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淺談腹瀉
人們都知道腹瀉,不少人還患過腹瀉,那麼腹瀉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腹瀉是胃腸係統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種症狀,其確切的定義是,每天排便3次以上,便呈稀糊狀,不成形,含水量增加,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或含有黏液、膿血,稱為腹瀉。
我們正常人,每日攝取的食物量大約為2~3升,從唾液腺、胃、腸、肝、膽及胰腺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約為7升,因此,總液量約為9~10升,其中含有大量的電解質。每日空腸(小腸的前半部分)可以吸收水分3~5升,回腸(小腸的後半部分)吸收水分2~4升,進入大腸的水分僅為1~2升,大部分又被大腸所吸收,最終隨糞便排出的水分僅為100~200毫升,同時帶出極微量的鈉、鉀、鈣、鎂等電解質。每日的大便重量約為150~250克,每日大便1~2次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有時每日大便2~3次,仍為成形便,總量不多或稍增多,或者每2~3日排1次成形便,也屬於正常現象。健康人也不會因為飲水的多少和食物中電解質含量的增減而影響大便次數。
一旦由於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食物毒素、化學性毒劑、致敏原、藥物、手術、全身性疾病或胃腸自身的疾病等原因,對胃腸黏膜造成傷害,引起炎症、糜爛、潰瘍等病變,致使腸液分泌量增加,消化不良,腸壁吸收量減少或胃腸蠕動加快等,就會造成糞便稀薄,便中含有異常的滲液,促使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而形成腹瀉。
一些便秘病人使用緩瀉劑後大便次數增多,不能稱為腹瀉。
2腹瀉的分類方法
作為許多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腹瀉的發生與消失,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十分複雜,因此腹瀉的分類也很困難,迄今尚無一個滿意的分類方法,在此列舉幾種常用的分類法。
(1)微生物學分類法:根據有無特定的病原體而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
(2)解剖學分類法:按解剖部位不同分為:胃原性腹瀉,腸原性腹瀉,胰原性腹瀉,內分泌性腹瀉等。
(3)病理生理學分類法:可分為滲出性腹瀉,分泌性腹瀉,高滲性(滲透性)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運動性腹瀉等。
(4)按病程長短分類法:可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3腹瀉病的概念及分類
1992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腹瀉病診治會議,製訂了《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993年10月,由衛生部組織有關專家對方案進行修訂並頒布執行。
全國腹瀉病診治會議指出,腹瀉是一種症狀,在沒有明確腹瀉的病因之前,統稱腹瀉病。由於很多疾病均可有腹瀉症狀,因此,腹瀉病是一組多種因素引起的疾病,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把腹瀉病的控製列為全球性戰略任務。我國對腹瀉病的控製也非常重視,製訂出國家腹瀉病控製規劃。
根據修訂的方案,腹瀉的病程分類、病情分類及病因分類如下。
(1)病程分類:
急性腹瀉病:病程在2周之內。
遷延性腹瀉病:病程2周至2個月。
慢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
(2)病情分類:
輕型:無脫水,無中毒表現。
中型:有些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症狀。
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症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麵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
(3)病因分類:
病因明確後,應按病原學進行診斷,如細菌性痢疾,腸阿米巴病、鼠傷寒沙門菌腸炎、藍氏賈弟鞭毛蟲腸炎等。
感染性腹瀉是指由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病原體感染所致的腹瀉。又可分為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寄生蟲性腹瀉,多為急性腹瀉,也有部分為慢性腹瀉。
非感染性腹瀉是指:由病原體以外其他原因如急性中毒、全身性疾病、胃腸道疾病等所致的腹瀉。涉及很多疾病,其臨床表現、預後、治療效果等均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可以根據病史、臨床表現、檢查分析等,診斷為食餌性腹瀉、症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糖原性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