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附錄(1 / 3)

1 孟浩然年譜簡編

武則天永昌元年己醜(689),一歲

是年,孟浩然生(孟浩然生年說法不一,有689年、687年兩說),據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卒於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五十二,逆推應為本年生。祖籍鄒魯,父似未為官,家居襄陽城南郊澗南園,有弟洗然、馨、諤,姐妹中有適莫氏者。

武則天聖曆元年戊戌(698),十歲

在家與弟一起閉門讀書學劍。《入峽寄舍弟》:“吾昔與爾輩,讀書常閉門。”四十歲作的《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苦學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傷峴山雲表上人》:“少予學書劍,秦吳多歲年。”《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中宗景龍二年戊申(708),二十歲

經常遊曆家鄉的鹿門山等地,作《題鹿門山》詩。

睿宗景雲二年辛亥(711),二十三歲

與張子容一同隱居鹿門山,作《夜歸鹿門寺》詩。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712),二十四歲

冬,送別張子容上長安應進士舉。作《送張子容進士舉》詩,“茂林餘偃息,喬木爾飛翻”,表明將繼續隱居。

開元元年癸醜(713)至開元二年甲寅(714),二十五歲至二十六歲

張子容登進士舉。

秋,遊蜀地,有《入峽寄弟》雲“吾昔與爾輩,讀書嚐閉門。未嚐冒湍險,豈顧垂堂言。自此曆江湖,辛勤難具論”,知是初次離家漫遊,又雲“秋深露已繁”,知為深秋。

次年春,返回襄陽,作《行出竹東山望漢川》,詩雲“雪餘春未暖……信宿見維桑”,可知在蜀度歲後返鄉而作。

開元三年乙卯(715)至開元五年丁巳(717),二十七歲至二十九歲

漫遊江漢湖湘。在洞庭,登嶽陽樓,作《嶽陽樓》,幹謁時任嶽州刺史的張說。

開元六年戊午(718),三十歲

有很強的出仕願望,不遇,居澗南園,作《書懷貽京邑同好》,詩言“三十既成立”,《田園作》詩言“三十猶未遇”,自永昌元年順推,當在是年。

開元八年庚申(720),三十二歲

暮春時臥病南園,有詩《晚春臥病寄張八》贈張子容。

開元九年辛酉(721),三十三歲

遊洪州、南康等地,有《九日於龍沙作寄劉》等詩。

開元十年壬戌(722)至十二年甲子(724),三十四歲至三十六歲

曾寓居洛陽,作《上巳日洛中寄黃九》、《宴包二融宅》、《李氏園臥疾》等詩。據《通鑒》記載,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十一月至洛陽,一直到十五年十月才由洛陽回長安,詩人可能求仕於洛陽。《李氏園臥疾》雲“年年白社客,空滯洛陽城”,應是長期滯於洛陽。

開元十三年乙醜(725),三十七歲

襄州刺史韓思複卒,孟浩然與盧立石峴山。

開元十五年丁卯(727),三十九歲

三月下揚州(是年之前,曾漫遊於襄陽與揚州之間,然不可考訂具體時間),途經武昌時遇李白(與李白成交在此之前)。李白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送。有《夜泊宣城界》等詩。

開元十六年戊辰(728),四十歲

冬,往長安赴進士舉,途中遇雪,作《赴京途中遇雪》。

開元十七年己巳(729),四十一歲

春,在長安舉進士不第。《舊唐書·文苑傳》:“(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

與王維見麵,成為至交,王維為其畫像。

秋,在秘書省聯句,賦“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其清絕,譽滿京師。繼續留長安獻賦,但九月時仍無回音,有詩《題長安主人壁》、《秦中感秋寄遠上人》、《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其中“授衣當九月,無褐竟誰憐”、“百鎰罄黃金”、“黃金燃桂盡,壯誌逐年衰”等可見生活已很困窘。

《新唐書·文藝傳》載孟浩然入內苑訪王維,適明皇駕至,為玄宗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詩之事,然經多人考訂此說不可信。

冬,離開長安,經洛陽,至襄陽北部的鄧州(隋舊名穰縣)一帶遇雪,作《和張二自穰縣還途中遇雪》詩,“今日南歸楚,雙飛似入秦”,“似入秦”應指去年冬天的冒雪入長安。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三《山南道·鄧州》“(鄧州)南至襄州一百八十裏”,可知此次詩人確實歸還家鄉,且在田園中度過新歲,作《田家元日》“我來已強仕,無祿唯尚農”,《禮記·曲禮上》有“四十曰強而仕”,故應為是年所作。

開元十八年庚午(730),四十二歲

秋,從洛陽往遊吳越,作《自洛之越》。經汴水至譙縣,作《適越留別譙縣張主簿申少府》,詩言“朝乘汴河去,夕次譙縣界。幸值西風吹,得與故人會”,又“別後能相思,浮雲在吳會”,表示將往遊吳越。經臨渙縣,參加裴明府的宴集,作《臨渙裴明府遇張十一房六》。

開元十九年辛未(731),四十三歲

春,在杭州,遊定山、漁浦潭等地,有《早發漁浦潭》詩。

夏,擬遊越地天台,在臨安作《將適天台留別臨安李主簿》詩。在往天台的路上,有詩《舟中晚望》、《尋天台山》、《越中逢天台太一子》等。後遊天台山、赤城山、四明山,有《宿天台桐柏觀》等詩。

冬,遊剡縣石城寺,有《臘八日於郯縣石城寺禮拜》詩。

開元二十年壬申(732),四十四歲

在會稽,遊鏡湖,探禹穴,遊耶溪、雲門寺等地,作《與崔二十一遊鏡湖寄包賀》、《題龍門山寄越府包戶曹徐起居》、《夜登孔伯昭南樓時沈太清朱在座》、《夏日與崔二十一同集衛明府席》、《久滯越中貽謝甫池會稽賀少府》等詩。