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字數的(1 / 3)

蓮宗祖師傳略

善慧蓮編

蓮宗祖傳略目次

一祖慧遠大師

二祖曇鸞大師

三祖道綽大師

四祖善導大師

五祖承遠大師

六祖法照大師

七祖少康大師

八祖永明大師

九祖省常大師

十祖蓮池大師

十一祖澫益大師

十二祖截流大師

十三祖省庵大師

十四祖徹悟大師

十五祖印光大師

前言

九八年冬,末學正利用業餘時間整理淨宗大德——北京黃念祖居士的講話文集,從磁帶錄音中聽到,黃念老特別指出:曇鸞、道綽兩位淨土宗大德,對於淨土宗的弘揚,貢獻很大,但由於曆史上的原因,他們的著作很早便失傳,流散到海外,國內人士很少見到他們,自然對於他們的事跡也少有了解。幸好,改革開放以後,兩位大德的著書,相繼傳回國內,人們得以見到,對此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是,很遺憾的是,這兩位大德對淨土宗的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傳承的影響巨大,但因為後世少有人知,所以曆代的《蓮宗祖師傳》中,一直沒有把他們列入其中。在淨宗的傳承上,一貫把善導大師列為二祖,其實應該把曇鸞大師列為第二祖、道綽大師列為第三祖,而善導大師排在第四祖……(真經閣)

聽了黃老的這些句,末學當時特別上心,不成想,沒過天便有兩位素未相識的北京居士找到末學,一見如故,他們正打算出《蓮宗十祖傳略》一書,因苦於此書為文言文,且找人翻譯成白話文後,不夠理想,所以正想請人代為翻譯,末學一聽便感到“緣分來了”,於是把二天前聽黃念老磁帶錄音的事告訴了他們,結果一拍即合,他們請末學重新整理《蓮宗祖師傳略》,以此書來激勵末法修學淨宗的廣大同修道友,能以各位祖師大德為榜樣,精進修行,早生淨土。於是,我應允了下來,並著手於各方麵的資料彙集。

對於《蓮宗十祖傳略》這本書,乃大清道光年間,悟開法師所作。對於此本,早有印光大師指出不足。因為此書隻收錄了十位祖師的事跡,而漏缺了蕅益(智旭)、截流(行策)這兩位大師。因此,依印光大師的倡議,把這兩位大師列入了祖師之列。又自印光大師的出世,後人公認地把印光大師也列為祖師。所以至今都以十三祖為準,即一祖慧遠大師、二祖善導大師、三祖承遠大師、四祖法照大師、五祖少康大師、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七祖省常大師、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蕅益大師、十祖截流(行策)大師、十一祖省庵大師、十二祖徹悟大師、十三祖印光大師。

至於接受黃念祖大德的建議,列曇鸞、道綽二師為二祖、三祖,以下順沿。一來,黃老乃當代淨土宗修有成就的生西大德、金剛上師;二來,通過對兩位大師的了解,不難看出,正是由於慧遠大師對曇鸞大師的影響;曇鸞大師對道綽大師的影響;以及道綽大師對善導大師的影響,才導致了自善導大師起,淨土宗在中國的廣泛弘傳。所以,四者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關係,這也正符合了我們編輯此書的初衷。

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參考了悟開的《蓮宗十祖傳略》、印光大師鑒定、如岑法師編輯的《思歸集》、魏磊先生輯著的《淨宗法語大觀》、中國佛教協會編輯的《中國佛教》第二冊等書。

由於編輯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還希四方道友多多指正!

慚愧末學:善慧蓮

1999年元月於京

一祖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山西雁門(原平縣崞陽鎮東)人。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幼即好學。十三歲時隨舅父令狐氏遊學於許昌、洛陽等地。大師博學於儒、道諸經,深得儒學與玄學的真諦。二十一歲時,本打算渡江到南昌從學於名儒範宣子,正值戰亂,去南方的路梗塞不通,雖有誌而不能。當時,著名高僧道安大師,建刹於太行、恒山,弘法利生,名聞遐邇。於是,大師攜弟弟慧持一起前去求學。因聞聽道安師講解《般若經》,而豁然開悟,感歎:“三教九流的學說,都如同糠秕一樣。”於是與弟弟慧持一起,落發為僧,發洪誓大願,以續佛慧命為己任。由於他勤誦精思,晝夜研習般若經典,所以對於佛教大乘般若思想深有心得,並經常登上講壇說法,聽眾無不悅服,因此也頗得道安大師所賞識與器重。道安大師曾讚他“佛教能在中國進一步的傳播,就在你慧遠了!”

