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已經50年了,把人們的記憶又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威武悲壯的年代。我們這些經曆過這場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老戰士,更是撫今思昔,心潮難平,壯心不已。
半個世紀以前結束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偉大正義戰爭。如果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我黨推動和領導下的東北人民抗日遊擊戰爭算起,實際上中國的抗日戰爭持續了14年之久。當時,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與寄賴國際聯盟調停,而我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於1932年4月正式發布《對日戰爭宣言》,動員全國軍民保衛自己的國家。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共產黨與毛澤東同誌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堅持了八年全民族抗戰。在如此漫長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抗日戰爭改寫了近代中國抵抗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曆史記錄,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後一百年間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
中國的抗日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光榮一頁,而且是揭開反法西斯戰爭序幕的光榮一頁。在日、德、意法西斯勢力崛起,世界和平受到空前嚴重威脅的形勢下,中國人民最先舉起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對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無疑起到了鼓舞作用和先導作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長期吸引和抗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兵力。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主要國家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的主戰場,在戰略上掩護並支持了蘇、美、英等盟國,配合了歐洲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的作戰。中國人民為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的尊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中國人民付出了人類戰爭史上空前巨大的犧牲,有三千五百多萬軍民負傷或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當今的中國與世界,同50年前相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在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國人民不僅早已站起來了,而且正朝著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使中國躋身世界先進的現代化國家之列的宏偉目標前進。但是,無論時代怎麼變化,國家怎麼發展,曆史永遠是教科書,曆史的經驗總是為後來的人們提供啟示和告誡。正因為這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鄧小平同誌反複教導我們,不要忘記曆史,要用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樹立振興中華、發展中國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曆史責任感。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圖大業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中顯示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抗日救亡”、“不作亡國奴”的共同心聲,曾經把千千萬萬的民眾動員和組織起來,結成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激勵著全體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不屈不撓、氣吞山河的偉大鬥爭。抗日戰爭勝利的實踐證明,中華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自存自立、奮發進取、興盛發達的永恒的曆史主旋律。在現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是統一的。在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基礎上,經過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和中國的繁榮富強,這是中國人民從長期奮鬥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曆史結論。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的: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和發展中國。我們正在進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我們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社會進步的象征。離開了社會主義,也就離開了今天中國的最大實際,也就談不上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就失去了靈魂。愛國主義從來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從來都要體現整個民族和人民群眾的意誌、利益、願望和追求。按照江澤民同誌提出的要求,搞好愛國奉獻教育,就是要熱愛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熱愛祖國,有理想、有道德、講文明、守紀律,以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己任,殫精竭慮,犧牲奉獻。這都是愛國主義在今天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