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一種意象語言。《莊子·齊物論》雲:“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這些意象從平常事物到超現實事物都有;事實上,夢常常對
藝術等方麵激發出靈感,德國化學家凱庫勒(FriedrichAugustKekulé)宣稱夢見一條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環(Benzene)的分子
結構。夢的形式包括了讓人驚醒的惡夢以及可能伴隨著夢遺的**。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做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做夢或者一個夜晚中隻做
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經過慢波
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鍾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眼動期所作的
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眼動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眼動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真正的做夢隻有在人類身上被直接證實發生過,不過很多人相信做夢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動物已經確定會有快速眼動睡眠,然而他們
的主體經驗卻難以確定,平均擁有最長快速眼動睡眠時期的動物是穿山甲。哺乳類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頻繁的做夢者,因為和他
們的睡眠模式有關。
也有人認為上述有關夢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夢隻是人睡眠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夢中的心理活動與人清醒時的心理活動一樣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反映。夢中離奇的夢境是因人睡眠大腦意識不清時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錯覺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動過速時產生的似乎被追趕的悸
感,在夢中變成了被人追趕的離奇恐懼的惡夢,人清醒心動過慢或早搏時引起的心懸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人懸空、人下落的離奇
恐懼的惡夢。夢中經常能感覺到一些人清醒時不易感覺到的輕微的生理症狀,是因人睡眠時來自外界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小,來自體內
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強引起的。
[span]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人在清醒的狀態中可以有效地壓抑潛意識,使那些違背道德習俗的欲望不能為所欲
為。但當人進入睡眠狀態或放鬆狀態時,有些欲望就會避開潛意識的檢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識層麵,以各種各樣的形象表現自己,這就是夢的
形成。夢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釋放壓抑的主要途徑,以一種幻想的形式,體驗到這種夢寐以求的本能的滿足。隱藏在杜麗娘潛意識中的欲
望之火由於現實的原因遭受壓抑不能滿足,而潛意識中的衝動與壓抑不斷鬥爭,形成一對矛盾,進而形成一種動力。這種動力使欲望尋找另外一
種途徑或滿足,這就是夢。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認為,夢在某些情況下是心理衝突的顯現。郝濱先生在其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闡述:“夢中會出現欲望、
情緒等各種感受,雖然這些都是你的神經係統產生的,但並不能完全代表你,不能說夢中出現的需求就是你的本質所在。很多的時候理性需求與
感受類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他們並存在你的意識中,並相互爭鬥伴隨你的一生。這些需求之間的衝突可能使你無所適從,而導致心理障礙。但是
,假如你擁有了足夠強大的自我功能而很好的協調這些衝突,他們反而會使你獲得更好的成長。其實這也就是很多人接受釋夢、催眠等技術手段
進行心理治療獲得個人成長的主要目的之一。”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做夢是大腦在虛擬環境中對如何處置危險情況的預演。尤其是噩夢,人類每年要做300到1000次噩夢。人類正是在噩夢中
進行安全訓練。
卡耐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副教授凱利·摩爾韋奇(CareyK.Morewedge)和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邁克爾·諾頓(MichaelI.Norton)在2009年所
做的一個研究發現,夢在每個人心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研究者給美國、韓國和印度的學生提供了4種已有的夢的理論進行選擇,看他們對每種
理論的接受程度。
理論1:弗洛伊德理論:夢體現著深埋在潛意識裏的情感,而那些被回憶起來的夢的碎片則能幫助我們揭露這些深藏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