大師二十四歲時便開始講經說法,聽眾有聽不懂的地方,他常常能引《莊子》的言說來連接類比,以相應的概念來解釋佛理,使聽者豁然解悟。由於他能於講經時施善巧方便,於是老師道安大師特許他可以引用佛典之外的書籍來比附說明佛理。

東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大師欲隨道安師避惡離亂,被困於襄陽。道安大師決定解散諸徒眾,各自散去。臨別前,各隨從弟子皆被道安師教誨、叮囑,唯獨沒有對慧遠師說一句話,於是慧遠師跪請:“獨我沒有接受您的訓教,我怕老師把我當例外?”而道安大師告訴他:你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可操心的了!”。於是,道安大師與道立等少數弟子,一起前往長安城。而慧遠師及慧持、曇邕等人一起去荊州,並留居於上明寺有五年之久。

襄陽分手時,慧遠師本與同門道友慧永約好到羅浮會合的,所以五年之後,慧遠師又沿揚子江南下。到了潯陽,見廬山如此秀麗、清淨,便以為可以做息心斂影的修行之處。於此同時,又不期而遇慧永。慧永法師因受郡人陶遮挽留,所以早已於此留住多時,並築西林寺居之。聞聽慧遠師到此,不勝歡喜,並挽請慧遠師一同入山,相看廬山東麓地勢。慧遠師以杖杵地說:“如若有緣,此處可以住下,被杵之處就當噴出泉來。”言畢,果然有泉水應聲迸出,湧浚成溪。於是慧遠師決定住下,並築茅為庵,稱作“龍泉精舍”。過了不久,九江地區遭遇大旱,慧遠師來到泉池邊,虔誦《海龍王經》,忽見神龍從池中騰空而起,隨即大雨傾注,令大旱之年反成豐收之年。因此因緣,“龍泉精舍”也得名“龍泉寺”。

東晉太元九年,慧遠大師是年五十一歲。其德高望重,早已聲名遠揚。前來求法者也漸眾,因為開講《涅盤經》而感得山神顯靈,資助材木,雷雨辟地。慧永法師告訴江州刺史桓伊說:“慧遠公宏道,使得徒眾越來越廣,來求法者也越來越多,住在我這西林寺,又小又不方便,是否可造一個大的寺院,你看如何?”桓伊聞聽有靈瑞顯現,便大生崇敬之感,於是奏明上方,建立東林寺於廬山東麓。東林寺大殿稱為“神運殿”。

慧遠大師神貌威嚴,容正方棱,凡是見過其容的人,無不油然生起敬畏之心。曾有一僧人,打算供養大師用竹做的如意杖,入山寺住了好幾天,竟不敢呈見,最後悄然而去。又有一名叫慧義的法師,一貫剛愎自負,沒有肯服的人。來到東林寺,沒等上山就對慧遠大師的弟子慧寶說:“你們諸位都是庸才,才推崇你們的師傅,今天讓我試試,看他如何?”當他進寺時,正值慧遠大師講解《法華經》,他就想用問問題的方式來難住大師。沒想到,每每當他要提問的時候,由於心有餘悸而汗流夾背,竟不敢提問,出來後對慧寶說:“此公真是了不起!伏物、蓋眾也是如此!”

