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樂團將於2008年2月1日和2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一台具有原創精神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音樂會,這也是樂團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實踐。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樂團,如何在文藝創作上進行文化創新,中央民族樂團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在弘揚和展示中國民族音樂的時代化發展問題上,《世紀之聲》音樂會從豐富和繁榮我國文藝舞台的藝術精品入手,以現代的創作理念為基礎,從民族音樂走向世界這樣一個高度而傾力打造了這台富有創新精神的音樂會。
《世紀之聲》音樂會,樂團將以百人的樂隊規模和百人的合唱陣容,以大型民族管弦樂和民族交響合唱的形式,為首都觀眾奉獻一台高雅而精美的文化大餐,音樂會由我國著名指揮家許知俊和張崢先生擔任,國內知名演奏家唐峰、王次恒、吳玉霞、沈凡秀、趙聰等均有出色表演。
《世紀之聲》音樂會的藝術創作,樂團與國家大劇院共同協商,多方合作,從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入手,由我國著名作曲家吳祖強先生特別委約旅美博士董葵創作了一首西方管風琴與民族管弦樂的作品《風土》,用作曲家的話說:“《風土》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同時也融合了西方音樂文化的形式,從作品的表演本身來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統的民族器樂,當它在新的世紀、中國在迎接以奧運為主題的文化發展中,源遠流長的中國音樂同樣也以它寬廣而博大的胸懷再一次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共鳴,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傳承的曆史延續,民族管弦樂正是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曆史發展時刻,抓住了我國文化發展的大好時機,從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角度,向世界展示了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和包容魅力,這是樂團創作上演《世紀之聲》音樂會的主要策劃目的。對於這台音樂會,中央民族樂團今後將通過與社會有實力的企業和讚助商合作,以全球巡演的方式在海外舉辦大型民族音樂演奏會,同時,力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際,讓更多的外國聽眾了解和認識中國音樂的文化傳統,音樂無國界,音樂屬於全世界,中央民族樂團正是用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語言和獨特的表演形式,向世界播揚一個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大國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中國在經濟建設取得飛速發展後而進行的具有國家長遠發展的策略,是一個大國綜合國力的體現。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成為我們的民族音樂在新時期,如何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去創作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好作品,成為我們弘揚民族精神,表現當代人們思想和意誌的重要創作原則。
從《世紀之聲》音樂會中的曲目來看,為了突出民族特色,體現民族風格,音樂會進行了以下創新:
第一、新編馬頭琴與樂隊《萬馬奔騰》,這是以我國聯合國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國寶馬頭琴和長調、呼麥為特色,樂曲充分挖掘蒙古族的音樂風格,並以八個馬頭琴的領奏形式,結合長調和呼麥的絕技而向觀眾呈現出一首不可多得的音樂精品。
第二、在藝術創新方麵,樂團所創作的管弦樂《天路》,就是結合人民大眾的審美欣賞需求而對這首在群眾和社會中影響較大的同名通俗歌曲進行新的加工改編而成。民族管弦樂版《天路》表達了民族音樂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思想和精神,音樂既保留了歌曲通俗易唱和原生態民歌領唱旋律流暢的特點,同時,又有樂隊交響性的合唱與舞蹈性藝術場麵的呈現,是集歌舞樂特征為一體的時代性優秀民族音樂作品。
第三、管弦樂《圖蘭多》是作曲家、指揮家許知俊先生根據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同名歌劇音樂片斷改編而成。由於今年是北京的奧運旅遊年,也是中國與世界近距離交流溝通的大好時機,中央民族樂團在我國的對外文化宣傳與交流中占有十分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如何用民族管弦樂這種音樂藝術形式與西方文化加強溝通,這是樂團多年來的一個創作重點,《圖蘭多》這部享譽世界的歌劇在創作手法和音樂風格上為國人所熟悉,我國家喻戶曉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就被運用在這部歌劇的主要音樂中,而“今夜無人入睡”詠歎調更是每年新年音樂會中上演最為頻繁的歌劇片斷。為此,許知俊先生從民族管弦樂隊的樂器法和表現風格入手,從《圖蘭多》歌劇中選擇了不同的音樂片斷進行新的組合和加工,使它成為具有民樂特色的演奏版本。從歌劇所表現的東方音樂情節和風格來看,民族樂隊所演奏的《圖蘭多》更加富有東方韻味,樂隊所呈現出的五聲性民族旋律,更加符合普契尼當年所追求想象中的中國音樂特點,這是我們今天在創作改編這部歌劇音樂中而給予世界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個契入點,也是中央民族樂團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所做的一個嚐試。我們相信,中國民族器樂版的《圖蘭多》會受到觀眾們的喜愛。另外,通過這部作品的上演,樂團主要從提高和訓練民族管弦樂隊的表演技術入手,從民族樂隊與世界音樂文化相接軌的角度入手,大力提升民族樂隊在國際演出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使中國民族樂隊在世界上真正成為有發言權的主流音樂表演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