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元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青田縣在元末屬江浙行省處州路(今浙江麗水),東臨溫州路(今浙江溫州),境內多山。
他一生曆仕兩朝,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傳奇人物。作為元朝進士,他前半生效忠元朝;作為明朝開國大臣,他後半生輔佐明朝。他生前功勳卓著,身後又被無限神化。就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4世紀,揭開曆史披在他身上的神秘麵紗。
南田風景秀麗,溪水潺潺,高山挺拔。在南田,有個很有名的景點:百丈漈。當地人稱瀑布為“漈”,“百丈漈”就是一條高達百丈的瀑布。
天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第六”。劉伯溫寫過這樣一首詩《題富好禮所蓄村落圖》:我昔住在南山頭,連山下帶清溪幽。
山巔出泉宜種稻,繞屋盡是良田疇。家家種田恥商販,有足懶登縣與州。西風八月淋潦盡,稻穗櫛比無蝗蟊。黃雞長大白鴨重,瓦甕琥珀香新芻。
芋魁如拳栗殼赤,獻罷地主還相酬。東鄰西舍迭賓主,老幼合坐意綢繆。山花野葉插巾帽,竹箸漆碗兼瓷甌。酒酣大笑雜語話,跪拜交錯禮數稠。
或起頓足舞侏儒,或坐拍手歌甌簍。傾盆倒榼混醯醬,爛熳沾漬方未休。兒童跳躍助喧噪,執遁逐走同俘囚。出門不記舍前路,顛倒扶掖迷去留。朝陽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簡少所求。詩中描繪了秀麗的山水、農家溫馨和諧的生活景象。
就是在這樣的民風淳樸的鄉間,劉伯溫開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劉伯溫出生在一個文武兼修的家庭。
劉延慶,劉伯溫的一世祖,是北宋的著名將領,驍勇善戰,在西夏進犯中原時曾率軍迎戰,大破西夏成德軍,並活捉了敵軍首領,真是風光一時啊!
劉光世,劉伯溫的二世祖,是宋初的三大名將之一,與韓世忠、張俊齊名。
劉堯仁,劉伯溫的三世祖,品德清高,後遠離塵囂,耕讀課子,隻當過一些小官。
劉集,劉伯溫的四世祖,平生未做過官。
劉濠,劉伯溫的五世祖,名列《兩浙名賢錄》,是宋朝翰林掌書。翰林掌書的工作職責主要為總領天文、書藝、圖畫、醫官四局,還負責替皇上起草詔書之類的文職工作。官職並不顯赫,但也是在皇帝身邊了。
六世祖劉庭槐,也就是劉伯溫的祖父,讀書讀到太學上舍。太學是封建社會最高級的學府,劉庭槐能讀到這個程度,也算是社會精英了,但因為與元朝統治者道不同,並未走上仕途。他在鄉間威望很高,《永嘉郡公誥》評價他說“誌樂詩書,義孚鄉裏”。
七世祖劉爚(yuè),也就是劉伯溫的父親,字如晦,曾任遂昌縣教諭。教諭是文職小官吏,主管一縣之士子讀書科舉事宜,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遂昌、青田雖然都屬於處州,然兩地相隔頗遠,從劉伯溫老家南田出發到遂昌縣城,要走近300裏山路。
“處州十縣九無城”,遂昌縣城也是這樣,周圍都是崇山峻嶺,老虎肆意橫行於城中,百姓不得安寧。在環境如此惡劣的一個三等小縣城做個小官吏,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俸祿之微薄也是自然的了。因此,劉家當時的家境肯定也不是特別富裕。
劉爚非常有才華,而且人品很好,有口皆碑,在鄉間有很多關於他樂善好施的故事流傳下來。劉伯溫在後來給父親的誥文《(父)永嘉郡公誥》中謂其“人服令名”。誥文又稱其“蘊設施之才而無求於時,貽文學之傳而能善其子,是以其子行義方於古人,謀猷著於實用,朝廷所賴,士民所瞻,皆遺訓之功,力善之征也”。
說他“蘊設施之才而無求於時”,恐怕並非如此。在種族製度森嚴的元朝,很多人都是想有所作為而難有作為,英雄無用武之地。