殷仲堪任荊州地方官時,路過寺院前來敬見大師,兩人一起來到溪邊鬆下,共談《易經》之道,一天下來竟不知疲倦。殷仲堪感歎道:“大師智識深明,實在難能可貴!”後來,晉室重臣桓玄征討殷仲堪,也帶兵路經廬山,要求大師出山見他,大師稱有病不見,於是桓玄親自入山見大師。桓玄的部下對恒玄說:“當年殷仲堪進山見慧遠是行大禮,您就不必也象他那樣也敬見慧遠了。”恒玄回答:“豈有此理,仲堪本來是個死人,他能跟我比嗎!”於是去見大師,但也不自覺地向大師行屈膝禮。恒玄依《孝經》之理討教於大師:“身體發膚,都是父母所生,不敢毀傷,否則不孝,僧人出家何以要剪削頭發呢?”大師也以《孝經》之語對應:“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也。”恒玄稱“好!”於是本還想問的也不問了。博得了恒玄的敬佩之後,接著就征討殷仲堪之事,求教於大師。大師不予回答。恒玄又問大師是否對自己有什麼希望?大師以超然的態度說:“希望你也能能象殷仲堪一樣,做個施主。”等恒玄出了山,對自己的部下講:“慧遠大師,實在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恒玄後來得了勢,想請慧遠大師出來當官,遭到了請謝絕。當時,朝中曾就僧人要不要禮敬帝王之事展開過爭論,恒玄由於聽從了大師的意見,立“僧人不必禮敬旁帝王”的條例。這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每逢西域有僧人、大德來中國,慧遠大師定要懇惻問訊。鳩摩羅什大師(中國四大譯經師之首)在關中譯經時,慧遠大師曾致信通好,二人書信往來,討論佛法奧義,各相欽慕,並且互贈衣物、偈讚等類。許多外國僧人也都說中國有高僧,經常梵香禮拜,向東稽首,欽仰大師之德。可見大師威名遠揚。大師也有感於江東地區佛法之衰,曾遣人西行取經,曆經長期的跋涉,請來諸多梵文經典,組織翻譯、流通。安帝元興元年,大師在東林寺創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淨土宗道場——白蓮社,設壇立誓,求生彌陀淨土。為使修行精進,鑿池種蓮花,木刻十二葉蓮花立於水中,隨波旋轉,分別刻上晝夜時分,作為念佛修行的時間表。當時,加入蓮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位名士大德。慧遠大師對他們講:“你們能來此修行念佛,不就是為的往生極樂世界嗎!”於是令蓮社中設西方三聖像,並讓劉遺民居士作《往生發願回向文》刻於石碑之上。王喬之居士等作《念佛三昧》詩,大師為此親自作序說: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自心本來是佛,隻要念佛,不間斷到一心不亂,自心與阿彌陀佛打成一片,此時自心即是淨土,自性即是彌陀,念到此境界便能了生脫死、出六道輪回。念佛即便不能大徹大悟,也能往生淨土,因其願與阿彌陀佛本願感應道交。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修行的最上法門……”

大師自入廬山定居於東林寺以來,三十二年間,最初的十一年裏,曾三次念佛麵睹西方極樂聖境,但並未予人說。晉義熙十二年七月三十日晚,大師於般若台上坐禪入定,親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顯——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正如《十六觀經》所言之相。阿彌陀佛告師說:

“我因為本願的力量,前來告慰於你,你當在七日後,往生到我極樂世界國刹。”

當時大師也見到了蓮花社的同修中,先於他往生的佛馱耶舍、慧持、慧永、劉程之等人,都在佛的兩側。這些人都向大師頂禮問:“大師您發願最先,為何來的卻比我們晚呢?”

出定後,大師把境中所見告訴了弟子法淨、慧寶等人。“我自從住居東林寺起,十一年來,曾三次見到阿彌陀佛,今天又見到了,我肯定要生淨土了!”又說:“七日之內,我就會往生了。”於是大師向弟子製定了遺誡:

“我已然知道了要走的日,這麼多年來在此廬山隨緣消業,自以為畢竟到了出頭之日,所以我要絕跡外緣,以求達到往生的誌願……等我往生後,你們要把我的骨骸埋在鬆林下,以山嶺為墳,與土木同狀……我以虔誠之心往生,就是為報佛世尊之恩,要幫他一起弘法利生。”

弟子們聽得此話,無不悲痛。大師因為世情難割,於是打算暫留七日。圓寂前示疾,有大德長老請求他以豉酒來治病,大師說:“戒律上沒有這一條,不許!”。於是又請他喝米湯,大師又說:“過午不食,現在已經過中午了。”所以不喝。於是又有人端來蜜水請他喝,大師又讓弟子們查查看戒律條文是否有禁令。律文還沒查過半卷,大師已經悄然而逝了。僅從此處,足見大師之慈悲,臨往生前還要示疾,以此形式教誨眾弟們。

大師往生後,弟子們與潯陽太守阮侃一起,把大師的軀身舉葬於西山嶺,累石為塔。謝靈運居士為其建碑,以銘遺德;張野居士作序,宗炳法師又立碑於東林寺門前。

慧遠大師曆朝被封的諡號有:

晉安帝義熙年,諡:廬山尊者、鴻臚大卿、白蓮社主。

唐宣宗大中二年,諡:辯覺大師。

南唐升元三年,諡:正覺大師。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諡:圓悟大師。

宋孝宗乾道二年,諡:等遍正覺圓悟大法師。

慧遠大師著書如下: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名《釋論要鈔》)、《不敬王者論》一卷、《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三卷、《大智論序》一卷、《阿毗曇心序》一卷、《三法度序》一卷、《妙法蓮華經序》一卷、《明報應論》一卷、《修行方便禪經序》一卷、《辯心識論》一卷、《法性論》一卷、《沙門祖服法論》一卷、《釋三報論》一卷、《佛影讚》一卷。二祖曇鸞大師

曇鸞大師(476—542),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一位高僧。

大師生於今山西大同的雁門(唐迦才《淨土論》作並州汶水人)。因家近五台山,從小便常聽有關文殊菩薩靈異的傳說。十餘歲時,即登山訪尋,備見佛教遺跡,心裏非常感動,於是出家,廣學內外經典。大師對於龍樹一係的《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四部論及佛性之義的研究,特別有所心得。

後來,大師讀《大集經》,感覺到經中的詞義深奧不易悟解,即著手寫作注釋,寫了一半多,忽然得了氣疾,暫時停筆。於是出門尋醫療治。到了汾州,一日忽見天門洞開,其氣疾頓然也好了。於是又想繼續寫作,但此時已深感到生命之短促,如果不獲長年,便難完成一切誌願。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學問淵博,遠近推重,即南遊相訪。

當時江南梁朝對於北人入國是不輕易容許的。曇鸞到了梁都建康(今南京)之後,經過官府的勘問並得引見梁武帝。武帝知道他並不是北朝的奸細,即請入重雲殿和他談論佛性的深義,大師的見解很受梁武帝的讚許。

當時陶弘景住在句容的茅山,深受梁武帝的尊敬,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曇鸞在建康先寫信給陶弘景說明來意,表示願從他學習仙術。陶弘景也是早慕曇鸞的高名,接信後立即回信表示歡迎。曇鸞到茅山後受到陶弘景殷勤的接待,不久即授與《仙經》十卷。曇鸞即攜經辭還北魏,欲往名山如法修煉。歸途中路過洛陽,遇見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即向流支敘述自己的願望,並問他佛法中有沒有勝過此《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以《仙經》比不上佛法,並且仙術也不能長生。即以《觀無量壽經》授給他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即把隨身所帶的《仙經》燒掉。從此精修淨業,自行化他。

因大師精通佛學,四眾欽佩,逐漸得到廣大信眾的皈依。東魏孝靜帝也尊稱他為“神鸞”,並敕住並州大岩寺(故址在今太原)。大師晚年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又時常到介山(今介休縣綿山)之陰集眾念佛,後人稱其處為“鸞公岩”。

大師為唐淨土宗集大成者,奠定下了重要的基礎。同時大師也是著名“四論”(《中論》、《百法名門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學者,所以後世且尊稱他為“四論宗之祖”。

東魏興和四年(542),大師示疾,臨終誠言於眾:“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不可不懼,淨業不可不修。”於是令眾弟子高聲念佛,自己向西頂禮而去。在場大眾聞聽天樂西來,長時間名響於空。大師往生於平遙山寺,時年六十七歲。魏主孝靜帝敕葬於汾西泰陵文穀,營造磚塔,並為其立碑。

曇鸞大師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經籍誌》卷三十四、《新唐書·藝文誌》卷五十九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於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曇鸞本傳》載,大師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可見其在醫學上的造詣。。大師的著書還有《禮淨土十二偈》(《讚阿彌陀佛偈》)、《安樂集》(《略論安樂淨土義》)、《淨土往生論注》、《讚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對印度世親菩薩《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可見大師的高深見解。其有“二道二力、名號為體、往還二向”等論義。這些都體現出曇鸞大師淨土教的思想。

《讚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而讚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所以又稱《無量壽經奉讚》或《大經奉讚》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三界攝否、莊嚴多少、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

曇鸞大師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於《往生論注》之中。他在《論注》的卷頭即引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說明菩薩欲求阿毗跋致(即不退轉法)有難行、易行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求阿毗跋致名為難行道;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由佛力住持入於大乘正定之聚名為易行道。這就是說,在無佛之世“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難得阿毗跋致,譬如陸路步行則苦,名為難行道。反之,乘著佛的本願力往生淨土,即依他力而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名為易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