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在廣州召開的紀念收複西沙和南沙群島42周年座談會上,我們有幸見到了許多當年參加收複西沙和南沙的老先生、老同誌,他們以曆史見證人的身分,回顧當時收複和保衛西沙、南沙的壯舉,用親身的經曆說明了中國政府一直在對南海諸島行使著領土的管轄權。當年中國政府接收西沙和南沙群島艦隊參謀、現任上海市長寧區政協委員的張君然老先生,是受命籌備並三次往來西沙和南沙群島,執行進駐任務,最後又駐守南沙的親曆者。他告訴我們,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根據開羅宣告和波茨坦協定,有權收複被日寇侵占的所有中國領土,包括散布在南中國海的島嶼和珊瑚礁。
當時政府繼收複台灣之後,立即組織以海軍為主的力量、協助廣東省政府,南下接管西沙與南沙群島。海軍進駐西、南沙群島的籌備工作,是海軍總司令部第二署海事處承辦的,由上校科長姚汝鈺主持,參謀程達龍、李秉成和我負責辦理。因各群島淪陷多年,情況諸多不明,隻能根據有關航海圖誌製訂進駐方案。這時注意到外國艦艇也竄至西沙海域活動,有謀劃搶先侵占各島的跡象,給籌備工作帶來一定的緊張氣氛。我們的計劃既要縝密,行動更須迅速,幾經研究,最後決定派遣艦隊執行任務。
海軍總部調護航驅逐艦太平號、驅潛艦永興號、坦克登陸艦中建號和中業號等四艦組成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派上校林遵為指揮官,姚汝鈺為副指揮官,上尉林煥章和我為參謀。為了爭取時間,由林遵偕林煥章率太平、中業兩艦進駐南沙群島,我隨姚汝鈺率永光、中建兩艦進駐西沙群島,分頭執行任務。南沙的進駐目標為其主島太平島,該島當地漁民原稱黃山馬峙;西沙的進駐目標為其主島永興島,該島漁民原稱貓島。在進駐的主島上各設海軍電台一座,派海軍陸戰隊一個獨立排駐守,每島的在編人員為59名,都直屬海軍總司令部指揮,派電信上尉李必珍為西沙群島電台台長,鄧清海為南沙群島電台台長,駐島人員一律規定每年輪換一次,薪金按三倍支領,島上所需各類物資都一一準備周全,以後每半年補給一次。準備工作就緒後,艦隊指揮人員於1946年10月25日到達上海集中,隨同前往工作的還有內政部、國防部、空軍司令部、聯勤司令部等中央部會代表鄭資約等13人。
29日晚,各艦分別出港,當晚即在長江口編隊南下,艦隊駛經台灣外海並繞過香港,於11月1日晚開進珠江口,在虎門拋錨停泊,在廣州的海軍炮艇隊連夜派船迎接艦隊正副指揮官和參謀以及太平艦艦長麥士堯、永興艦艦長劉宜敏、中建艦艦長張連瑞、中業艦艦長李敦謙等一行8人到廣州,翌日上午指揮官率諸人拜會廣東省主席羅卓英,並與該省指派接收各島的負責人交換工作意見。隨後又拜會了軍委會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向他報告艦隊情況和工作計劃。廣東省政府派省府委員肖次尹為接收西沙群島專員,又派顧問麥蘊瑜為接收南沙群島專員。各接收工作組都有省各機關代表和民政廳、實業廳、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業考察人員、測量人員及各行業技術工程人員參加並預製了收複各島的標誌和紀念碑。
此外尚有上海新聞報駐廣州特派員陳曉亞隨艦采訪。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後,艦隊即於11月6日晨從虎門起航。8日下午駛抵榆林港,在那裏添置一批適應珊瑚礁區航行的漁用木船,還雇用約40名熟悉各島情況的漁民組成運輸民工隊。11月正值南中國海東北季風強勁時期,太平、中業二艦曾二次出航,都受天氣影響中途折返。23日,永興、中建二艦趁風浪稍差的間隙先行出航,於24日淩晨抵達永興島,在礁環外拋錨。我先率戰鬥小組乘艇登陸搜索,島上未見一人,原有建築都已破壞殆盡。隨即按原定部署組織人員登陸,搶運物資,搭建營房,構築工事,修建炮位。
這時海上仍有七級大風,使各項工作遇到困難,但經過五晝夜苦鬥,進駐工作便大體完成,待駐島生活設施安排就緒,電台已經架通,考察任務也已完畢後,29日上午艦隊又派出儀仗隊隨中央各部會代表及廣東省接收專員和駐島人員,為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揭幕,並鳴炮升旗。紀念碑係水泥所製,正麵精刻“衛我南疆”四個大字,背麵刻“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及“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至此進駐西沙群島的任務初步告成。29日我們告別永興島,駛往西沙的西部永樂群島考察,並越過琛航島和廣金島察看了珊瑚島,見島上仍有法國和日本侵占時期殘留的房屋,當即將此情況電告海軍總司令部。艦隊隨即北行,於30日下午返抵榆林港。12月9日,太平、中業二艦再次從榆林港出航,駛往南沙群島,於12日上午到達太平島,經派兵登陸搜索,也未發現島上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