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草木類(一)(1 / 3)

勒草

別名:勒草、五爪龍、過溝龍、拉拉藤等名。

形態產地:多年生蔓性草本,生於路旁、荒草地、籬邊、牆角、垃圾堆邊等處。花期七、八月,夏秋季采。

性味:味苦、甘、性寒。

功能:清熱解毒,健脾益胃,解暑止血,利尿斂陰,搜風止癢。

主治:

(一)肺癆(肺結核)

病例一:梁XX,女,30歲,保定市糖廠工人。1969年7月15日初診。主訴經市三院診斷為浸潤性肺結核,抗結核治療30天,效不明顯。”

檢查:咳嗽多痰,胸痛發悶,呼吸時短促不利,每天下午低燒,體溫38度左右。臉麵兩側呈赤紅色,發焦枯,口周發幹,舌尖暗紫,苔膩稍黃,口渴喜冷飲,納呆,腹脹滿,身疲乏,四肢無力,夜寐不寧,有盜汗,體瘦如柴,脈細數。治療:清熱解毒,養陰潤肺,止咳祛痰,培土生金為主。

處方:鮮草200克、鮮貓眼草7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日1劑,分二次服下。

按語:蘀草配貓眼草加強清熱解毒及殺蟲滅菌作用,配甘草增強培土生金(健脾養肺)之辦。總之對肺結核的治療,時間快,效特佳,連服15天諸症緩解,20天痊愈。隨訪23年,未複發,現身體健康。經臨床治療2-8例,治愈率89%以上。

(二)脫肛及子宮脫垂。

病例二:金XX,女,35歲,安新縣人。1978年7月15日初診。主訴:患脫肛及子宮脫垂5年多,久治反複不愈。

檢查:麵色黃白,發枯焦,多數變白,頭暈心慌,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小便短赤,大便時幹時溏,帶下呈黃赤色,重時脫肛幾小時收不回,子宮經常下垂,兼腰痛及下肢浮腫,舌淡苔膩,脈沉細而澀弱。

處方:藷草150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日服1劑,分2次服下。藥渣本扔掉,再加蘀草100克,放臉盆內加水煎煮30分鍾,熏洗局部,每晚1次。

按語:內服、外用相結合,加強清熱解毒、健脾利濕之功。提氣斂陰,促使脫垂收斂。故連用3-5天諸症痊愈。隨訪15年未複發,現身體健康。經臨床治療172例,總治愈、好轉率93%以上。

(三)血風瘡。

病例三:楊XX,男,16歲,清萍縣北大冉村人。1987年8月16日初診。

主訴:全身瘙癢半年餘,近2個月較重,尤以後背及兩下肢為甚。

檢查:後背布滿大片白屑及抓破血痕,呈條形血痂及白屑混雜,側麵布滿白屑和搔抓血痕,血汁外溢,兩上肢及前胸均有不同程度的搔抓血跡,瘙癢難忍,夜不能寐,心煩口幹,小便短赤,大便幹,舌尖赤,苔燥裂,脈弦數。

化驗:白細胞、中性、淋巴。證係風濕之邪凝結肌膚。西醫診斷:瘙癢症。中醫診斷:血風瘡。治以清熱解暑、消風止癢。藥用鮮草200克,放臉盆加水1500毫升,爐火煮開20分鍾。先熏後洗20分每日1劑,熏洗2次。上藥用3天,瘙癢大減,皮損好轉。藥用7天,瘙癢止,皮損消失,症消痊愈。1988年9月追訪,愈後1年未犯。

(四)嘔吐。

病例四:劉XX,女,5歲,保定市郊區黃莊人。1986年7月18日初診。

其母代訴:3個月來腹滿脹痛,嘔吐不止。經中西醫及針灸治療,久治反複不愈。

檢查:麵色蒼黃,腹滿脹大,按之柔軟,稍有痛感,肝脾未及,納呆,既食後亦非吐完方止,時而飲水亦吐,胃無食亦幹吐。體質消瘦,四肢無力,兩口角潰爛,流出紅色液汁,舌尖赤,苔膩薄黃,小便赤澀,大便幹,脈弦數。

