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沒知識注定平庸一輩子。
“打盹”與學習的較量,就是美夢與成真的距離
此刻打盹,你將做美夢;此刻學習,美夢將成真。
在哈佛,老師經常這樣告誡學生:如果你希望將來離開校園、走上社會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得心應手地解決,並得到大家的稱讚,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那麼,你在哈佛學習期間,就必須刻苦努力,甚至連曬太陽的時間都沒有。
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春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同時也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有的人會用業餘時間來玩遊戲,或者打瞌睡。而聰明的人卻知道將它們加以利用。
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一位哈佛大學的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常常可以判斷出一個年輕人是否有出息,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隻要看一下這個年輕人的業餘時間是怎樣度過的,那麼,這個年輕人的前程就不難猜測了。”
有這樣一道數學難題:2的76次方減去1的結果,是否為質數?
很多人絞盡腦汁試圖證明這道題,攻克這一數學難關,其中包括很多科學家,但結果卻都沒能如願。直到1903年,才有一位名叫科爾的科學家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
人們驚歎於科爾的成就,更想知道他為了解決這一世紀難題花了多少時間。於是,就有人問了科爾這一問題。
科爾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是在業餘時間做這項研究的,論證這道題目,花去了我近三年裏的全部星期天。”
奧斯勒是加拿大醫學家,他同樣善於利用業餘時間。盡管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但是奧斯勒還是每天堅持擠出時間讀書。他給自己定下一條規矩:在睡覺之前必須讀十五分鍾的書。這個習慣他堅持了將近五十年。在這五十年中他共讀了一千多冊書。後來,奧斯勒成功地研究出了第三種血細胞。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學習這一習慣,無疑對他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本身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英國大哲學家培根曾指出:“知識就是力量。”中國改革設計師鄧小平將這句話稍作改動,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然而,無論怎樣表述,他們的話都證明了一點:知識是一種資源,一種財富。
一個人的資產是會變化的,而知識這筆財富是穩定的,任何時候都不必擔心會流失。有了知識,就能夠創造大量財富,改變人生。
有一家調查機構就學曆和收入情況,對經理人這一職業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博士學曆經理人的平均月薪,是本科學曆經理人平均月薪的三倍;而大專學曆經理人的平均月薪最少,隻及博士學曆經理人平均月薪的四分之一。另外,MBA學曆碩士生的平均月薪,也比非MBA學曆碩士生的平均月薪高出一籌。雖然學曆不一定就能代表知識的多少,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知識的作用。所以,聰明的人會著眼於未來,去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以謀求更大的發展。
正如哈佛大學的老師在教導學生時經常說的那樣: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身的命運。
一個有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來到美國。起初,他隻能靠在街頭賣藝來維持日常生活。他找到了一條人流較多的街道,在一家大銀行門口拉琴,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位琴師。那裏人來人往,他們都能掙不少錢。
這個年輕人用掙得的錢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後來,他成了小有名氣的小提琴家,開始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巡回演出。十年後,他又回到了當初的那座城市,他發現那位琴師還在那家銀行門口拉琴,就跑過去打招呼。
琴師看到他也很高興,還問他:“嘿,夥計,你現在在哪兒拉琴啊?”
年輕人說了當地最有名的音樂廳的名字,他將在那裏舉行個人專場演出。
琴師卻不無擔心地說:“那個地方人倒是不少,可是人們都是去音樂廳裏麵欣賞音樂,誰會在外麵聽你演奏呢?”