劉伯溫在誥文中把自己的品行、才華、成績全都歸功於父親對自己的悉心教誨。雖然兒子對父親大都是仰視的,但由此也能看出父親對劉伯溫的影響相當巨大。
鄉間還有個關於劉伯溫父親樂於助人而得到風水寶地的故事:
在劉伯溫出世的前兩年,村裏來了一個癩頭乞丐,自稱江右人,姓賴,名穀庵,字如鶴。賴如鶴來的這天中午,看到村裏一家財主家正大擺壽宴。於是他便上門,財主家對他態度很不好,嫌他髒裏巴嘰,擾了壽宴的氣氛。
賴如鶴氣憤地離開了這家為富卻不仁的財主家,走了段路就餓得實在走不動了,靠在牆根休息,剛好就在劉爚的家門口。劉爚發現了這可憐的人,就招呼他妻子富氏給賴如鶴拿點吃的。富氏端著半碗飯走到門口抱歉地說:“對不起,家裏就剩這半碗飯了。您若不嫌棄,就先對付著充饑,晚上我們多煮點,您要是還沒走,請您來吃個飽好嗎?”
賴如鶴忙向夫妻二人道謝,吃了那半碗剩飯,離開了。晚上賴如鶴如約而至,劉爚夫婦待之如貴客,雖然並沒有什麼美食珍饌,但是非常熱情,還給他治癩頭膿瘡的祖傳藥膏。賴如鶴感激不已,對劉爚夫婦道:“你們夫妻倆都是好人啊!好人當有好報。實話告訴你們,我是白鶴仙師,五仙降山腳下有一穴好墓地,在那兒造墓,日後你家必出將相之才!”劉爚搖頭苦笑道:“多謝仙師指點,可目前手頭拮據,待日後再說吧!”賴如鶴聽了沒說什麼就離開了。
時隔數月,白鶴仙師再次來到武陽,問起那墓地的情況,劉爚說那風水寶地已被財主占去,第二天午時,陰陽先生就會祭請山神,然後就要開挖了。
白鶴仙師笑笑說:“無妨。此墓地的穴位在墳下首的小草湖,那是金鎖玉匙地,屆時會山崩地湧成阜。”接著又對劉爚耳語了一番。
次日午時,陰陽先生正口中念念有詞地拜山神,劉爚出現了,隻見他披麻戴孝,手提先父屍骨罐,跪在香案前大呼:“先生,搭葬!先生,搭葬!”
財主見此情景大為光火,隨口罵了句,就一把奪過屍骨罐,投進了小草湖。隻聽“轟”的一聲巨響,山崩地湧,小草湖真的成了小山阜。
後來,人們就把這座墳墓稱作“天葬墳”。
兩年後,劉爚夫婦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便是後來的大明開國元勳劉伯溫。
如果從劉伯溫的父親開始上溯到劉延慶,那麼總共是七代(即劉爚→劉庭槐→劉濠→劉集→劉堯仁→劉光世→劉延慶),這就是南田劉伯溫廟後殿(追遠祠)所供奉的“上七代”。
劉伯溫的母親姓富,出身於一個已經有700多年曆史的家族。這個家族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一個名人,是唐代的富韜,他官拜工部郎中、鬆州刺史。其後又出了幾個在中央任職的官員,最有名的是出自晏殊門下的宰相富弼,後來被封為韓國公。
劉伯溫的母親出身於這樣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知書達理,溫柔嫻靜,在劉伯溫的早期教育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出生在這個有著悠久曆史和良好資源的家庭,劉伯溫從小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稟賦,父母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人傑”從這裏起飛。【招數運用】案例1我不光是“李嘉誠之子”“全球十大鑽石王老五”之一、李嘉誠的次子——“小超人”李澤楷,“在父親的資金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之下,積累了10位數的財富”。這是《福布斯》給他的評價,比較客觀,但“小超人”看了可能會不高興,因為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超越父親,擺脫“李嘉誠之子”這頂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