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今安徽石台縣)人。出身寒微,熱衷功名,屢試不第。因上頌德詩三十首取悅朱溫,朱溫送名至禮部,大順二年(891)中進士第。後期投靠朱溫。有《唐風集》。
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1]。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2]。
“注釋”
[1]嬋娟:形容女子的美貌。慵:慵懶。
[2]越溪女:原指西施,這裏代指被選入宮中的女子。越溪,即若耶溪,在近浙江紹興東南。傳說為西施浣紗之處。
“解讀”
這首詩將宮怨與春天景物聯係在一起寫。宮女深居內宮,無聊寂寞,愁怨陪伴一生。追溯根源,都是自己的美貌惹的禍。當初被選入宮,就是因為容貌出眾,所以說:“早被嬋娟誤。”想到這些,宮女就沒有了臨鏡梳妝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女子都特別在意自己的容貌,都喜歡梳妝打扮,宮女連梳妝的心情都沒有了,其痛苦的深度可知。況且,進入宮中才發現:後宮美女無數,各施手段,爭寵帝王。是否得到皇帝的恩顧,此時就不在容貌了,那麼:對鏡打扮了又有什麼用呢?前四句寫宮女臨鏡梳妝的複雜心態。臨鏡梳妝,是日常行為,也隱含著期待君恩之意。無數次期待的落空,有了此時的複雜想法。將這一段描寫與詩人的遭遇聯係起來看,其中就有詩人的自身怨言。自己就是被才華出眾所害,得到皇帝的眷顧完全不在個人才華和能力,詩人還有什麼努力的途徑呢?換到這樣的角度理解詩歌,詩歌的寓意更加深長。“風暖”二句,轉寫春天美好的景色,這一切都與深宮怨女無關。她們沒有心情欣賞春景,春光反而牽涉出青春易逝的苦痛。她們隻有回憶著家鄉的風物和在家時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急欲擺脫深宮寂寞愁怨的心態以追憶的方式得到表達。這是否是詩人不得誌時聲言歸隱的一類老套?表述的方式是一致的。
送人遊吳[1]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2]。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3]。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注釋”
[1]吳:即詩中的姑蘇,今蘇州市。
[2]古宮:吳國舊王宮。春秋時,蘇州為吳國都城。
[3]綺羅:穿著絲綢衣裳的遊客。
“解讀”
這首詩寫姑蘇特有的景色,水鄉風光,宛在眼前。姑蘇城內,河流縱橫,河道旁人家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詩歌開篇就抓住了姑蘇“人家盡枕河”的獨特風貌,新奇別致。觀察逐步深入,姑蘇風貌也一一展現。姑蘇曆史悠久,人煙茂密,故少有“閑地”;水港交錯,彎彎小橋隨處可見;夜市熱鬧,所賣的是水鄉特產菱藕;河麵上遊船來往,所載的都是富貴遊客。這四句詳細的描述,寫出了姑蘇的繁華、秀麗。這首詩是送友人去姑蘇的。送別的詩難免離別的淒苦,行人也難免對所去之地的陌生與不適。詩人盡量描繪姑蘇的風光宜人,是對行者的最好安慰,在送別之作獨標一格。末聯落實到自己對友人的相思,但變換到友人的角度描寫。“遙知未眠月”寫友人於月夜思念自己而不能入眠,“鄉思在漁歌”寫友人聞姑蘇水鄉漁歌而起鄉思之情,其中也婉轉地包含了對友人的思念。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1]。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2]。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3]。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注釋”
[1]蓬茅:蓬舍茅屋。麻苧(zhù住)衣衫:用麻布縫製的粗糙衣服。苧:苧麻,皮可以製成絲布。鬢發焦:頭發枯黃。
[2]柘(zhè浙):柘樹,又名黃麻,葉可養蠶。征苗:征收田賦。
[3]旋:隨即。斫(zhuó卓):用刀斧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