正是學習,使年輕人的音樂夢想得以實現,也讓他的人生從此出現轉機。而那個琴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他終生都會站在那家銀行門口拉琴。
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五彩斑斕的夢想,實現夢想的道路也各不相同。如果僅僅是空想,那麼夢想再美麗,也是鏡花水月。隻有通過學習,讓自己具備足夠的能力,夢想的實現,才指日可待。
哈佛的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哈佛的圖書館常常是座無虛席。學生在這裏往往學習到很晚。有人拍到這樣的照片:淩晨四點的時候,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裏依然燈火通明,裏麵坐滿了認真學習的學生。在哈佛,即使是餐廳,也隨處可以看到邊用餐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的哈佛學生。有人感歎地說:在哈佛,餐廳其實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近一百個圖書館之外的又一個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來到這裏就診的學生也沒有一個人說話,沒有一人不在閱讀或做筆記。醫院儼然又是哈佛的另一座圖書館。
哈佛學生之所以如此努力,是因為他們懂得:他們的勤奮努力,將會讓他們的人生夢想一步步接近真實。
把自己準備好,幸福自然會降臨
鎖誌剛教授畢業於西安交大,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來西安旅遊的哈佛教授約翰·哈特勒森相識,並跟隨他出國深造。現在,鎖誌剛教授已經是美國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回憶自己的這份機遇,鎖誌剛教授說:“機遇好比公共汽車,必須做好準備,才能在車來時搭上它。”他以自己的實際經曆教育學生要“時刻準備好自己,把握到來的機遇”。
從2012年2月開始,美國NBA賽場上,刮起了一股“林旋風”。年輕的華裔球員林書豪在場上發揮出色,幫助球隊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成為無數球迷心中的偶像。事實上,林書豪也是一名哈佛人—高中畢業後,林書豪考入哈佛大學,曾經帶領哈佛大學籃球隊創下過21勝7負的最佳曆史戰績。但是,林書豪剛進入NBA的時候,並不被人看好,先後被勇士、火箭等球隊淘汰掉。後來,他加入了尼克斯隊,但也很難得到上場的機會。然而,林書豪沒有放棄,他刻苦訓練,每天比那些上場隊友都練得更辛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2年2月尼克斯隊對陣籃網隊時,麵對比分落後的局麵,教練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林書豪換上場。林書豪上場後,立刻投中2分,隨後,他與隊友配合默契,連連得分,很快就扳平了比分。在其後的比賽中,他個人得到25分、7次助攻,幫助球隊反敗為勝。再之後,林書豪有如神助,連續力克對手,即使麵對科比所在的湖人隊也拿到38分,豪取五連勝,讓人刮目相看。
正因為有了平時的刻苦努力,所以當機遇到來的時候,林書豪才及時地抓住,不但改寫了球隊戰績,也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勤奮努力的學習與訓練,隻有通過學習具備了足夠的能力,當機遇降臨時,才有可能及時地把握。愛因斯坦說過:“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同樣也可以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
那麼,怎樣才算是有準備的人?
首先,應該做知識的積累。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足夠的能力,即使機會降臨到你麵前,你也沒有能力把它握在手中。
很多人都知道牛頓和蘋果的故事—一隻成熟的蘋果落到了牛頓的頭上,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千百年來,應該不止牛頓一個人喜歡坐在蘋果樹下乘涼,蘋果也不應該隻砸到過牛頓,為什麼在牛頓之前,就沒有人發現這一定律呢?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因為,牛頓是研究重力問題的物理學家;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曾對這一問題做過很多思考。所以,當這隻蘋果落到他的頭上時,一下子激發了他的靈感火花,讓他豁然開朗,頓悟出深刻的科學道理。
哈佛人認為:對年輕人來說,學習就是最好的準備。追求財富的人更應該追求知識。沒有知識,就算有發財的機會降臨到你的頭上,你或許都根本意識不到。如果現在的你財富不是很充足,那就更應該積極追求知識:因為知識不會拒絕任何一個執著追求它的人。
香港首富李嘉誠,十二歲時被迫中斷學業,但是,李嘉誠深知知識的價值。六十多年來,他從未間斷過自學,這使他擁有廣博的學識,也讓他得到了讓人豔羨的財富,更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1940年全家逃難到香港,投奔他的舅父。後來,被生活所迫,十二歲的李嘉誠無法繼續學業,隻能做小學徒,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更為悲慘的是,兩年以後,他的父親因為染上肺結核不幸去世了。父親的死,給了十四歲的李嘉誠一個沉重的打擊,讓他開始正視人生的坎坷。
雖然身處困境,但是李嘉誠自學不懈,帶在身邊的一本舊辭典被他翻了又翻,都快翻爛了,他也成了工友眼中識文斷字的“小先生”。
這天,工廠裏的書記員請假,老板急著要發信,卻找不到能寫信的人,廠裏的工人便推薦了李嘉誠。老板起初還不相信:李嘉誠不過是個還不滿十七歲的小孩子,怎麼可能完成這項工作呢?不過,由於實在找不到人,老板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口述了幾封信。沒想到,李嘉誠很輕鬆地記錄了下來,並成功地發了出去。自此,李嘉誠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老板的朋友收到信後,對信的內容及文筆讚不絕口,這讓老板開始對李嘉誠另眼相看,很快就把他從做雜役的小工調為貨倉管理員,負責管理名表、表帶等貴重貨品的進出,後來又把他轉為推銷員。
因為李嘉誠無論做什麼,業績都很突出,老板也就越來越看中他,對他委以重任。李嘉誠十八歲時就晉升為經理,十九歲升為總經理,管理二百多名工人和二十名寫字樓職員,他的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知識改變命運啊!”後來,回憶當年的創業史時,李嘉誠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如果沒有一點兒文學底子,寫信慢,或者寫得不夠通暢,我也就得不到貨倉管理員的職務。而正是這一職務讓我了解了貨品的進出、價格,懂得了管理貨品。”
