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是一座絢麗的文學寶庫,珍藏著浩如煙海的內容健康、純樸樂觀、形式豐富多彩的文學瑰寶。它植根於民間,融幽黙、風趣、機智、巧合等元素於一體,以其通俗易懂上口易記而得以廣泛流傳。它源遠流長,在某種程度上,它給正史以彌補,給名著的孕育奉獻了營養,如《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基本上都是先有零散傳說而後成書。民間文學作品的內容大多以揚善懲惡為主,催人奮進,積極向上,並以古樸純真的藝術手段,反映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理想和追求。如果沒有了它,人類將失去多少童真的回憶;愛祖國愛家鄉將會缺少實際可感的具體內容;人類的歡樂、悲傷也將變得平淡……
我的故鄉是冀東山區,那裏山明水秀鳥語花香,雖然沒岀過文化名人,但卻盛產民間故事。我是聽民間故事長大的,小時候白天山上跑水裏遊,到了晚上就在小油燈下靜聽大人們講故事。妖啦鬼啦狐啦,聽得我心醉神迷,有時也毛骨悚然,往大人腋下鑽。這是我最早接觸的文學,從那時起我就深深地愛上民間故事。我認為我的故鄉絕對是民間文學的富礦,我下決心長大要做一名民間故事的“開采工”……
十幾年中,在民間文學期刊上發表傳統題材故事一百餘篇,並且繼續堅持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和創作,以實際行動實踐我的宿願,爭取在民間文學的傳承上和廣大同行一起做出自己的貢獻。以上是之為序。
楊友
2012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