化驗:白細胞、中性、淋巴、血色素。證係脾胃不和,納運及清濁失常。診斷:嘔吐症。治以開胃、健脾、止吐。藥用草60克、鮮橘皮30克、大黃、生薑各10克(後下),水煎,日1劑,分2次服。上藥服2劑後,嘔吐減,並能飲些小米粥。偶爾還嘔件,腹脹好轉。7劑後,腹滿除,兩口角潰爛愈,嘔吐全止,諸症痊愈。

化驗:白細胞、中性、淋巴、血色素100克7升。愈後1年多,1988年9月追訪,未複發,現身體健康。

(五)泄瀉

病例五:孫XX,女,3歲,清苑縣大堤上村人。1988年今月16日初診。其母代訴:大便泄瀉20天,近3天日10餘次,經服黃連素、痢特靈,中藥香連丸、止瀉丸,服後時輕時重,反複不愈。

檢查:臉色蒼白,兩眼下凹,腹滿,小腹脹,按之疼痛,納穀不香,體質消瘦。大便日10餘次,稀薄夾塊狀,混雜不清,味腥臭。舌尖赤,苔膩薄黃,脈滑數,

化驗:白細胞、中性、淋巴、血色素70克升。大便常規:脂肪球。證係胃功能消化減退及脾失健運。診斷:秋瀉症。治以開胃、健脾、止瀉。

藥用:①陳皮15克、大棗6個、紅糖15克、生薑10克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②鮮蓰草100克,放臉盆內加水1500毫升,煮開20分鍾端下,先熏肛門和腳心,待溫時洗兩處。每日1劑,熏洗2次。上藥合用3天,瀉減70“,腹滿好轉,按之不痛,納穀增。用藥5天,兩眼恢複如常。

大便常規:脂肪球諸症消,告愈。愈後,1988年10月第2次追訪,未複發,現身體康健。

(六)銅疾。

病例六:王XX,男,40歲,保定市郊區金莊村人。1985年8月18日初診。主訴:吃了500克生瓜後,腹痛下墜,泄瀉帶血,日數次。經某醫院確診:痢疾。經服強力黴素、痢特靈6天,時輕時重,反複不愈。

檢查:疼痛,發熱,體溫39度,腹脹滿,小腹脹痛下墜,按之加重,納穀不香,心煩口惡逆,小便短赤。大便日10餘次,其色紅白混雜,呈膿樣便,味稍臭。

化驗:大便膿血球。舌尖赤,苔薄黃而燥,脈滑數而見澀。證係傷食鬱滯凝結於胃及脾失健運所致。治以消食、導滯、止痢。

處方:鮮蘀草100克、鮮馬齒莧50克、蒼術15克、雞內金15克、紅糖3克、生薑10克(後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藥用3天,泄瀉次數減少,便色由紅白混雜轉褐黃紅色,納增,熱退,腹痛減,口惡逆盡。藥用6劑,大便恢複到日1次,便色發黃,呈團形。

(七)血淋。

病例七:李XX,女,30歲。保定木材廠工人。1986年7月18日初診。主訴:尿血3年,北京某醫院診斷為腎炎。經肌注青鏈黴素和內服藥片,時輕時重,反複不愈。近10天尿血量多而腰痛。

檢查:頭暈眼花,麵色蒼白,口渴咽幹,心煩失眠,既寐多夢,納穀不香,腰酸脹痛,按之舒適,身疲倦,四肢無力,下肢浮腫。小便頻數,時而短澀,疼痛如刺,尿色黃赤。

化驗:血色素60克每升。

尿常規:膿血球。證係脾失統,腎失化。診為血淋。治以清熱解毒,養陰利尿。

藥用:鳳眼草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眼。藥用5天,夜能入眠,納穀香,腰酸痛盡,小便通暢。藥用10天,小便清白,下肢浮腫消。

化驗:血色素110克升,尿常規諸症消,病告愈。愈後2年(1988年8月)第四次追訪,未複發,現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