正是因為有了知識,李嘉誠把握住了一個又一個出現在他麵前的機會,最終成為華人中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
美國人格勞福特·格林瓦特,是世界最大的化學公司—杜邦公司的總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出版了一本關於蜂鳥方麵的著作,而且被權威專家稱讚為“自然曆史叢書中的傑出作品”。格林瓦特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是因為他每天都要花一小時的時間來觀察、研究蜂鳥,並用專門的攝像設備拍下蜂鳥的生活細節。可以說,他為寫這部著作做了充足的準備。
休格·布萊克是美國的國會議員,令人驚訝的是,他從沒有讀過大學,完全是自學成才。他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小時到圖書館裏查閱資料,閱讀有關政治、曆史、法律方麵的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持之以恒的努力,讓他終於進入美國議會,最終當上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
尼古拉是一名電梯維修工,他喜歡在工作之餘閱讀物理學方麵的書,因而掌握了大量的物理學知識。最終,他發明了一種新型粒子加速器,不僅比其他類型的加速器便宜,而且更有效。尼古拉因為該項發明,被聘請到加州大學實驗室工作。
這些事例表明,隻有做好充分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每一個出現在他麵前的機會,做出了不起的成就。在未來社會中,每個人都會麵臨這樣或那樣的機會,但是每個人對機會的識別和把握的能力卻各不相同。今天的努力學習,就是讓你在機會降臨到麵前時,能夠敏銳地識別並抓住它,不會因為沒有相關能力而使它與你擦肩而過。
目標引爆激情
人生因為有夢想、有目標而精彩。
哈佛名人亨利·戴維·梭羅說:“堅持自己的目標,做自己的主人,人生所有的法則都將變得簡單,孤獨的人將不再孤獨,貧窮的人將不再貧窮,脆弱的人將不再脆弱。”
“目標是人生的清醒劑,計劃是人生的加速器。”目標賦予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哈佛有這樣一條警句:“目標不能決定一切,但是,就像一艘航船需要羅盤一樣,沒有羅盤的船不知道朝什麼方向航行,不知道什麼時間到達……”
國外一家科研機構對一百個年輕人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追蹤調查。當這些年輕人從意氣風發的少年成長到五六十歲時,他們中間隻有一個人變得很富有,另外還有五個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剩下九十四個人的情況都不太好,可以說是人生的失敗者。他們失敗的原因,並不是他們年輕時不夠努力,而是他們年輕時沒有樹立明確的目標。
對一個人來說,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要。有了目標,你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這一人生目標的追求上;有了目標,你才會每天都充滿動力,洋溢著奮鬥的激情。人生的目標不要太多—什麼是你這一生真正想要的,什麼是你真正想要實現的,那麼,它就是你奮鬥的目標。
如果在眾多的目標麵前無法取舍,你可以把這些疑似目標都用一句話寫下來,然後把那些無關緊要的目標清除掉,再把剩下的、必須要實現的目標,分輕重緩急設為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瞄準離你最近的一個目標,以最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牢牢掌控人生航船的羅盤,筆直地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航行,而不必擔心會走彎路。
鬆毛蟲在鬆樹上生活,它們群居在一起,共同結網為巢。每天黃昏的時候,它們就傾巢而出,列隊爬過樹幹,爬到鬆葉上去吮吸汁液。這些鬆毛蟲在前進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首領“走”在前麵,其他的鬆毛蟲一條接一條地跟在後麵,秩序井然,蜿蜒前行。
“走”在前麵的鬆毛蟲,一邊爬行,一邊吐絲,“走”到哪裏,絲就吐到哪裏。後麵的這些鬆毛蟲就沿著這條“絲路”前進,不管走出多遠,都能沿著這條“絲路”返回而不至迷失方向。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針對這一現象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隊離巢的鬆毛蟲引到一個高大的花盆上,用布將領頭的鬆毛蟲吐在花盆四周的絲擦掉,隻留下花盆邊緣上的絲,並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鬆葉。結果,這些鬆毛蟲就開始沿著留在花盆邊緣的絲爬行。它們明明是來尋找食物的,而可以維生的食物就在離它們隻有幾步之遙的花盆中央,但它們卻根本不去尋找,而是圍著花盆爬,一圈又一圈,如此反複不止地爬了幾天幾夜,最終因饑餓、疲勞而死。
許多人就像這些鬆毛蟲一樣,沒有明確的目標,隻知道機械地按照慣常的方式去生活,盲目地度過每一天。如果有人提醒他們這樣有錯誤,他們也許還會振振有詞地說:“別人不都是這樣過日子的嗎?”這就是沒有目標的人生狀態。他們的人生就像是失去羅盤的航船,迷茫不定,永遠也到達不了理想的彼岸。
目標對每個想成功的人都至關重要。製定明確的人生目標,是開啟人生的第一要素。因為目標就是動力,目標就是方向,隻有朝著確定的目標不斷前進,才能成就豐富、成功的人生。
目標的高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學者愛默生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你,正如你所想。”這句話被很多人奉為經典。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生活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在這些人中:沒有具體目標的占27%;目標模糊的人占60%;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目標的占10%;有精確的、長期目標的人隻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