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寶成
“國學經典解讀係列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學院的基本建設工程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創辦國學院,被譽為順應曆史潮流、立德立功之舉,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我校已經在國學教育方麵先行一步,更應該具備一種擔綱意識,繼續為推動國學教育向縱深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編寫這套教材,不僅僅是為了適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學的基本需要,也是力圖振興我國經典教育的一個具體步驟。經典著作如同歲月長河積澱、打磨出來的珍珠,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自先秦以來,儒道法墨諸家所奠定的經典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形態,在兩漢以後的封建社會中進一步得到鞏固與發展,形成了專門的學問與學科,是國學的主體。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典,乃是廣義上的經典,不僅有儒家的經書,而且包括諸子與史部、集部的群書,它是中華文化與學術的集成和薈萃。至於其地位與作用,正如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宗經篇》所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製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這段話說明中國古代的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精華,其精神意蘊可以穿越時空而獲得傳承與光大。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讀經的傳統,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年間曾經廢止讀經,但這並不等於經典教育的廢除,相反,它可以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得到創造性地繼承與更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所說:“讀經的廢止並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範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這種看法顯然是通達和正確的,值得今人加以借鑒。今天我們編寫這套教材,也同樣是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經典學術教育,而絕不是簡單地恢複讀經。
國學的精華主要凝聚在經史子集四部的經典之中。“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和順序是在《隋書·經籍誌》中最後確定下來的。後來清代乾隆皇帝時編修《四庫全書》,也是按經史子集四部來整理和編修的。四部不光是目錄學的概念,而且與現代意義上的學科也存在一定的關聯。一般說來,經部、子部大略相當於現在的哲學學科,史部大略相當於曆史學科,而集部接近於現代的文學學科,這說明國學與現代學科分類是可以互相兼容的,並不存在水火不相容的問題,當年的北大國學門與清華國學研究院,也是將四部與現代學科互相融合的。因此,傳統經典教育與現代教育可以相得益彰,和諧相生。
不過,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於中國傳統學術重視不夠,再加上厚今薄古思想及其理解中存在的偏頗,國學並沒有在百年來的教育體係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受到整體上的打壓。進入新時期之後,國學與國學教育在社會各界倡導下,有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強調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強調尊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隨著整個中華民族複興之局的到來,國學走向振興的時機已經成熟。
我們所說的國學,是指運用現代立場與眼光、放在國際視野中來研究中國傳統學術的一門學問。它包含三層意思,其一是傳統學術的內容;其二是用現代眼光來闡釋、辨析與創新,是今人眼中的國學;其三把國學看作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來闡釋、比較、辨析與創新,是國際視野中的國學。因此,振興國學不僅是指光大傳統,更主要是指激活國學的現代價值和創新精神,國學內在的融合中外、推陳出新的精神與能力,是我們今天在建構和諧社會,進行文化創新時所要秉承的。對於傳統經典的解讀、闡釋與辨析,毫無疑問是對於這種理論創新能力的激活,國學的生命力也在這種創新中得以生生不息,走向未來。因此,在國學教育中,這種經典的研讀、闡釋與辨析,是最要緊的門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