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52 秘聞(1 / 2)

恍然不知,月餘已過,正是十月漫上,秋高氣爽之時。這一年夏季結束的很早,而秋季也是接踵而來,漫山遍野的青綠之色,隴鬱延綿。

在一個山頭,正是風高借力,張耀和李道坐在山頭的大青石上,遙望東方。風聲呼卷起來,似乎夾帶來了濃濃的海腥味,二人心頭不覺歎氣,也不知道海線現在漫到了什麼地方。地球上又有多少陸地被吞沒,人類的生活之地愈發的縮小。

龍組四十一人,個人自分名號,張耀是龍四一,李道則是龍三。古時常有一二主,三四師的說法。龍三也就是李道,此人不但在練氣功夫上精進深厚,腦瓜子也尤其好使,論智謀才幹絲毫不輸龍一龍二,隻是此人平日裏顯山不露水,做人做事低調而行。

這兩月時間,張耀並未偷懶,雖是原能之力充沛異於常人,卻也專注與修煉八門通甲總綱秘術,受益匪淺。說起這八門通甲的總綱,張耀這段時間細細感悟,自己摸索隻覺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比之單純的修煉原能,要精深無數倍不止。

“李大哥,這些天我修煉八門通甲的秘術確實增強了不少,這還多謝你和其餘幾位哥哥不留後手的教導。可惜這裏沒酒,不然我非敬你一杯。”

李道因為修煉內家功夫,養氣之道,平時說法談吐多少帶了些文縐縐的味道。張耀也現學現賣,在他麵前,也常常半古半今地胡謅,讓他哭笑不得。

“話說回來,這都是王所長他們的功勞。我學的雖然正宗,但並不全麵,遠沒有八門通甲這麼精深。現在有空,我也給你講些華夏自古的練氣之道。”

張耀這些天耳邊可沒少進這些知識,當下興趣濃濃,洗耳恭聽。

李道回憶了下,慢聲道:“我學的是西藏佛宗練氣,早年之時,大概特殊時期的時候,我父親那時被列入批鬥,下放到了當時的四川一帶。自古練氣,北出佛,南有道,我父親也算天姿超凡之輩,訪山拜師,尋高深前輩,硬是學得兩派之長,將練氣功夫完善。可惜若不是後來無故消失,現在也算是一代練氣宗師了。”

“八門通甲總綱,是我父親傳授我的八卦練氣而以為根據。古時有八卦易經,陰陽五行,練的是精氣神。所為精鑄氣,氣生神,神禦力,我現今才是明白了個大概。王所長從古籍總研究出來,在唐宋之間,是兩個修煉文明的分水嶺。唐代的一些古典經書裏常會冒出來一些仙神之事,而宋代則明顯的消失無跡,大多是些練氣傳聞。傳說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起兵之時,得三十六路大能之士的相助,故而能起兵創國。關於他的太祖長拳,隻有招式,並無內氣附加,就可以摸索出一點原力之秘的門道。在之後的年代裏,這些神仙大能之士就憑空消失,轉而風靡如天罡地煞梁山義盜,如張三豐之輩的練氣修士。所以我說王所長的研究並非荒謬,反而是證據確鑿。”

張耀奇道:“這些我也是聽過,而且近代寫的小說文本裏,背景也大多是以唐滅宋始之時為根據。包括自小傳授我養氣功夫的那個老中醫,也隻說祖上傳的路數也是從宋朝開始,這確實十分巧合。”

李道斬釘截鐵道:“不是巧合,而是確有其事。練氣路數,是吞吐日月精華在體內養丹的方法。相傳秦代漢代唐代的皇帝,在古籍中都有記載煉丹養氣。後人多認為是藥物之法,我看不然,這其中定然是修煉一途。養氣功夫練到家了,雖然不如神仙一般長活千年,不滅不死,卻也能百病不侵,增強壽命。都是把肉筋化為氣,化氣為真,到形練圓滿了就能六合不異。”

“那這跟八卦陰陽又有什麼關係?”

李道笑了笑,指著遠處的基地入口道:“陰陽八卦之理最早是以數理計算,也是計算機等運算規則的鼻祖,我估計當初這周文王和那擅長推演的神人伏羲也可能是外星人。”

張耀笑了,他覺得此事荒誕至極,不過種種記載和研究的推算也也有三分道理。

“天道以明人事,天人之道一體。效法天,則剛健有力,陽神不衰。效法地,則厚載以擔,陰神不滅。故而有天行健,地勢坤的說法。嗬嗬,這些雖然都是些深奧的古言,但現在修煉的精深,反而理解的愈發透徹。古人誠不欺我呀。”

“如果用現代科學觀念來解釋,就是宇宙中存在許多的玄妙,當生物體能夠理解一些奇異現象並且加以研究和利用,就能掌握和精通。鑽木取火,造舟破浪不都是這麼來的麼,說白了這些也是對宇宙天地的研究和利用。有句方言叫狗不過八,雞不過六,也是這個理兒。就是說狗活了八年以上,雞活六載之後,都會產生一種靈性,禍福不一。其實年數都是規律,隻是這些生物與人打交道久了之後,熟通人性,也開始向一個圈子裏靠攏。古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卻也能摸索出規律,這也是智慧。”

張耀聽的愈發上了癮,便要求李道多說一些這類事情,他感覺愈是琢磨這些最為常俗的事兒,愈來愈有一種豁然開朗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想法。

李道再給他舉了個例子,他說:“民國時期最著名是茅山之術和南洋降頭術。道家之術撇開不談,就這南洋降頭術來說,降、蠱、痋三術,並稱南洋三大邪術。痋術是奇毒,是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法門練成的藥物之類;而蠱術則是一個“惑”字,用特殊手法培養出寄生一類的物種,種進人身裏,使人迷失心智。而如同符咒,屍咒,魂咒之類則是一種精神力的作用,控製生物體大腦中樞神經,讓人覺得神鬼莫測。說白了,這些都是修煉的旁門左道,歸根到底還是精氣神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