有致,高下有情。正如五代畫家荊浩所說:“山頭不得重犯,樹頭切莫兩齊。”明龔賢說:“二株一叢,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四株一叢,三株相鄰,一株稍離。”等等,這些是繪畫手法,也是配置花木時常用的技巧,石罅間種幾棵小草,陡壁上“懸葛垂藤”,起到的是山水畫點苔一樣的妙用。在樹種選擇上,選園亦如繪畫,十分注重“品格”。如植竹,竹是“君子”;植鬆,“歲寒知鬆柏之後凋”;植萱草,可以“忘憂”,把玉蘭、海棠、牡丹、桂花配在一起,取意“玉堂富貴”,等等。國畫中常以“歲寒三友”(鬆、竹、梅)或“四君子”入畫,造園時也常以此為題材進行“畫題式”配置。究其原因,也是由我國的傳統審美取向所決定的。同時,一件用花木精心培植而成的盆景,就是一尊以生命塑造的雕塑。
花木與文學曆來就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正如夏丏尊先生所雲:“文學不能無所緣,文學所緣的東西,在自然現象中要算草蟲鳥為最普通。孔子舉讀詩的益處,其一種就是說‘多知乎鳥獸草木名’。試翻毛詩《詩》古文學派。相傳為西漢初年毛亨和毛萇所傳。來看,第一首《關雎》,是以鳥為緣的,第二首《葛覃》,是以草木為緣的。”夏丏尊鳥與文學?序見:賈祖璋著鳥與文學上海書店印行,1931可見,文學一開始就以花木蟲鳥為描寫對象,進行比興、象征、比喻、借代、擬人等,創造了許多以花卉為題材的千古佳作。文學作品把花木的形象融進詩意和故事情節,使自然的花卉通過文學家的生花妙筆,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風姿和細枝末節的神態,更具藝術感染力。從而豐富了對花木的欣賞內容,也加深了對花木的審美層次,給人們帶來更為豐富更為崇高的美感。
全息規律與花卉審美
(1全息規律與花卉審美原載《花木盆景》1988年第3期。合作者為周曉峰。)
花卉審美是否有規律可循?怎樣才能從花卉欣賞中獲得更多的美感?筆者發現,花卉的各個審美特征與全息規律有著密切的關係。花卉的色、姿等與生物全息律密切相關。用生物全息律來解釋花卉自然屬性之美,有其獨到之處。而用全息論觀點來分析花卉“意態美”,可使人們接收更多的美感信息。
作為大自然驕子的花卉,以其豔麗多姿而博得古往今來無數騷人墨客的盛讚題詠,從而使它染上了藝術的色彩,花卉美也就具備了純自然的美(自然屬性之美)和“人化自然”之美(自然意態之美)的雙重美學意義。
花卉的純自然的美是花卉美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是形式美。它是由花卉的自然屬性,如色彩、姿態和香味等構成的。其中花卉的色彩美和姿態美尤為豐富多彩,在花卉審美中占有突出地位。
花卉的自然意態美,是由人的主觀意識同花卉的自然屬性相融合而產生的另一形態的美感——“人化自然”之美。這是因為人們在欣賞花卉時產生種種聯想,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外射”到被欣賞的植物上,從而將她們人格化,使無情的花卉充滿人情味,使觀賞者在感情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如當人們欣賞純潔美麗的荷花時,就想到她“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格;看到蒼勁翠綠的鬆樹時,便聯想到它大雪壓頂不彎腰的氣概。在這方麵,曆史上許多的詩人、畫家,將他們對花卉的豐富聯想,用詩和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留傳後世。這給我們對花卉的審美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美感信息。花卉的意態美較其自然屬性的美更為重要,可算是花卉美之精神所在。
習慣上,人們在欣賞花卉時,是從色、香、姿、韻四個方麵來進行花卉審美的。首先,我們用全息規律分析花卉的色彩美。花卉植物的色彩,包括花色、葉色及莖幹的色彩。以往,我們往往將花卉植株的各個器官孤立起來,進行花色審美。生物全息律指出,在某一植株,一片葉是一個全息元,一個枝條是更高級的全息元,葉片生物學特性不同的各位點的分布結果,使之成為整枝或整株的縮影。花是一個突變的頂枝,因而,可以將花看做是與枝條同級,但功能不同的全息元。仔細觀賞各種花卉植物,在這三個全息元之間,表現出全息相關性。這種全息相關性,在花卉的色彩方麵表現尤為明顯。例如,花朵為紅色的月季品種,其新梢為紅色,葉片的葉柄和葉脈亦便應為紅色。而‘綠雲’的花朵為綠白色,其新梢和葉柄也為綠色。再如,紅花桃的花是紅色的,其一年生枝為紅褐色;而白花桃開白花,其枝條是碧綠的。這是由於各全息相關部位在生化組成上有較大的相似性,即共同具備或缺少花青素之故。又如,斑葉植物,其葉片上的各種色斑,在某一葉片上的分布是不規則的,而各葉之間又是極其相似的。這樣,整個植株的色彩就顯得既富於變化又和諧一致,給觀賞者帶來無窮韻味和豐富的想象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