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後記(1 / 1)

我的家鄉聊城,在河南和河北的交界,運河曾經在這裏經過,至今還斜躺著宋時的明月。我出生在馬家河畔,那裏曾經是河水清清,魚群透明。那裏有蛙鳴叫高的天空,那裏遍地的河流有孩提時流不完的欣慰。那兒生產了無數個讓我激動的夜晚,那時的夜晚處處充滿笑聲。無論是舞槍弄棒,還是捉拿螢蟲;無論是習讀功課,還是撰寫心聲。雖然魯西北廣袤的平原被貧窮覆蓋,但韻律優美的三弦和朗朗流淌的說唱大鼓,是我精神裏的大米和高粱,每個夜晚三鄉五裏的奔跑,是我真正的富足。十幾歲的時候,到縣城參加文學講習班,冬天頭頂冰霜要騎上自行車蹬一個小時的路程,才能到達縣城,但心裏卻格外暖和,從那絲絲的暖裏我聞到了渴望的墨香,我的心靈是顫動的。在那裏,我看到知名作家的巍峨,我聽到了鄉村歌唱的俊美。眾多文學愛好者的狂熱,讓我的心開始發燙。每期講習班上,我的習作被作家朗誦,我的年少的喜悅不能自己。我羨慕城裏人的生活,覺得他們衣食無憂,庭院裏有孩子們享受不盡的溫飽,放學後也不用為爹娘準備燒火的柴草。我決心,用我的筆墨,讓爹娘收割喜悅和富裕。我要抓住文學這根生命的稻草,用我的勤奮和善良,耕耘我的日月。後來,因為各種變故,我到了軍營,將一顆愛國心紮在了煙台。那時的煙台和各地的城市一樣,盡管剛剛列為中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但還沒有長出喘不過氣來的高樓,到處掛滿了保守與破舊。

我是這樣走進煙台的。沒有見識過大海的我,開始深愛起大海。因為海,我覺得生活裏充滿了魚蝦和參貝的富足;因為海,我知道生活的壯闊和美好。堆起千堆雪的大海,有著比陸地更豐富的寶藏。它的包容和忍耐,是我生命的燈塔。生活中,還有比溫飽更讓人向往的東西。所以,每逢夜不能寐的時候,我就打起詩的燈盞,前行。

想象著海的蔚藍,想象給我的朋友和親人講解大海對我的觸動,盡管我的認知是膚淺的。從此,大海成為我生命裏的因子,我的生命因海的起伏而不斷地歌唱,歌唱我的快樂和憂鬱。我通過詩歌的種子,向海播種我的歡快和跳躍。

我的精神世界,閃耀鹽的螢火;我流動的血液,跳動藍色的精靈;我用浪濤掬起的歲月,構築人生的美好。

海的博大,寬容著我的放縱。海的浪花,跳動著我的剛毅和堅定。

海從不自暴自棄,海從不隨波逐流。海,讓我充滿了傾訴不盡的感動,所以,我要為海而歌唱。

從不動搖。

當然,那些給我幫助、給我溫暖、給我想象的朋友們,我隻能用我的詩,謝謝你們!

文翔不才,此集出版呈蒙各界長輩提攜和同仁的鼓勵,讓我一一數出他們的名字。《中國作家》副主編王青風,著名作家蒼虹,職業作家孫美玉,香港著名出版人張小波,香港中國時代出版社總編輯劉偉勳、韓國國畫家協會會長牟少峰,省委組織部原部長王克玉,省民政廳原廳長王彥善,煙台市行政審批中心主任楊效坤,煙台大學教授袁肇君。他們不畏辛勞,百忙中欣然為此集作序、題名、攝影、施愛。晚生願把煙台山高高的烽火台卷成喇叭,捧在手上,向全世界高喊:很感謝、再感謝、再再謝!

餘音繞梁。山海齊鳴。波線浩蕩。若有憾,渴望下一部書中吼一聲,唱醉天下黎民。

趙文翔

2011年1月17日於煙台溫潤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