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附錄:“紀念儲安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日誌(1 / 3)

二〇〇九年一月七日:今天把紀念儲安平學術討論會的消息發給天益網主編郭瓊虎。我在信中說:“瓊虎:感謝你的支持,我負責召開的錢鍾書會議消息,經你們報道後影響很大。會議論文集將公開出版,屆時我當寄一冊給你。另外,今年夏天,我還要負責開一個紀念儲安平的學術會議,現在發一個消息,如果方便掛在網上,我主要是想征集一些論文。如果不合適,萬不要勉強。有事來信。謝泳 1.7。”當日即得到瓊虎回信,稱消息已發天益網。全文如下: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將召開“紀念儲安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向海內外公開征集文獻

二〇〇九年是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

儲安平一生對中國民主化進程作過重要貢獻。他青年時代的文學活動,曾對“新月”後期的散文寫作發生重要影響;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前後,他曾創辦《客觀》周刊,彙聚當時重慶的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戰後中國的民主重建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一九四六年九月,儲安平在上海創辦《觀察》周刊,成為當時最具社會影響的雜誌之一,發行超過十萬份,從高層政治人物、軍界將士、大學教授到國家公教人員,都成為這本雜誌的主要讀者,它的廣泛社會影響和龐大的作者群體,成為觀察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個主要窗口,它的成就和曆史局限成為分析那個時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思想狀態的基礎史料。

一九四九年後,儲安平曾在中國民主同盟、九三學社高層工作,一九五七年曾短暫出掌《光明日報》,個人經曆獨特豐富,人生命運奇特曲折。上世紀四十年代,儲安平留下了著名的“國共民主多少有無”論,成為至今判斷中國現代曆史的一個主要尺度;一九五七年夏天,儲安平對中國當代現實發出“黨天下”的感慨,成為概括一個時代基本製度和社會現實最具表述力的專有名詞。

為紀念這位著名的中國知識分子,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將於二〇〇九年七月間,在廈門大學召開“紀念儲安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特向海內外公開征集文獻。不論何人,不論學術背景,不論供職處所,均可參與。凡對儲安平研究有幫助的信息、史料、研究或者其他文獻,均表歡迎。文章無論長短,不拘體例格式;史料不分先後,但求真實可靠。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日:今天得章詒和老師電話,稱一定要來參加會議並努力寫出文章。

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日: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孫偉林來電話,要求參加會議。

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一日:今天收到章老師短信,言她將和賀衛方一起來參加儲安平學術討論會。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今日收到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趙麗華寄來的會議論文。她在信中說:“附件中的文章《‘國家觀念’與知識階級‘台柱’觀——儲安平與<中央日報>副刊》是本人博士論文的一個小節,對於儲安平與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及其副刊的關係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和分析。學界對此尚無研究,希望拙文對本次研討會有所貢獻。非常希望能夠參加此次討論會,向各位前輩、老師請教。如需修改或進一步提供資料,請與學生聯係。”我當即複信:“麗華:收到文章,非常不錯,感謝你的支持。如果會議可以正常舉行,我會正式邀請你來參加。有一個小意見,你對《中央日報》副刊下了很大功夫,可否在論文後麵開列一個‘儲安平《中央日報》副刊所發文章目錄’?我是比較在意史料的,所以有此建議,僅供參考。我們保持聯係。有事來信。謝泳2.10”。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一日:今天考慮儲安平學術討論會的準備情況,忽然想到陳永忠。他前幾年在南京大學李良玉先生門下讀博士,其博士論文為《儲安平研究》,用力甚勤,特別對儲家早年的情況,多所發現。他利用方誌和家譜中的材料不少,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他曾寄我博士論文電子本,可惜我電腦出了問題,一時找不到了。他博士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合適去處,曾和我聯係,想到浙江大學高力克先生門下做博士後研究,那時我還在太原,很為他想了一點小辦法,並給高先生寫了一推薦信,印象中他是到了那裏,可惜後來就失去了聯係。我有他幾個電話,都沒有聯係上,這幾年也不見他這方麵的文章,不知他現在何處。此次儲安平學術討論會,想多找一些青年人來。我再設法聯係一下。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八日:前幾天見到林建剛,囑他整理一個《近三十年來儲安平研究論文目錄索引》,他答應試試。今天發來電子郵件說:“我的兩個朋友都想去參加儲安平的會議,其中一個叫做周為筠,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編輯,另一個叫做吳麟,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方麵的博士,現在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講師。我告訴他們了,估計過段時間他們就會把文章發到你的郵箱裏麵了。”我複信說可以來參加會議,但費用如何落實,再議。中國政法大學博士陳夏紅發來短信,想來參加會議,我回複同意。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三日:今天得成都冉雲飛電子郵件:“有十三年未見了,前兩天在兄新浪博客上見到今年有儲先生之研討會,就想好好寫篇關於儲先生的文章,希望能藉此到廈門與兄暢談。”我一九九六年去昆明,曾在四川龔明德兄處寄宿數日,得識雲飛兄,其時他剛新婚不久,家中藏書甚富。我複信歡迎他來廈門看看。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今天得北京陳遠信:前幾天在你的博客上看到正在召集“紀念儲安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我打算根據1957年《人民日報》上針對儲安平的報道和批判寫一篇“儲安平1957年的人際關係分析,不知道這個題目在你看來是否還有些意義?如果覺得有些意義的話,我寫完後發給您指正可否?如果您覺得此題意義不大,也就算了。”我當及複信:“題目可以,但光用一種單一材料不夠,最好能把儲以往的社會交遊也加進來,比如他在九三和民盟中央高層的真實關係,可能還要費點功夫,設法查一下,能不能看看相關檔案。因為有些事光從1957年還看不出來,另外,人際關係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曆史背景下解析,不然就會得出與真相不符的結論。寫好後發到我信箱,我五月要印論文集,會後還要在台灣出版。謝泳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