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集學習資料的過程中,我看了創世總編楊晨314的微信公眾號,感觸良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驚喜地發現,總編也把期待感和代入感分開來談,這讓我非常高興。
因為我了悟到,自己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許多大神的理論、講課裏,都把這兩種東西混為一談,認為網絡小說,隻要有代入感,就能無往而不利。代入感就是期待感,代入感就是爽點,這是屢見不鮮的觀念。
但我不同意這個觀點。代入感,從它的名字上來看,僅僅代表讀者能不能代入書中的角色而已,並不能讓讀者開心,更別說爽了。難道我們會因為代入了某個角色就感到很爽嗎?如果我們代入到了魯迅著作《阿Q正傳》的主角阿Q身上,會覺得爽嗎?
從上麵的思辨中,我提取出來了三個要素。
代入感、期待感、爽感。這是一本商業小說的三個支撐點。
我之所以把過去大多數理論中統稱為代入感的三者分開來說,目的是明確寫作方向和思路。在過去,新人寫手們聽說代入感是最重要的,然後就隻奔著代入感的方向寫了,沒能搞明白,其實這個所謂的代入感中還包含了另外兩種感覺。
代入感,期待感,爽感,三個名字都簡單易懂,不必多說其定義。這裏隻說一說三者之間細微的區別吧。
代入感和期待感。通常而言,有了代入感,就會自然而然產生期待感,當讀者代入到小說主角之後,就會開始期待主角成為火影、成為海賊王、成為天下第一武道家、成為全國第一的籃球高中生等等。但是期待感的來源其實並不是代入感。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化學反應中有種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催化劑,代入感就是期待感的催化劑。當作者寫作的情節使得讀者產生了期待感之後,讀者就會被這本小說所吸引,就會開始期待接下來的情節,如果這個時候能夠加上代入感,期待感就會飛速增長,達到讓讀者不看完就寢食難安的地步。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一個是原材料,一個是催化劑。隻有原材料,發生反應太慢,隻有催化劑,更是毫無用處。
舉例說明,《巴黎聖母院》基本沒什麼代入感,我想,也不會有人代入那個心靈扭曲、身體殘疾的卡西莫多,但是期待感卻很大,讀者迫切地希望卡西莫多能夠扭轉整個局麵,能夠獲得妹子的愛情。不過結局給了所有讀者重重地一擊,主角什麼都沒有得到,讀者也沒有得到什麼快感,可能得到了靈魂的洗禮之類不靠譜的玩意,但恐怕沒人會來網文界尋求洗禮,這就是傳統作家和網文作家不同的地方。傳統作家寫作,是為了自己爽,讀者愛咋地咋地,網文寫手,是為了讀者爽,讀者爽了才會掏錢,作者才會爽。《冰與火之歌》類似,期待感爆棚,代入感近乎沒有,當然,爽感也沒有多少。
言歸正傳,上麵就是有了期待感沒有代入感的表現。至於有了代入感沒有期待感,那就太多了,大多數小白文之所以不能吸引到小白讀者的目光,就是因為那流水賬般的劇情沒什麼期待感。
代入感和爽感。前麵說了,代入感隻是簡簡單單的代入而已,爽與不爽和代入感無關,代入感是催化劑,一點小爽可以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變成大爽,要是沒有爽感,再怎麼催化都毫無用處。
舉例說明。假設《紅樓夢》有代入感,讀者在前半本的內容裏會覺得很爽,但是當情節發展到後半時,那是真不爽,不但不爽,還非常慘,這就是失敗的寫作,如果讀者代入了,會加倍地感受到這份悲慘。《水滸傳》也是,到最後一百單八將死傷慘重,讀者也是死傷慘重,有幾個人能堅持把這本書讀完?反正我是沒有。四大名著,隻有《西遊記》我是讀了個全本,其他的都沒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