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音樂隨筆》序言(1 / 1)

樊祖蔭

這部《民族音樂隨筆》的作者席強,是與我相識、相交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記得1985年秋,他剛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係本科不久,即帶著他的叔父、敦煌古譜研究專家席臻貫先生的親筆信來過我家;自此之後,或因學習、或因學術,我們之間就有了較多的交流;1990年他離開學校調到中央民族樂團工作之後,我們仍保持著經常性的聯係。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我對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欣賞他熱情、謙遜、真誠而質樸的為人,更讚許他刻苦鑽研、勤於思考、聯係實際和善於總結的治學態度。記得在他剛畢業時,為擴大自己的知識麵和鍛煉實際工作能力,他除了向前輩學者討教之外,還主動協助《中國音樂》編輯部承擔了不少責任編輯的工作,深得副主編薛良先生的器重,以至於當我想為編輯部增加人手時,薛先生卻以“有席強幫忙已很好了”而予以婉拒。他的專業是板胡演奏,由於好學而具有了較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寬廣的學術視野,不僅關注器樂演奏,還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曆史以及風格形成等學術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此期間寫作、發表了許多相關專題的文章;自1996年之後,他先後擔任中央民族樂團的樂隊隊長、副團長、團長,工作的重點轉向藝術管理,為提高管理能力,他於2003年和2004年先後到中央黨校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藝術管理MBA研究生班”進修、學習,同時結合工作實踐又寫作了若幹具有思考或總結意味的論文。這部文集所收錄的主要即是與上述內容相關的文章,它既是作者學術成果的積累,又反映了作者人生經曆的成長過程。

收入本書的32篇文章,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即器樂文化、藝術管理和對外交流。

第一部分的篇幅多,內容廣。涉及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曆史;中外音樂的比較;民族器樂的文化意味及其審美價值;民族器樂曲的傳承與傳播;現代民族管弦樂隊的發展曆程以及對恩師劉明源先生的懷念。這些文章貫穿著作者對中國民族器樂繼承和發展問題的深層思考,字裏行間都充溢著作者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熱愛之情。

第二部分的篇幅雖少,但對“藝術管理”這門在我國還是新興學科的建設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化藝術管理MBA研究生班”碩士學位論文的《民族器樂表演團體的現狀與藝術管理探索》一文,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筆調,詳細分析了當今國家藝術院團的管理體製與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藝術規律之間的種種矛盾;提出要從藝術管理進程入手來探索民族器樂表演團體的市場經營方式、規範市場準入體製、個性化的發展機製、調控管理手段、雙向管理模式來探討它在組織運行中的複雜關係。同時認為引入科學的管理模式就要構建符合民族器樂表演團體的經營方法;“強調管理技術,但要保護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傳統,經營管理方式可以變,但所經營的藝術內在規律不可變,否則,我們的傳統將會隨著經營利益的分配關係而丟掉不可經營的藝術資本。”論文的觀點鮮明,提出的許多管理措施對其他藝術院團也具有普遍的參照意義。

第三部分則記述了近十幾年來中央民族樂團赴世界各地、尤其是紐約卡耐基音樂廳、維也納金色大廳、紐約聯合國會議大廳、柏林愛樂大廳、荷蘭阿姆斯特丹管弦樂團音樂廳等世界著名音樂殿堂演出的盛況。樂團把具有悠久曆史的中國民族音樂帶向了世界,促進了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增強了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五大洲觀眾則報以熱烈的讚美和持久的掌聲。作為這些演出活動的策劃人之一,席強麵對著這種難以忘懷的激動場麵,深情地寫道:“麵對世界五大洲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報以崇高的敬意時,我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能有這樣一個培育、鍛煉我成長的樂團而感到欣慰”。這是多麼真誠的肺腑之言啊!

是的,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應當感謝祖國、人民、學校和單位對自己的培養。深信席強在今後將會以同樣的感恩態度更好地工作,為中國音樂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